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少年人格與社會性發展的一般規律

青少年人格與社會性發展的一般規律:

(1)自我意識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育的飛躍期。 進入青春期後, 由於身體的迅速發育, 生理變化的突然到來, 孩子在困惑中, 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並越來越關注自己的主觀世界。 他們開始自我反省, 分析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揣測別人是否喜歡自己, 想像將來自己會幹什麼。 許多孩子開始自覺地寫日記, 在日記中抒發感慨、宣洩情緒、剖析思想。 他們沉浸在關於“我”的思考和感受中, 往往容易陷人一種主觀偏執的矛盾困境:一方面他們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Advertisiment
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他們喜歡和人爭論, 各執己見, 互不相讓。 另一方面, 他們又特別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總覺得自己受到別人的檢視和挑剔。 看到別人低語、微笑, 就會懷疑是否在議論或嘲笑自己。 這種過度的敏感常常使一些孩子感到壓抑和孤獨。

(2)自我同一感(self~identity)

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將過去的經歷、蓬勃發展的性意識、不斷增長的認知能力和社會價值觀念融合在一起而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心理身份。 自我同一感的確立需要從父母和社會那裡得到認可, 否則會使孩子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或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感到困惑, 缺乏方向和動力, 從而影響將來的發展。 幾乎所有的青春期少年都有過這樣的疑惑:我是誰?我將來會怎樣?這樣的疑惑會隨著對自己認識的加深和周圍其他人的肯定而漸漸消失。

Advertisiment
伴隨著自我身份的建立和穩固, 孩子會獲得一種美德——忠誠, 一種對自己的信仰、理想、目標和選擇的忠實和貫徹。 自我同一感的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往往需要幾年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種種可能。

有些孩子輕易地接受和服從傳統價值觀念, 而沒有真正考慮過願意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他們不會經歷危機和矛盾, 因為他們對問題採取回避態度。 這種不經過探索的自我身份的建立使人過早地否定許多可能性。

(3)逆反心理

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是青春期少年逆反心理的生理因素。 在青春期初始階段,

Advertisiment
與性相關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明顯增強, 但性腺機能尚未成熟, 個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過分活躍狀態, 使得孩子對於周圍的各種刺激過於敏感, 反應過於強烈。

自我意識的高漲是導致逆反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們希望確立自己的身份, 塑造理想的形象, 渴望得到父母、同伴和社會的認可。 在這個尋求心理定位的過程中, 往往產生一些過於理想化的設想, 過於急切, 因而難免遭遇挫折。 他們將失敗的原因歸咎于成人的阻力, 所以對長輩的叮囑與勸告感到不耐煩, 從而產生對抗情緒。

獨立意識是逆反心理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獨立能力的加強, 青春期少年迫切要求更多的自由, 他們把父母的關照和愛☆禁☆撫視為獲得獨立的障礙,

Advertisiment
將老師及其他長輩的教導看成是對自身發展的束縛, 所以對這些他們認為是影響他們自由發揮, 展示自己才能的外在力量產生不同程度的排斥。

逆反心理在青春期少年身上或多或少普遍存在, 表現的方式多種多樣。 有時孩子以“風暴式”的方式對抗外在力量, 態度強硬, 舉止粗暴。 情緒激動時, 任何勸導都無濟於事, 但事後冷靜下來, 反抗情緒消失較快。 有些情況下孩子不直接頂撞或反抗, 採用一種冷淡的態度, 對別人的意見置若罔聞, 固執己見。 這種“悶強”的情緒不易疏通和消釋。 有的時候, 孩子對一個人某一方面的不滿可能擴散為對這個人的全盤否定。 在反感情緒的左右下,

Advertisiment
他們容易在是非判斷上產生困惑或偏差, 將一些正確的東西排斥掉, 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媽媽下班回家, 發現14歲的兒子抱著家庭裝的大瓶可樂在喝, 就說:“你用嘴對著瓶子喝, 別人還喝不喝了?”兒子“砰”的把瓶子摔在桌上, 轉身進了自己的房間, 嘴裡還嘰嘰咕咕說著什麼。 媽媽一下懵了, 接著怒不可遏。

星期天, 父母要16歲的小月到姑媽家去玩, 好跟上大學的表姐交流交流, 接受點好影響。 小月堅決不去。 “你不是一直跟姐姐挺要好嗎?為什麼不去?她上大學難得回來一趟, 跟她學學對你有好處!”“不去, 要去你們去。 ”爸媽有點火:“你今天在家沒事, 幹嗎就不能去?”“沒事我也不去, 你們管不著!”

(4)情緒狀態

青春期少年的情緒表現時而如疾風驟雨, 強烈、狂暴,時而又清風流水,溫和、細膩。他們的情感表達不再像幼兒時期那樣直白和充分,逐漸失去了那種毫無掩飾的單純和率真。他們的情感經過控制和修飾以更緩和、含蓄的形式表現出來,有時甚至帶有表演的痕跡,略顯造作。但不要笑話或指責青少年的做作,那是他們在嘗試一張張面具,試圖找到真正的自己。他們的情緒體驗也不再單一和粗糙,而是越發豐富和細緻。情緒感受不僅僅由外部刺激引發,有些還來自主觀思考和遐想。比如,許多孩子讀了一部文學作品以後,會長時間地沉浸在某種情緒中。青春期少年情緒體驗雖然強度很大,但並不深入,因而常常表現出情緒多變,從一種情緒很快轉為另一種情緒。他們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悲傷;一會兒為美好而欣喜,一會兒又為醜惡而憤怒;一會兒熱愛生命,一會兒又迷戀死亡。這是因為他們的抽象思維剛剛覺醒,內心仍受情感支配。他們用心在看世界,還不能完全理智地區分自己的內部生活和外部世界,因此形成新的思維能力的任何新發現,都會引起強烈的情感震動。而新發現總是層出不窮,又時時相互矛盾,在沒有能夠深入理解其根源時,做到冷靜客觀的反應幾乎是不可能的。

同時,由於思維的偏執又容易造成情緒的固執性,有些情況下,他們會陷入某種情緒不能自拔。比如,遭遇幾次挫折後,有些孩子會被一種無助、壓抑的情緒所淹沒,久久不能解脫。青少年初期自殺的比率很高,很多情況下,是因為種種外界壓力容易導致他們偏激地認為自己是造成不幸生活的罪魁禍首,他們認為自己很壞、無能和多餘,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並感受到巨大痛苦,最終對生活絕望。

(5)同伴關係

朋友對青少年很重要。青少年自我身份的確定可以在與朋友的交流、切磋中得到忠實的回饋。朋友之間的愛與被愛,需要與被需要,給了青少年一個發現自己新價值的機會。同齡人群體能夠給予他們一種歸屬感,這對於青少年來說是內心極為渴望的。沒有同齡人的接受,青少年就如同在無邊的大海中無望地掙扎;確定了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就好比站在了堅實的大地上。朋友之間毫無顧忌的傾訴和宣洩可以幫助青少年調節情緒、排解壓力,這對他們保持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同伴關係在青少年階段進入了新境界。隨著認知水準的提高,青少年更能夠與朋友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了。他們也更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更好地理解別人。青少年階段的朋友關係比以前更密切和牢固,忠誠是作朋友最首要的、最基本的要求。朋友之間的競爭有所減弱,分享顯得格外重要。女孩之間建立的朋友關係比男孩的朋友關係更為親密。感情上的支持和互相傾訴秘密是維繫女性朋友關係的重要內容。男孩指認的朋友數量一般比女孩多,但他們的朋友交往方式與女孩有明顯差異。男孩朋友關係的建立和維持主要依靠共同參與活動和互相幫助。

青少年的朋友往往會形成群體,好幾個志趣相投的孩子經常在一起活動。在同伴群體中,往往存在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比如,穿著、興趣愛好、活動方式等。這些規則無形中要求其成員行動一致,從而形成“同伴壓力”。你可能需要違背心願地參加某項活動,否則就被認為是“不夠朋友”,如果老是表現得不合群,就有被排除在外的可能。同伴的觀點、喜好、行為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但青少年的基本價值取向還是主要與家長的相一致。實際上,孩子在尋找朋友的時候是帶著自己家庭的印記的,他們所結交的朋友大多是與他們有相似價值觀的。另外,與家長關係親密的孩子更容易與其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誼。良好的親子關係賦予孩子的信任感和自主性能説明孩子找到朋友。因而家長不必擔心孩子因朋友而疏遠自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影響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當然,對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家長還是要過問的。

強烈、狂暴,時而又清風流水,溫和、細膩。他們的情感表達不再像幼兒時期那樣直白和充分,逐漸失去了那種毫無掩飾的單純和率真。他們的情感經過控制和修飾以更緩和、含蓄的形式表現出來,有時甚至帶有表演的痕跡,略顯造作。但不要笑話或指責青少年的做作,那是他們在嘗試一張張面具,試圖找到真正的自己。他們的情緒體驗也不再單一和粗糙,而是越發豐富和細緻。情緒感受不僅僅由外部刺激引發,有些還來自主觀思考和遐想。比如,許多孩子讀了一部文學作品以後,會長時間地沉浸在某種情緒中。青春期少年情緒體驗雖然強度很大,但並不深入,因而常常表現出情緒多變,從一種情緒很快轉為另一種情緒。他們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悲傷;一會兒為美好而欣喜,一會兒又為醜惡而憤怒;一會兒熱愛生命,一會兒又迷戀死亡。這是因為他們的抽象思維剛剛覺醒,內心仍受情感支配。他們用心在看世界,還不能完全理智地區分自己的內部生活和外部世界,因此形成新的思維能力的任何新發現,都會引起強烈的情感震動。而新發現總是層出不窮,又時時相互矛盾,在沒有能夠深入理解其根源時,做到冷靜客觀的反應幾乎是不可能的。

同時,由於思維的偏執又容易造成情緒的固執性,有些情況下,他們會陷入某種情緒不能自拔。比如,遭遇幾次挫折後,有些孩子會被一種無助、壓抑的情緒所淹沒,久久不能解脫。青少年初期自殺的比率很高,很多情況下,是因為種種外界壓力容易導致他們偏激地認為自己是造成不幸生活的罪魁禍首,他們認為自己很壞、無能和多餘,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並感受到巨大痛苦,最終對生活絕望。

(5)同伴關係

朋友對青少年很重要。青少年自我身份的確定可以在與朋友的交流、切磋中得到忠實的回饋。朋友之間的愛與被愛,需要與被需要,給了青少年一個發現自己新價值的機會。同齡人群體能夠給予他們一種歸屬感,這對於青少年來說是內心極為渴望的。沒有同齡人的接受,青少年就如同在無邊的大海中無望地掙扎;確定了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就好比站在了堅實的大地上。朋友之間毫無顧忌的傾訴和宣洩可以幫助青少年調節情緒、排解壓力,這對他們保持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同伴關係在青少年階段進入了新境界。隨著認知水準的提高,青少年更能夠與朋友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了。他們也更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更好地理解別人。青少年階段的朋友關係比以前更密切和牢固,忠誠是作朋友最首要的、最基本的要求。朋友之間的競爭有所減弱,分享顯得格外重要。女孩之間建立的朋友關係比男孩的朋友關係更為親密。感情上的支持和互相傾訴秘密是維繫女性朋友關係的重要內容。男孩指認的朋友數量一般比女孩多,但他們的朋友交往方式與女孩有明顯差異。男孩朋友關係的建立和維持主要依靠共同參與活動和互相幫助。

青少年的朋友往往會形成群體,好幾個志趣相投的孩子經常在一起活動。在同伴群體中,往往存在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比如,穿著、興趣愛好、活動方式等。這些規則無形中要求其成員行動一致,從而形成“同伴壓力”。你可能需要違背心願地參加某項活動,否則就被認為是“不夠朋友”,如果老是表現得不合群,就有被排除在外的可能。同伴的觀點、喜好、行為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但青少年的基本價值取向還是主要與家長的相一致。實際上,孩子在尋找朋友的時候是帶著自己家庭的印記的,他們所結交的朋友大多是與他們有相似價值觀的。另外,與家長關係親密的孩子更容易與其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誼。良好的親子關係賦予孩子的信任感和自主性能説明孩子找到朋友。因而家長不必擔心孩子因朋友而疏遠自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影響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當然,對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家長還是要過問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