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反抗期孩子把握七原則

那個嗷嗷待哺, 完全依賴你的小嬰兒, 變成了一個行動自如, 好奇心很強, 又很有主見的孩子, 動不動就說:“不好。 ”“不要。 ”這前後的轉變太劇烈了, 以至於媽媽無法適應。 實際上, 這是孩子首次發現自我, 試圖用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所惹出來的一些麻煩的代稱而已。 這種自我追尋的過程, 終其一生, 將不斷重複出現。

媽媽講述:我家的芹兒2歲多了, 小丫頭最近有點反常, 那個溫順可愛的小姑娘, 最近愛上了唱反調。 我說睡覺前不許吃糖果, 她就是哭著嚷著要吃巧克力;告訴她今天天冷不可以穿裙子,

Advertisiment
她偏偏除了裙子不願意穿其他的衣服;我讓她和來拜訪的朋友打招呼, 小姑娘嘴一撅頭一扭走開了;告訴她玩具是拿來玩的不是拿來摔的, 話音沒落, “啪嗒”一聲, 小汽車已經躺在地上了……這樣的事情, 最近數不勝數, 我覺得很奇怪:“芹兒一直都很乖, 怎麼突然間就變了個人啊?”

專家分析: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有這種體會:孩子到了兩三歲就開始不聽話, 經常和父母頂嘴、說反話、發脾氣。 其實, 這是很正常的, 在3歲左右, 幾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 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 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反抗期”。 突出表現為: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 自我意識開始發展, 好奇心強, 有了自主的願望,

Advertisiment
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 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 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

PART1 透視:解析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第一反抗期”?

孩子在心理發展的過程中, 2~5歲時會性情急躁, 不聽話, 什麼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自己去做, 而不願意別人來干涉他的自由, 就連平時性格溫順的孩子到了這個時期也會變得急躁、調皮, 被大人稱為可怕的兩三歲, 心理學家將在2~5歲集中出現的逆反行為稱為第一反抗期。 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個叛逆的階段呢?

自我概念的發展

孩子在1歲以前會以為他和媽媽是一體的, 一直到1歲才慢慢發展出自我概念, 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Advertisiment
對這個發現, 他會有兩種混合的心理反應。 一種是焦慮:和媽媽分離成兩個不同個體的焦慮, 所以有些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黏人。 另一種心理是對自己感到驕傲:學會走路, 讓他的活動空間變高、變廣;智力發展上的渴求, 讓他會想去探索周圍的環境, 而因為沒有足夠的智力來幫忙做安全或是非的判斷, 常常惹得父母又驚又怕, 又氣又惱。

孩子會用明確的態度和對抗行為告誡大人:我不是全部從屬於他人的。 漸漸地, 他知道了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 而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的”, 他想頑強地表現自己的意志, 但是這種表現往往與成人的規範相抵觸, 從而導致反抗行為的產生。

需求不斷變化

隨著孩子活動能力的增強,

Advertisiment
探索環境的機會增加, 他對世界的認知逐漸豐富, 生理和心理上的急劇變化, 導致孩子的需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如1歲前他靠媽媽餵食, 但2~3歲時他很想自己動手吃完一餐飯, 不過又掌握不好力量, 經常弄得到處都是。 如果家長仍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當然會引起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 照顧和教育孩子, 也要與時俱進, 跟上孩子的發展腳步。

發展不成熟

2~3歲的孩子雖然已經有了飛速的進步, 但是在許多方面發展不成熟, 如情緒控制能力弱, 一旦他感到不滿, 就會以直截了當的形式表現出來, 比如吵嚷、哭鬧等, 往往被大人認為是故意作對。 其實孩子無非是忠實于自己的意願, 而不是故意搗蛋。 由於思維發展的程度和思維的靈活性還不高,

Advertisiment
他常常只有直截了當地說“不”, 而不是採用更合理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要求。

愛說不證明自己的存在

等孩子會說不以後, 一旦做了“錯事”, 在爸爸媽媽的責問之下, 孩子有時會回答的頭頭是道, 甚至把父母說過的話背出來, 一副很懂事的樣子。 但過了不久會再次犯錯, 此時會讓父母更加生氣:道理都知道, 卻一犯再犯, 分明是故意的。 其實, 他們只是用有限的智力和方法, 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例如最常見的就是說“不要”。 父母應該以平常心對待。

活動能力增強

孩子在3歲以前, 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非常有限, 各方面都需要父母的耐心呵護, 這時的孩子對父母也有較強烈的依附感。 但到了3歲左右, 他身體活動能力已經較強,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動手。因此他們就渴望擴大獨立活動範圍,基於這種強烈的願望,會不斷嘗試去獨立完成新的事情,但這些要求往往會受到家長的阻攔和限制,因此孩子就會反抗,讓父母覺得孩子突然不聽話了。

第一反抗期,聽聽孩子的聲音

父母在對孩子的突然轉變不明所以時,不妨聽聽孩子的心裡話。

我不是故意搗亂

發展中的孩子,尤其是0~3歲的孩子,許多讓父母不接受的行為,如丟玩具、撕書本等,儘管父母一再提醒,但仍然沒有改善。其實,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運作、周遭環境的探索的正常表現,絕不是故意要整父母。例如丟玩具,這是孩子在鍛煉自己手臂大肌肉的力量,只是他分不清哪些東西可以丟,哪些東西不可以丟。父母可以拿個洗衣籃,用襪子做成球讓他丟,既安全又能滿足寶寶的欲望,同時提醒他:“玩具不是可以亂丟的,要丟的話,拿籃子來,我們玩丟球的遊戲。”

對自己生氣,不是對父母生氣

孩子這個時候生氣是對自己,而不是針對父母。所以,當孩子摔東西或者大哭的時候,先別急著責怪孩子:“不可以亂摔東西。”或制止他的行為:“不要用哭的。”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覺得雙重挫折,因為他同時還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哭一哭,把心裡的感受說出來,孩子會有一種被瞭解、被包容的安全感,負面的情緒就可以很快過去,這對孩子的情商發展也有好處。

你可以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的感覺,很想把事情做好卻做不好,這是很令人煩惱的,媽媽明白。”然後強調:“媽媽很高興看到你認真的在試,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很喜歡你這麼努力。”有些媽媽會懷疑:“孩子聽得懂這些嗎?”如果你持續用這些話鼓勵他,久了孩子自然會懂的,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再鼓勵孩子嘗試,如果必要,可以幫點忙;若孩子不肯再試,也不要勉強他,然後告訴孩子摔東西的行為,即使是很懊惱或者很生氣的時候也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把他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

反抗不一定是壞毛病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2~5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專家對此得出結論: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已經有獨立的想法,這是他發展判斷力和獨立自主的好時機,應該得到父母的重視。如要求孩子事事聽話,反而會阻礙孩子判斷力的發展。

對兩三歲的孩子來說,反抗實在不是什麼大毛病,更不是壞毛病。做家長的不妨反省一下:幹嘛不能突破傳統的“聽話”的束縛,勇於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許他對你說“不”?沒准他比你的理由更充分呢?父母不要覺得孩子不聽話就是“不懂事”、“大逆不道”,孩子的放抗並不是反叛,這只是他表現自我的方式之一,家長應該虛心接受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當個高高在上的權威者。

PART2 生活場景:叛逆期孩子的常見表現

在孩子獨立的過程中,會拒絕父母的要求,會和父母對著幹,會不願意和父母親熱,會發脾氣,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尤其是情緒緊張和生病的時候,孩子的表現會更明顯。遇到以下的種種反抗行為時,家長怎麼辦?

喜歡說不

2歲的孩子,最常說、說得最流利的詞語,大概就是“不”了。他發現自己可以自由行走了,可以用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能力的增長,讓孩子急於向別人表現:“我能行,我自己可以。”於是他會非常喜歡對爸媽說“不”,然後按自己的意願行動。

當家長發現孩子這樣幹的時候,就要同時滿足孩子獨立的需要和愛的保護。給孩子冒險的機會,讓他獨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如自己吃飯,並鼓勵他,不要過於強求,也不一定要按自己的條條框框進行。但一旦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脅,則要果斷地制止,不論孩子反抗多強烈。在歐美,很多家長會很開心:“我的孩子能夠說不了,有自己的主張了!” 當然,在為孩子說不高興的時候,還是要區分清楚,哪些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哪些是出自任性的欲望。

破壞東西

看見寶貝愛上了摔東西、撕紙、搶小朋友的玩具,家長又氣又急:“怎麼小傢伙這麼調皮。”實際上,這是孩子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動手能力進一步提升的結果,也是孩子物權觀念發展的一個階段,一切急速發展但又不成熟導致的。

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忙著批評孩子,3歲左右的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很好了,先瞭解他這樣做的原因,然後教會孩子什麼是“分享”,告訴他要愛惜物品,分清楚哪些東西可以摔、可以撕,哪些不可以。與其每次都怒火中燒,不如花點時間好好引導孩子。

愛發脾氣

聽話乖巧的孩子不知道從哪天開始漠視你的話,他似乎變得隨心所欲、予取予求,想要什麼非得馬上得到不可,不然就又哭又鬧、發脾氣。

對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有耐心。2歲的孩子還不知道不當的反抗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才會那麼“有恃無恐”,這個時候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都不錯,對無理要求,家長可以試著向孩子解釋不能做的原因,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明白你的為難。千萬別為了儘快讓寶寶安靜下來,就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採取放任的態度,這樣會讓孩子養成驕縱、任性的壞習慣,變得越來越難以“對付”。

暴力行為

有些家長為2~3歲的孩子經常推搡甚至毆打其他的小朋友,或者野蠻地搶別人的玩具而苦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這麼“暴力”、“沒有禮貌”,不僅在外容易發生衝突,在家也總是亂扔亂砸。

人類天生就具有的攻擊性傾向和本能,當孩子長到兩歲左右,這種攻擊性的本能就會正式地表現出來。如孩子覺得不順心的時候,他會用扔玩具的形式發洩不滿,或者故意和父母唱反調。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超出一定的界限,可以不必過於苛責孩子,溫和地勸導他該怎麼做。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行動已經超過你的承受範圍,要適當地加以控制,教孩子如何按照我們這個社會的秩序和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願望,讓孩子學會自律和自我控制。並告訴他,他的行為你非常不認可,也覺得不合適。

孩子的“反抗”是成長規律中的正常現象,但是若孩子常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家長也不能任期發展,應該帶孩子去看看醫生,瞭解是不是健康方面的原因。

PART3 教養技巧:叛逆的孩子不可怕

把握7個原則

面對孩子的反抗和任性,父母可千萬別慌了手腳,既然這是孩子經歷的正常階段,那父母把握好一些原則,自然能順利引導孩子。

減少說“不可以”的次數

首先,父母要減少說“不可以”的次數。孩子在這段期間常說“不要”,爸爸媽媽可以先反省,這個“不”字是不是也是自己使用最多的字,甚至是自己先說出口的。對孩子來說,如果爸媽說“不可以”時要服從,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為了要得到控制權,孩子也以“不要”來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如果你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把“不”字掛在嘴邊,自己就要儘量少說。

為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

對孩子說“不可以”的同時,請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減少說“不”,並不

是不可以說。孩子正處於成長學習的階段,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很重要,但更重

要的是要讓他們瞭解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孩子拿東西敲魚缸,與其說:“小寶,不可以敲魚缸,再敲就打屁股。”不如說:“小寶,魚缸可以輕輕地摸,像這樣。媽媽知道,你會輕輕地摸。”帶孩子做幾次,誇他一下,進一步提供孩子可以敲打的東西,如塑膠桶或餅乾盒。孩子可能會再犯,此時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提醒一下,要輕輕的摸。來,試試看。”提供他們可以接受的情境,遠比對他們一直說“不可以”效果大得多,影響也會更正向。

不要事事都提前警告

很多父母以為,不准做的事情要先給孩子警告。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警告等於是變相的提醒。例如你擺了一盆花在客廳,本來孩子沒注意,可是你擔心他去挖裡面的土,所以告訴他:“不要摸泥土,土很髒,裡面有細菌,摸了會生病。”我保證很多孩子都會去挖,因為他要去試試你說的髒是怎麼回事;還有細菌,他也看不到,你說會生病,他要去試試你說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不要開空頭支票

給孩子抉擇的時候,提出來的條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孩子才會清楚地知道媽媽講話算話,慢慢地,親子之間才會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如告訴孩子乖乖吃完這碗飯週末就帶他去公園,實際上你週末早有工作安排無法實現,這只是騙孩子吃飯的小把戲,這樣的空頭支票開多了,孩子會更加不聽話,因為他想:“反正媽媽說了也做不到。”

給孩子抉擇的機會

孩子喜歡做自己的主人,提供選擇正好滿足了孩子的需要;而且,事情是自己選的,通常會心甘情願去做。孩子亂摔玩具,你可以對孩子說:“這樣會把玩具摔壞的,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不摔好好玩;一個是繼續摔,但這樣媽媽就會把玩具收起來,不讓你玩。”孩子如果繼續摔玩具,就把玩具收起來,還在當然可能會哭,那就讓他哭,然後告訴他:“媽媽給了你選擇的機會,你選擇亂摔,那媽媽只好收起來了,不然以後你就沒有玩的了。”如此幾次之後,孩子碰到有選擇的時候,就會好好考慮,衡量輕重。

尊重孩子的想法

這一時期只要孩子的行為不具傷害性,就不要過分干涉和束縛孩子的行為。當孩子說“不”的時候,他不是針對你,也不是針對這件事,他只是想表達他有權利否定一些事情。因此,爸爸媽媽們應該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學會尊重他們的想法,讓孩子們能夠暢通無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可以有想法的人。

如果總是強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志去做,或採取打罵、恐嚇手段對待兒童,那這些兒童就會喪失自信,並產生自我否定的觀念,影響其身心的發育。

不能嬌慣、放縱孩子

孩子喜歡說“不”,本來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會讓孩子形成任性、驕橫的性格。對不配合的孩子,首先要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不能滿足他的原因,減少孩子任性行為的發生;其次可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而讓孩子放棄自己的不正當要求;在勸說無效的時候,明確表示父母的態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鬧也不會滿足。

對付孩子反抗的小技巧

1 做事情提前告知。如吃飯時間到了,告訴看電視的孩子:“你還能再看十分鐘哦,十分鐘後要吃飯。”

2 約法三章。做事情前事先和孩子商定好合理的規矩,如去商場的時候為了避免孩子亂買東西,可以對孩子說:“如果待會你能聽媽媽的話,只買一件媽媽覺得可以買的玩具,我們就一起去商場。”

3 正話反說。對待反抗期的孩子,反其道而行之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想讓孩子多喝點水,可以說:“媽媽好想喝掉這杯水,我猜你一定不想喝,那媽媽就要拿走喝掉了。”

4 角色扮演。面對屢屢反抗你的孩子,你不妨也偶爾裝成一個做事拖拉又不聽話的“孩子”,而讓孩子扮演媽媽,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

5 轉移注意力。孩子情緒不佳大吵大鬧,可以突然轉移話題或做些奇怪的表情,如說:“呀,那個小兔子好想在笑,你看是不是?”

6發洩法。允許孩子儘量地喊叫來發洩他心中的不滿,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不必緊緊抓住不放。

7 溫情安撫法。把孩子緊緊抱在懷裡,一邊搖晃一邊哼些輕柔的歌曲,或者溫柔地和寶寶說說話,使他平靜。

2種做法不可取

採取高壓政策

寶寶說不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覺得自己的威信受到了挑戰,或者覺得不耐煩,從而採取高壓政策讓孩子屈服,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如果總是採取高壓政策,不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消弱孩子的判斷力,因為情緒垃圾的無法排解,又找不到合適的宣洩途徑而對心理造成傷害。

溺愛和縱容

父母對孩子無疑是深愛著的,又因為從各種理論經驗中得知要尊重孩子,很難在愛與原則之間找到平衡點,因此往往會對孩子過於溺愛,因為不忍心看見寶寶哭而每次都甘拜下風,對孩子百依百順,事事遵從,縱容過度。

編後語:讓孩子順利度過無敵鐵金剛時期

兩三歲的孩子,動作技巧更加熟練,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大有進步,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信心十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有家長笑稱為“無敵鐵金剛”時期。可別小看這個不討人喜歡的反抗期,它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父母教養態度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在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什麼都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做的時期,因此,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都要花很長時間,媽媽要給予充分的時間,抱著寬鬆的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順利從第一反抗期中畢業的。

他身體活動能力已經較強,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動手。因此他們就渴望擴大獨立活動範圍,基於這種強烈的願望,會不斷嘗試去獨立完成新的事情,但這些要求往往會受到家長的阻攔和限制,因此孩子就會反抗,讓父母覺得孩子突然不聽話了。

第一反抗期,聽聽孩子的聲音

父母在對孩子的突然轉變不明所以時,不妨聽聽孩子的心裡話。

我不是故意搗亂

發展中的孩子,尤其是0~3歲的孩子,許多讓父母不接受的行為,如丟玩具、撕書本等,儘管父母一再提醒,但仍然沒有改善。其實,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運作、周遭環境的探索的正常表現,絕不是故意要整父母。例如丟玩具,這是孩子在鍛煉自己手臂大肌肉的力量,只是他分不清哪些東西可以丟,哪些東西不可以丟。父母可以拿個洗衣籃,用襪子做成球讓他丟,既安全又能滿足寶寶的欲望,同時提醒他:“玩具不是可以亂丟的,要丟的話,拿籃子來,我們玩丟球的遊戲。”

對自己生氣,不是對父母生氣

孩子這個時候生氣是對自己,而不是針對父母。所以,當孩子摔東西或者大哭的時候,先別急著責怪孩子:“不可以亂摔東西。”或制止他的行為:“不要用哭的。”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覺得雙重挫折,因為他同時還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哭一哭,把心裡的感受說出來,孩子會有一種被瞭解、被包容的安全感,負面的情緒就可以很快過去,這對孩子的情商發展也有好處。

你可以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的感覺,很想把事情做好卻做不好,這是很令人煩惱的,媽媽明白。”然後強調:“媽媽很高興看到你認真的在試,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很喜歡你這麼努力。”有些媽媽會懷疑:“孩子聽得懂這些嗎?”如果你持續用這些話鼓勵他,久了孩子自然會懂的,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再鼓勵孩子嘗試,如果必要,可以幫點忙;若孩子不肯再試,也不要勉強他,然後告訴孩子摔東西的行為,即使是很懊惱或者很生氣的時候也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把他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

反抗不一定是壞毛病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2~5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專家對此得出結論: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已經有獨立的想法,這是他發展判斷力和獨立自主的好時機,應該得到父母的重視。如要求孩子事事聽話,反而會阻礙孩子判斷力的發展。

對兩三歲的孩子來說,反抗實在不是什麼大毛病,更不是壞毛病。做家長的不妨反省一下:幹嘛不能突破傳統的“聽話”的束縛,勇於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許他對你說“不”?沒准他比你的理由更充分呢?父母不要覺得孩子不聽話就是“不懂事”、“大逆不道”,孩子的放抗並不是反叛,這只是他表現自我的方式之一,家長應該虛心接受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當個高高在上的權威者。

PART2 生活場景:叛逆期孩子的常見表現

在孩子獨立的過程中,會拒絕父母的要求,會和父母對著幹,會不願意和父母親熱,會發脾氣,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尤其是情緒緊張和生病的時候,孩子的表現會更明顯。遇到以下的種種反抗行為時,家長怎麼辦?

喜歡說不

2歲的孩子,最常說、說得最流利的詞語,大概就是“不”了。他發現自己可以自由行走了,可以用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能力的增長,讓孩子急於向別人表現:“我能行,我自己可以。”於是他會非常喜歡對爸媽說“不”,然後按自己的意願行動。

當家長發現孩子這樣幹的時候,就要同時滿足孩子獨立的需要和愛的保護。給孩子冒險的機會,讓他獨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如自己吃飯,並鼓勵他,不要過於強求,也不一定要按自己的條條框框進行。但一旦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脅,則要果斷地制止,不論孩子反抗多強烈。在歐美,很多家長會很開心:“我的孩子能夠說不了,有自己的主張了!” 當然,在為孩子說不高興的時候,還是要區分清楚,哪些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哪些是出自任性的欲望。

破壞東西

看見寶貝愛上了摔東西、撕紙、搶小朋友的玩具,家長又氣又急:“怎麼小傢伙這麼調皮。”實際上,這是孩子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動手能力進一步提升的結果,也是孩子物權觀念發展的一個階段,一切急速發展但又不成熟導致的。

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忙著批評孩子,3歲左右的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很好了,先瞭解他這樣做的原因,然後教會孩子什麼是“分享”,告訴他要愛惜物品,分清楚哪些東西可以摔、可以撕,哪些不可以。與其每次都怒火中燒,不如花點時間好好引導孩子。

愛發脾氣

聽話乖巧的孩子不知道從哪天開始漠視你的話,他似乎變得隨心所欲、予取予求,想要什麼非得馬上得到不可,不然就又哭又鬧、發脾氣。

對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有耐心。2歲的孩子還不知道不當的反抗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才會那麼“有恃無恐”,這個時候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都不錯,對無理要求,家長可以試著向孩子解釋不能做的原因,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明白你的為難。千萬別為了儘快讓寶寶安靜下來,就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採取放任的態度,這樣會讓孩子養成驕縱、任性的壞習慣,變得越來越難以“對付”。

暴力行為

有些家長為2~3歲的孩子經常推搡甚至毆打其他的小朋友,或者野蠻地搶別人的玩具而苦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這麼“暴力”、“沒有禮貌”,不僅在外容易發生衝突,在家也總是亂扔亂砸。

人類天生就具有的攻擊性傾向和本能,當孩子長到兩歲左右,這種攻擊性的本能就會正式地表現出來。如孩子覺得不順心的時候,他會用扔玩具的形式發洩不滿,或者故意和父母唱反調。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超出一定的界限,可以不必過於苛責孩子,溫和地勸導他該怎麼做。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行動已經超過你的承受範圍,要適當地加以控制,教孩子如何按照我們這個社會的秩序和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願望,讓孩子學會自律和自我控制。並告訴他,他的行為你非常不認可,也覺得不合適。

孩子的“反抗”是成長規律中的正常現象,但是若孩子常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家長也不能任期發展,應該帶孩子去看看醫生,瞭解是不是健康方面的原因。

PART3 教養技巧:叛逆的孩子不可怕

把握7個原則

面對孩子的反抗和任性,父母可千萬別慌了手腳,既然這是孩子經歷的正常階段,那父母把握好一些原則,自然能順利引導孩子。

減少說“不可以”的次數

首先,父母要減少說“不可以”的次數。孩子在這段期間常說“不要”,爸爸媽媽可以先反省,這個“不”字是不是也是自己使用最多的字,甚至是自己先說出口的。對孩子來說,如果爸媽說“不可以”時要服從,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為了要得到控制權,孩子也以“不要”來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如果你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把“不”字掛在嘴邊,自己就要儘量少說。

為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

對孩子說“不可以”的同時,請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減少說“不”,並不

是不可以說。孩子正處於成長學習的階段,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很重要,但更重

要的是要讓他們瞭解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孩子拿東西敲魚缸,與其說:“小寶,不可以敲魚缸,再敲就打屁股。”不如說:“小寶,魚缸可以輕輕地摸,像這樣。媽媽知道,你會輕輕地摸。”帶孩子做幾次,誇他一下,進一步提供孩子可以敲打的東西,如塑膠桶或餅乾盒。孩子可能會再犯,此時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提醒一下,要輕輕的摸。來,試試看。”提供他們可以接受的情境,遠比對他們一直說“不可以”效果大得多,影響也會更正向。

不要事事都提前警告

很多父母以為,不准做的事情要先給孩子警告。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警告等於是變相的提醒。例如你擺了一盆花在客廳,本來孩子沒注意,可是你擔心他去挖裡面的土,所以告訴他:“不要摸泥土,土很髒,裡面有細菌,摸了會生病。”我保證很多孩子都會去挖,因為他要去試試你說的髒是怎麼回事;還有細菌,他也看不到,你說會生病,他要去試試你說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不要開空頭支票

給孩子抉擇的時候,提出來的條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孩子才會清楚地知道媽媽講話算話,慢慢地,親子之間才會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如告訴孩子乖乖吃完這碗飯週末就帶他去公園,實際上你週末早有工作安排無法實現,這只是騙孩子吃飯的小把戲,這樣的空頭支票開多了,孩子會更加不聽話,因為他想:“反正媽媽說了也做不到。”

給孩子抉擇的機會

孩子喜歡做自己的主人,提供選擇正好滿足了孩子的需要;而且,事情是自己選的,通常會心甘情願去做。孩子亂摔玩具,你可以對孩子說:“這樣會把玩具摔壞的,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不摔好好玩;一個是繼續摔,但這樣媽媽就會把玩具收起來,不讓你玩。”孩子如果繼續摔玩具,就把玩具收起來,還在當然可能會哭,那就讓他哭,然後告訴他:“媽媽給了你選擇的機會,你選擇亂摔,那媽媽只好收起來了,不然以後你就沒有玩的了。”如此幾次之後,孩子碰到有選擇的時候,就會好好考慮,衡量輕重。

尊重孩子的想法

這一時期只要孩子的行為不具傷害性,就不要過分干涉和束縛孩子的行為。當孩子說“不”的時候,他不是針對你,也不是針對這件事,他只是想表達他有權利否定一些事情。因此,爸爸媽媽們應該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學會尊重他們的想法,讓孩子們能夠暢通無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可以有想法的人。

如果總是強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志去做,或採取打罵、恐嚇手段對待兒童,那這些兒童就會喪失自信,並產生自我否定的觀念,影響其身心的發育。

不能嬌慣、放縱孩子

孩子喜歡說“不”,本來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會讓孩子形成任性、驕橫的性格。對不配合的孩子,首先要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不能滿足他的原因,減少孩子任性行為的發生;其次可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而讓孩子放棄自己的不正當要求;在勸說無效的時候,明確表示父母的態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鬧也不會滿足。

對付孩子反抗的小技巧

1 做事情提前告知。如吃飯時間到了,告訴看電視的孩子:“你還能再看十分鐘哦,十分鐘後要吃飯。”

2 約法三章。做事情前事先和孩子商定好合理的規矩,如去商場的時候為了避免孩子亂買東西,可以對孩子說:“如果待會你能聽媽媽的話,只買一件媽媽覺得可以買的玩具,我們就一起去商場。”

3 正話反說。對待反抗期的孩子,反其道而行之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想讓孩子多喝點水,可以說:“媽媽好想喝掉這杯水,我猜你一定不想喝,那媽媽就要拿走喝掉了。”

4 角色扮演。面對屢屢反抗你的孩子,你不妨也偶爾裝成一個做事拖拉又不聽話的“孩子”,而讓孩子扮演媽媽,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

5 轉移注意力。孩子情緒不佳大吵大鬧,可以突然轉移話題或做些奇怪的表情,如說:“呀,那個小兔子好想在笑,你看是不是?”

6發洩法。允許孩子儘量地喊叫來發洩他心中的不滿,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不必緊緊抓住不放。

7 溫情安撫法。把孩子緊緊抱在懷裡,一邊搖晃一邊哼些輕柔的歌曲,或者溫柔地和寶寶說說話,使他平靜。

2種做法不可取

採取高壓政策

寶寶說不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覺得自己的威信受到了挑戰,或者覺得不耐煩,從而採取高壓政策讓孩子屈服,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如果總是採取高壓政策,不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消弱孩子的判斷力,因為情緒垃圾的無法排解,又找不到合適的宣洩途徑而對心理造成傷害。

溺愛和縱容

父母對孩子無疑是深愛著的,又因為從各種理論經驗中得知要尊重孩子,很難在愛與原則之間找到平衡點,因此往往會對孩子過於溺愛,因為不忍心看見寶寶哭而每次都甘拜下風,對孩子百依百順,事事遵從,縱容過度。

編後語:讓孩子順利度過無敵鐵金剛時期

兩三歲的孩子,動作技巧更加熟練,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大有進步,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信心十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有家長笑稱為“無敵鐵金剛”時期。可別小看這個不討人喜歡的反抗期,它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父母教養態度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在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什麼都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做的時期,因此,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都要花很長時間,媽媽要給予充分的時間,抱著寬鬆的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順利從第一反抗期中畢業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