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的話在孩子的心中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有時候, 也許家長無心的一句話, 就會成為孩子的“座右銘”, 從而影……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的話在孩子的心中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有時候, 也許家長無心的一句話, 就會成為孩子的“座右銘”, 從而影響他的一生。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有些話可以說, 有些話是不能說的……
建議不要這麼說:
1.“你是姐姐, 要讓著妹妹。 ”
說話分析:很多父母以為這樣說, 就可以解決孩子之間的紛爭。 那些已經為人父母的, 回想自己的童年,
Advertisiment
深遠影響:若父母長期以這種口吻教育孩子, 只會讓大的一方對弟妹懷恨在心, 漸漸成為手足間的芥蒂;而弟妹則會仗著自己年紀小, 認為別人讓他們是理所當然的, 日後會不斷犯錯。
2.“這是姐姐的玩具, 妹妹玩自己的。 ”
說話分析:有時父母為避免孩子們爭奪玩具, 實行同一款玩具買兩件, 孩子就不會因為別人有自己沒有而產生嫉妒心理。
Advertisiment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常讓孩子意識到某些東西是自己的, 某些是別人的, 很容易讓孩子建立起“楚河漢界”的觀念, 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 令孩子之間的關係疏遠。
3.“哪個乖就愛哪個。 ”
說話分析: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這樣說, 就能把孩子馴服得服服帖帖。 “誰乖就愛睡”反而會向孩子灌輸“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 父母讓孩子覺得, 只要表現好些、行為乖些, 父母才會愛你一些。
Advertisiment
深遠影響:長此以往, 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和爭取他們的愛而努力, 令孩子怯于表現真我。 即使孩子生活在應以真誠示人的家庭中, 都仿如帶著面具, 活在無形的壓力之下。
4.“弟弟一個人呢, 快去陪他玩玩。 ”
說話分析:這種命令式的吩咐, 只會令孩子反感。 試想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 可父母的一句話, 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 孩子當然會感到掃興。 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 也未必出自真心。 相反, 年長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只顧及其他孩子的感受,
Advertisiment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常忽視孩子的感受, 只會令孩子和父母間的關係變差。 父母若經常要孩子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 會令孩子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
5.“她是我們家傭人, 我們有權罵她。 ”
說話分析:無論發生了什麼事, 父母對孩子說:“她只是個保姆。 ”這樣的話是極富階級觀念的, 讓孩子意識到她是傭人, 我們雇她工作, 我們就有權罵她!這樣會讓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 不尊重保姆曾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
試想這樣的情況,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裡犯了錯, 父母卻怪保姆沒照看好, 這只會令孩子得不到適當的教導, 甚至日後在任何情況下,
Advertisiment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在未瞭解事情真相前, 只憑孩子的一面之詞, 就責備保姆, 這會縱容犯錯的孩子重蹈覆轍。
6.“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嬌?等客人走了再罰你!”
說話分析:親戚遠道而來, 孩子在別人面前撒嬌, 父母一時怒上心頭, 說出這樣的話。 一般來說, 父母為免客人和自己尷尬, 不便馬上責駡孩子, 準備等客人走了之後再說。 可是由於父母和客人談笑風生, 把處罰的孩子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不過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犯錯卻不立即處罰, 等得太久, 可能連孩子也忘了處罰的事。 如果想取得懲罰的效果, 讓孩子知錯能改, 就要立即處理, 否則效果會大大減少。
深遠影響:施行獎懲, 都該即時處理, 才能獲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懲罰,可能已把自己的過錯忘得一乾二淨,另責罰的作用大大減少。
7.“那個孩子叫什麼名字?我叫老師罰他!”
說話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給人欺負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護他,為他出頭。不過,父母要知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況,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應該以關懷的態度教導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立即找老師代為出頭。如果問題不是太嚴重,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如鼓勵孩子把事情告訴老師,由老師來處理。記住:學習如何處理問題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深遠影響:因為小朋友間的爭執時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問題,都找父母出頭,有誰還敢和他玩呢?這樣只會令孩子變得更孤立。
極力推薦這麼說:
成功父母必須說的五句話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對待孩子父母們總是告誡要充滿愛心、耐心並時刻保持冷靜。可是,小調皮們卻總有讓父母頭疼的時候,怎麼辦?現在教您5句話,抛磚引玉,讓你做個成功的父母!
1.“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
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裡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5分鐘之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員警”――她能很清楚地瞭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2.“媽媽(爸爸)愛你,但媽媽(爸爸)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説明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動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惟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説明孩子更好地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洩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情――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稚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裡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可以這樣說。說得好像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你滿意的惟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霜淇淋,那我也可以吃。”“他可以,所以我也可以。”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並不意味著樓裡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文:瑪麗醫生
才能獲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懲罰,可能已把自己的過錯忘得一乾二淨,另責罰的作用大大減少。7.“那個孩子叫什麼名字?我叫老師罰他!”
說話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給人欺負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護他,為他出頭。不過,父母要知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況,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應該以關懷的態度教導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立即找老師代為出頭。如果問題不是太嚴重,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如鼓勵孩子把事情告訴老師,由老師來處理。記住:學習如何處理問題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深遠影響:因為小朋友間的爭執時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問題,都找父母出頭,有誰還敢和他玩呢?這樣只會令孩子變得更孤立。
極力推薦這麼說:
成功父母必須說的五句話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對待孩子父母們總是告誡要充滿愛心、耐心並時刻保持冷靜。可是,小調皮們卻總有讓父母頭疼的時候,怎麼辦?現在教您5句話,抛磚引玉,讓你做個成功的父母!
1.“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
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裡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5分鐘之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員警”――她能很清楚地瞭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2.“媽媽(爸爸)愛你,但媽媽(爸爸)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説明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動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惟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説明孩子更好地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洩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情――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稚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裡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可以這樣說。說得好像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你滿意的惟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霜淇淋,那我也可以吃。”“他可以,所以我也可以。”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並不意味著樓裡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文:瑪麗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