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雙重用藥緊急滅火 寶寶高燒媽媽也不怕

寶寶高燒驚厥如果無法馬上就醫, 可以使用退燒藥為寶寶緊急滅火, 同時配合適當的物理降溫。 寶寶退燒藥主要有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兩種, 而物理降溫方法有冰敷、酒精擦浴等。 退燒藥要怎麼用?物理降溫方法有哪些?小編和你一起來看看吧!


正常的口腔內溫度為36-37.3度

在安靜情況沒有任何活動下啊, 正常的口腔內溫度為36-37.3度, 腋下溫度為36.3-37.3度, 肛門溫度為36-38.0度。 如果高於上述體溫在0.5----0.7度, 一般稱為低燒, 如果高於0.7---1.5度一般稱為中燒, 如果高於1.5度以上則為高燒了。

高燒用藥秘密大公開!

如果寶寶發燒超過38.5℃或者伴有驚厥,

Advertisiment
可以及時使用退燒藥。 父母最好選用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 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俗話說話傳三遍假變真, 藥方子抄三遍吃壞人, 寶寶退燒用藥要注意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病情作出改變。 這兩類退燒藥雖屬兩種不同類型, 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 服用小兒用退熱藥要注意分清劑型。 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 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


退燒藥用量及劑型

退燒藥用量及劑型

1歲以內的寶寶一般來說是不會乖乖地配合吃藥的。 所以對於一歲內甚至在一到兩歲之間最好喂服退燒滴劑,

Advertisiment
再加上滴劑的藥物濃度低、中毒閾值高、刺激性低, 這就讓它在寶寶退燒上有不二的地位。 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 一般6~11個月的嬰兒, 對應體重為5.5~8公斤, 用1滴管的退燒藥。 12~23個月的嬰兒, 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 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 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燒藥。 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 這種像餅乾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 孩子不會拒絕服用。 此外, 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燒藥, 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 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 對胃部刺激較大, 不建議使用。

用藥過程中要注意, 使用同一種退燒藥不宜超過2天, 避免藥物劑量過大。 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 一天不能超過4次, 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除了常見的兩種滴劑, 還有一種比較少用的退燒肛門栓劑。

Advertisiment
肛門用藥可以從大腸吸收, 效果快, 用藥也方便。 在小朋友拒絕吃藥的時候可以採用肛門用藥的辦法。

退燒用藥很多, 家長切勿隨意運用增加劑量, 否則會引起寶寶體溫不降反升。 不同的藥之間配伍也要經過專業醫生的指導, 不宜自行使用。 還有, 退燒藥也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 以加強退燒的效果。 千萬要記住, “藥也是毒”的道理, 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 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 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 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 但卻沒退燒, 反而燒得更厲害, 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 就是讓體溫升高。

高熱物理降溫大法

出現高熱的時候可以採用冰敷額頭和溫水或酒精擦浴的辦法,

Advertisiment
有利於寶寶體溫儘快恢復到正常值。 除了用冰敷, 還可以用冰凍的毛巾、退熱貼敷於額頭上;若將冰塊敷腋窩則退燒效果更好。 但是冰敷容易導致寶寶凍傷, 要注意勤換冰敷位置, 冰敷一個部位不宜超過15分鐘, 用毛巾包裹冰袋再敷就更安全了。 而酒精擦浴就是用20%酒精兌用毛巾蘸潤擦拭寶寶頭、頸、腋窩和四肢等大血管經過的地方。 若小兒四肢冷或擦抹後皮膚起"雞皮", 應改用稍低於皮膚溫度的溫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紅轉暖。 在作物理處理的同時還要服退熱藥, 有高熱抽筋病史的同時加服鎮靜藥。 遇高熱最好不要不管一切抱著孩子往醫院跑, 尤其家離醫院遠而交通又不方便的, 否則病孩很容易在途中或在繁忙的急診室候診中,
Advertisiment
體溫繼續升高而發生意外, 應先在家中作上述緊急處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