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隨時和孩子保持心靈的溝通

近在咫尺的父母和孩子, 卻猶如擦肩而過的行人, 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信這是每個家長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其實, 家長要想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就必須保持暢通的溝通;而要保持暢通的溝通, 親子之間就必須保持一定的心靈溝通, 這樣父母與孩子才能成為親密的朋友, 才不會有代溝, 溝通才會順暢, 親子關係才會融洽。

那麼, 親子之間如何保持良好的心靈溝通?良好的心靈溝通是建立在理解和寬容的基礎之上的, 一方面, 家長要千方百計弄清楚孩子的喜怒哀樂;另一方面還要讓孩子瞭解父母的真正想法,

Advertisiment
以及父母為了這個家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做到了這些, 家長與孩子之間就能對彼此有更深的瞭解, 孩子就會理解父母的辛苦, 父母也會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 當遇到問題的時候, 彼此都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 家庭教育遇到的阻力會越來越小, 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和諧。 否則的話, 家長和孩子之間很難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機制, 很難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我們不妨看一下:

一個媽媽到學校接孩子回家。 媽媽去得有點晚了, 趕到學校的時候, 孩子已經在校門口足足等了半個小時了。 孩子很生氣。 但是這個媽媽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情緒已經有了明顯昀變化, 一到學校就趕緊催促孩子: “寶貝,

Advertisiment
媽媽來晚了。 快點走吧, 不然趕不上車了。 快點來。 ”

孩子很不情願地把手給了媽媽。

一路上, 孩子的情緒都不是很好。 媽媽邊走邊問: “寶貝, 你怎麼了?心情不好啊?在學校受批評了?還是和同學鬧彆扭了?”

孩子回答說: “沒有, 我就是累了。 快走口巴。 ”

“哦, 那就好, 寶貝, 有什麼事, 一定要隨時告訴媽媽。 你這些天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怎麼樣啊?功課都能跟得上嗎?午飯吃的怎麼樣?”

面對媽媽的嘮叨, 孩子很少說話。

後來, 又發生了好幾次類似的事情。 這個媽媽工作太忙了, 很少能準時趕到學校接孩子回家。 孩子的情緒一如既往的不好, 但是面對媽媽的“關心”: “寶貝, 你怎麼這麼愁眉苦臉的啊?” “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嗎?”……孩子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簡單: “沒有啦,

Advertisiment
我好累!”“我好餓啊, 沒有力氣回答你的問題” “快回家吧!”……

終於有一天, 孩子忍不住了: “我求求你以後別老問我這麼多問題。 我沒有這麼多答案。 ”

媽媽一下子懵了。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 “孩子在想什麼?面臨怎樣的問題?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秘密的盒子。 在這個盒子裡, 有動物, 有人物, 有夢境, 有情緒, 雜亂無章地塞在裡面。 如果不經常打開來看看, 有~天當你不經意地打開時, 也許會從裡面跑出來一隻老鼠, 嚇你一大跳。 ”這也許就是我們提倡和孩子隨時保持心炅溝通的主要原因。

作為父母, 特別是要做成功培養孩子的父母, 就應該掌控與孩子溝通的這一關鍵點,

Advertisiment
就是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理, 否則的話, 除此之外的溝通都是缺乏營養的。 上文中的媽媽很明顯是一個不懂溝通的媽媽, 她的溝通方式, 很難打開孩子的心扉, 很難走進孩子的心裡。 教育的效果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