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是教導,還是照顧孩子的心情?

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時候, 一般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孩子太小還不懂事, 所以要教導, 要懲罰;另一種則是認為孩子傷心了, 所以要照顧孩子的心情。 那麼你屬於哪一種呢?

目前大部分的媽媽都在按照第一種觀點去做, 即試圖通過教導、懲罰的方式改掉孩子身上的問題行為。 如果這種方法真的讓孩子的問題行為得到了改善, 那麼繼續下去也無妨。 即如果教導、懲罰真的改變了孩子的行為, 安撫了孩子的內心, 讓孩子從內心深處覺得要去做對的行為, 那麼繼續下去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這種方式並不見效,

Advertisiment
或是孩子雖然聽話卻仍然能夠感覺到反抗, 那麼是時候改變一下方式了。 當教導和懲罰無法阻止孩子的問題行為時, 那就要照顧一下孩子的心情了。

如果你還是覺得要嚴厲地教訓孩子才管用, 那不妨多想一想:我們對孩子說過多少次要做好事, 又到底對孩子說過幾千遍、幾萬遍不要做壞事?沒有一個孩子不知道不應該罵小朋友、打小朋友, 也沒有一個孩子不知道不應該欺負弟弟妹妹, 不應該對媽媽說謊。 正因為媽媽教導得很努力, 所以孩子們很清楚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錯的, 但也請您記住這樣做並不見效, 因為孩子心裡的痛已經積累到足以讓他們明知故犯, 而且孩子對於這樣做的自己也會感到失望和挫敗。

Advertisiment

從現在開始放棄教訓孩子的念頭。 如果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而作為媽媽卻不知如何是好, 那麼請先冷靜一下。 希望您在整理好心情後, 嘗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激發孩子的潛力。 去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 以及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然後再配合這些找到走進孩子內心的方法。

一給弟弟餵奶, 5歲的真浩就會去奪弟弟的奶瓶。 把弟弟放在嬰兒車裡, 真浩也會過去推弟弟的頭、搶弟弟的玩具, 唯獨看電視吃零食的時候會好一些。 所以媽媽總是趁著這個時候去照顧弟弟, 並且覺得這段時間不去照看真浩也是可以的。 雖然看電視的時間漸漸變得有些長, 但其他孩子也是這樣過來的,

Advertisiment
所以並不覺得有什麼大問題。 可是, 真浩逐漸對看電視失去了興趣, 所以媽媽照看弟弟的時候又開始跑過來欺負弟弟。 那麼怎樣做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呢?

“不能這樣。 你要照顧弟弟。 你是哥哥所以要讓著弟弟。 媽媽都說過幾次了?再這樣我可要訓斥你了。 ”像這樣的話根本沒有效果, 不如換個方式。 如果想要用心理學的方式解決問題, 首先要瞭解一下孩子在做這些行為時的心理活動。 一旦明白了孩子在想些什麼, 那麼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 下面讓我們睜大眼睛、豎起耳朵來感受一下。

媽媽抱著弟弟, 看到媽媽對弟弟笑很傷心、很嫉妒也很生氣。 看電視的時候媽媽對我漠不關心。 好好吃飯的時候媽媽也不會誇獎我。

Advertisiment
而弟弟吃奶的時候, 媽媽卻一直誇他。

現在電視也沒有意思了, 零食也吃完了, 所以我要跑到媽媽身邊。 奪弟弟奶瓶、欺負弟弟的時候媽媽就會看我了, 耍賴的時候媽媽就會聽我說話了。 除了這樣做, 沒有別的方式能夠重新獲得媽媽的愛和關心, 所以這是最好的方法。 以前我也嘗試過要乖乖地聽話, 但根本沒用。 因為我變乖的時候, 媽媽反而更加不關心我了。

所以只要我們能給孩子想要的愛與關心, 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但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不要去過多關注, 因為這樣做反而會讓問題行為越來越嚴重。 相信沒有父母希望這樣。 而如果你希望孩子多做對的行為, 那就要在孩子做正確的行為時多關注他。 只要我們能做到這些,

Advertisiment
孩子就能夠茁壯地成長。 但我們往往將孩子對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 所以要學會去表揚孩子好的行為。 反過來如果孩子覺得只有通過做壞事才能得到關心, 那麼他們就會更加頻繁地去做壞事。 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而能夠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的只有媽媽。

試試微笑著對孩子說“我們××吃飯的時候真乖。 能一個人做遊戲真厲害。 畫得真好”。 孩子聽到這樣的表揚, 一定會更加認真地吃飯, 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去做遊戲, 不再去理會弟弟。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命令孩子去做什麼, 而是要在孩子行動時給予表揚。

下一個方法就是告訴孩子“媽媽的心裡始終有你”。 對於認為媽媽被弟弟妹妹奪走了的孩子, 其實只要讓他們知道媽媽的心裡還有他們就足夠了。 我記得有一個關於小浣熊賈斯特不願去上學的故事,也是一個媽媽鼓勵孩子去接觸社會的故事。故事中被媽媽親過的手就叫親親手,因為親親手的存在,小浣熊害怕的心才得以鎮定下來。

主要講述了小浣熊看到媽媽也給弟弟親親手後感到背叛與傷心的故事。但賈斯特的媽媽告訴他親親手是特別的,並將親親手放到了口袋裡。從此小浣熊明白了媽媽的愛並不會因為弟弟的到來而一分為二。

雖然是一個不起眼的方法,卻安撫了孩子受傷的心。如果每個媽媽都能夠這樣做,那麼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減少許多。當然正確的、對的、好的行為也會隨之增多。這就是心理接近法。

我記得有一個關於小浣熊賈斯特不願去上學的故事,也是一個媽媽鼓勵孩子去接觸社會的故事。故事中被媽媽親過的手就叫親親手,因為親親手的存在,小浣熊害怕的心才得以鎮定下來。

主要講述了小浣熊看到媽媽也給弟弟親親手後感到背叛與傷心的故事。但賈斯特的媽媽告訴他親親手是特別的,並將親親手放到了口袋裡。從此小浣熊明白了媽媽的愛並不會因為弟弟的到來而一分為二。

雖然是一個不起眼的方法,卻安撫了孩子受傷的心。如果每個媽媽都能夠這樣做,那麼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減少許多。當然正確的、對的、好的行為也會隨之增多。這就是心理接近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