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霧霾天不如跟老爸在家玩科學


為什麼要玩科學?
學習科學時, 兩三歲的孩子將因為自己的觀察、理解, 獲得幾種關鍵能力, 這樣的能力對孩子來說, 將不僅限於童年階段的學習更加順利, 對成人後的工作生涯, 更是不可忽視的強大基礎。 美國相關研究機構研究表明, 孩子通過科學的角度看世界, 將可以增加觀察力、邏輯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通過玩這種方式, 能給孩子一個感覺:科學是好玩的、有趣的。 在以後接觸物理化學學科時, 他會很自信的。
為什麼要讓老爸帶著玩科學?
因為老爸們更不靠譜, 所以也更加富有創造力。
Advertisiment
《科學美國人》刊登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 嬰兒在8周大時已能注意到父母的角色差異。 母親抱起嬰兒時, 嬰兒會平靜下來, 心率和呼吸頻率會下降;而父親抱起嬰兒時, 嬰兒的心率和呼吸會加快, 這是孩子興奮地等待遊戲的信號。
所以, 相比媽媽, 父親經常發明一些新玩法, 很少以固定的模式來玩遊戲, 使孩子不斷感到驚喜, 更適合帶孩子做一些富有創意的活動, 這或許更利於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
吼吼, 那玩點什麼?
通過一個認識恐龍的例子, 慢慢又有序地帶著孩子一起玩, 既能玩得高興, 又能玩出科學和知識。 爸爸們可以通過這樣一個例子, 舉一反三到很多活動上。 這樣的一個過渡,
Advertisiment
會讓孩子慢慢加深對一個事物或者現象的認識, 也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
第一階段:從有恐龍形象的繪本開始
《我是霸王龍》《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 從這種溫情的動物形象繪本開始, 和孩子一起認識恐龍。 逐漸延伸到《恐龍大陸》《我的第一次恐龍大發現》《我超喜愛的自然科學:恐龍世界》等科普類繪本, 讓孩子知道:“哦, 世界上原來曾經有過這種動物”, 建立直觀的感覺和印象, 讓科普知識帶動孩子們探索的樂趣。
選擇科普繪本要注意
●科普繪本有關動植物或顏色等基本概念的主題類別適合3歲左右的小朋友閱讀。
●隨著閱讀的逐漸深入, 關於歷史、技術、科技或文明的主題則更適合5歲以上稍大一些的小朋友。
●兒童科普書重要的是能從一個簡單的主題出發,
Advertisiment
如一種動物、一種水果, 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解釋它, 讓孩子能看懂。
●在選擇科普繪本時, 關注書中的知識傳遞固然重要, 但是繪本中傳遞出的作者對自然、生命、生活的理解也是父母在選擇時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百科、HOWandwhy、大英兒童百科、小牛頓科學館、拉魯斯小百科等, 都是百科書中的翹楚, 出版的很多科普繪本很適合親子閱讀。
第二階段:帶孩子去觀看恐龍動畫片
《星際恐龍》《恐龍星球》《丹佛, 最後的恐龍》等有關恐龍的動畫片, 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看, 讓孩子從繪本對恐龍的平面瞭解, 變得更為直觀和立體。
控制觀看時間
老爸們帶著孩子的時候, 很容易一鬆懈就任由孩子在那看動畫片了。
Advertisiment
一定要控制孩子觀看動畫片的時間。 3歲左右才開始讓孩子接觸電視, 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 5歲以上最多不超過半個小時。
第三階段:帶孩子一起做實驗
百變恐龍蛋的小實驗, 很適合爸爸和孩子一起玩。 找一個相對完整的雞蛋殼, 裝上一個小小的塑膠恐龍玩具, 裝滿水, 放到冰箱裡冷凍。 大約半天後, 可以冷凍出來一個晶瑩剔透的恐龍蛋。 給孩子一個小工具, 慢慢把“恐龍蛋”鑿開, 可以取出“恐龍寶寶”。
玩科學時, 注意些什麼?
雖說是玩, 但老爸們還是要注意一下方式方法:
注意帶著孩子觀察
觀察存在我們的周圍而且易於探索的人、動物或者植物, 比如風吹過後, 葉子為什麼會掉下來。 如果家裡有寵物,
Advertisiment
更可以近距離的觀察寵物身上的各種細節。 觀察能大大激發寶寶對科學性知識的興趣。
突破“教太多”的方式
很多爸爸在陪伴孩子時, 更習慣將自己當成一個百科全書, 恨不得把所有自己知道的知識全一股腦地倒給孩子, 美國兒科專家告訴我們, 若想培養孩子科學的頭腦, 爸爸媽媽更應該重視孩子學習的過程, 突破“教太多”的方式。
啟發式提問效果更好
用一些技巧性的問題激發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 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 比如“為什麼?”“你覺得呢?”對兩三歲的孩子而言, 還一味地問“這是不是什麼?”“哪是不是什麼?”, 得到的答案也通常是一兩個字“是”或者“不是”, “對”或者“不對”, 無法再刺激寶寶有更多的想法。
爸爸媽媽啟發式的提問下,孩子的觀察動力會更大,而且他們的比較能力也會越來越精准,漸漸的他們就有了舉一反三的能力,對於新事物的學習也會更加有動力。

爸爸媽媽啟發式的提問下,孩子的觀察動力會更大,而且他們的比較能力也會越來越精准,漸漸的他們就有了舉一反三的能力,對於新事物的學習也會更加有動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