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愛孩子, 可很多時候, 卻把自己定位為孩子的權威, 甚至用命令的口吻強制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用冗長的道理來說教, 甚至極不耐煩地指責孩子這不行那不對。 以為這樣, 孩子就會改變, 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特別是對待幼稚教育, 父母的管教更要講究方式方法, 只是一味的說教會激起孩子本能的叛逆和反抗。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 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暗示”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
暗示是指通過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資訊,
Advertisiment
語言暗示:
婷婷是個性格溫順的孩子, 說起話來細聲細語, 模樣更是惹人喜歡。 可她做起事來慢吞吞, 吃飯慢, 走路慢, 寫字畫畫都比其他小朋友慢半拍。 尤其是早晨起床, 沒有半小時, 這個“小磨蹭”就穿不好衣服。 媽媽的耐心都讓她給“磨”沒了, 常常對她不耐煩地大吼:“你快點好不好?沒見過你這麼慢的孩子”還跟外人訴苦:“這孩子慢得讓我們真沒轍”。
Advertisiment
其實, 家長應儘量避免當著身旁的人批評和數落孩子, 反而應給她鼓勵性刺激:“我們家婷婷起床穿衣動作好快, 她下次會比我們的動作還快呢……”往往言者“無意”, 而聽者有心。
點評:
“語言暗示”, 就是不用言語直接表態, 而是採取一種迂回的方法傳遞意思, 用講故事、打比喻、作比較等方法, 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朝著家長建議的方向發展。 經常使用“你真棒”、“你真聰明”、“你可以做到”等語言暗示可以強化孩子的信心。
行為暗示:
龍龍愛熱鬧, 每當家裡來了客人, 他就成了“人來瘋”, 上躥下跳, 興奮得手舞足蹈。 還搶水果吃, 拉著客人跟他比試“武功”, 讓人啼笑皆非, 讓父母很尷尬。
幼兒的自製力差, 關鍵時候不“長”記性。 哪怕你已經說明道理,
Advertisiment
點評:
用表情、動作等示意立場和態度, 使孩子心領神會, 在默契中體會大人行為所表達的“悄悄話”。 皺眉是反感, 微笑是喜歡, 豎起的大姆指是贊許……用行為替代語言, 有時更親切, 更具說服力, 還能在公共場合維護孩子的自尊。
環境暗示:
花花喜歡小提琴, 但自從報班後, 她一直沒開心過。 不是說提琴班裡誰的小提琴拉得特好, 就是說老師批評她哪個音拉得不夠准。 她蔫蔫地得出結論, 自己比別人笨。
此時, 家長應該從樹立花花的信心和毅力出發。 在花花的琴房牆壁上,
Advertisiment
點評:
“環境暗示”是指能通過人為設置的環境有意識地加強意思表達, 針對性的氛圍可以有效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此地無生勝有聲”, 這種微妙的暗示溫和而令人不抗拒, 從而起到激勵的效果, 讓孩子朝進步的方向努力。
暗示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 對於培養幼兒的性格、意志品質、生活習慣、學習成長方面至關重要。 暗示必須是積極的, 正面的, 父母對孩子進行暗示時, 還必須注意性別、年齡、個性特點以及當時的具體情況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