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寶寶恐懼做個智慧媽媽

在蹣跚學步或是更早的時候, 寶寶就可能體驗到恐懼。 當寶寶感到害怕時, 如果父母處理得當, 可以不斷幫助他面對恐懼, 寶寶幼小的心靈也會在不斷克服恐懼的過程中慢慢成長;反之, 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恐懼漠不關心或者過度保護, 則會使他的心靈在某一點上停滯不前, 給日後的成長投下陰影。

寶寶都會怕些什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會有不同的恐懼體驗。 曾有專家說:“對待孩子有三種表達愛的方式:提供安全感, 幫助孩子合理地達成心願, 還有運用愛的語言。 ”在這三種方式中, 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

Advertisiment
我們不僅要瞭解和理解孩子內心的恐懼, 還要幫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聖地”。

0~1周歲

寶寶的心裡話:“爸爸媽媽呢?我熟悉的人到哪裡去了?” “天啊, 怎麼這麼大的聲音?這樣的吵鬧聲會傷害到我嗎?”“什麼東西在我眼前一閃一閃啊?, 我真的很害怕……

典型恐懼:環境因素的突然改變。 當寶寶熟悉的照料者發生更換時, 當聲音的分貝突然增強時, 當身體感覺猛然下墜時, 或遭遇刺眼的光線(如閃光燈)時……寶寶都會覺得很害怕, 18個月後基本緩解。

恐懼解析:

●0~1歲是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 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裡, 孩子所依戀的對象將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因此在更換照料者的時候, 需要特別小心。

●周圍很多非自然的現象,

Advertisiment
像雜訊、閃光燈, 都是小寶寶無法抗禦的, 他能作出的反應, 只能是因為害怕而哭鬧。

巧媽媽對策:

★豐富孩子的各種生活體驗, 以刺激大腦的發育。 在改變環境因素之前, 盡可能有一個過渡。 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寶寶面前出現的頻率, 或讓原照料者再跟隨一段時間。

★減少或避免周圍環境的不良刺激。 如:控制居室聲音, 拍照時儘量別用閃光燈。

★寶寶7~8個月時可玩一些相關運動遊戲, 如:寶寶精神狀態較好的情況下, 伴著柔和的音樂, 扶著孩子的腋下, 慢慢舉過頭頂, 接著快速下降至媽媽胸前。 開始時幅度不宜太大, 慢慢地, 可以適當加大幅度。 這個遊戲不僅可以緩解孩子內心的恐懼, 還可以促進感覺統合功能的協調發展。

1歲半左右

Advertisiment

寶寶的心裡話:“我沒有見過你, 不要靠近我”, “你是誰呀?你不會把我給搶走吧?你快點走吧……” “媽媽到哪去了, 我看不到她了, 她會不要我嗎?”……

典型恐懼:與父母分離以及與陌生人相處。 諸如“我們帶你媽媽走嘍”、 “你媽媽不要你了, 今天跟我回去吧”、 “陌生人來了”之類的話, 會令1歲多的寶寶驚慌失措, 恐懼萬分。 3~4歲時, 這種恐懼感會逐漸減弱和消失。

恐懼解析:

●生活中, 母親往往是孩子最強烈和最早的依戀物件。 如果硬將母子分開, 或讓陌生人介入, 孩子會產生極強的負性情緒和行為反常, 甚至造成無法彌合的情感創傷。

●一般而言, 1歲半到2歲左右是寶寶產生分離焦慮的高峰期。 1歲半的孩子非常可愛, 但尚未分清什麼是玩笑, 什麼是真實的,

Advertisiment
如果對不恰當的玩笑信以為真, 將加深恐懼感。 巧媽媽對策:

★事先嘗試與父母分離, 是幫助寶寶克服分離焦慮的最佳方法。 在時間安排上, 宜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慢慢增加分離的時間。 在離開的時候, 您需要明白無誤地告訴孩子離開的原因、之後的安排以及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 請選擇寶寶比較熟悉的成人, 如:爺爺、奶奶來照顧寶寶。

★重複玩一些有趣的遊戲, 比如“躲貓貓”, 通過遊戲告訴寶寶:媽媽不見了, 媽媽又回來了。 當他相信“不見的媽媽總會出現”時, 分離焦慮這一關也就過得差不多了。

2歲左右

寶寶的心裡話:“天黑了, 有很多怪物會出來”, “這是什麼東西?會吃掉我嗎?”……

典型恐懼:害怕某些動物、怪物和黑夜。 夜裡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寶寶可能會對陽臺上的一盆花、窗簾上的裝飾或圖案表現出毫無理由的恐懼, 4~5歲時減弱。

恐懼解析:2歲左右, 寶寶會特別害怕獨自面對黑暗, 這並不是沒出息、怯懦的表現, 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逃避危險和求得生存的本能。 此時, 若採取強硬措施, 或者保護過度, 會使寶寶無法逾越這道坎兒。

巧媽媽對策:

★允許過渡。 一旦決定讓孩子獨自面對黑暗, 就要溫柔地堅持。 溫柔表現在睡前會陪伴一小會兒, 並告訴孩子, 父母的門始終是敞開的, 沒有條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堅持表現在當孩子半夜爬回您身邊的時候, 一定溫柔地不厭其煩地把他送回去。

★豐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 黑暗代表的就是潛在的危險, 那麼我們平時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遊戲, 如吹滅生日蠟燭會得到禮物,在黑暗中玩手電筒、螢光棒等,讓孩子覺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懼之外,還意味著驚喜、奇妙、探索等別的意義。

3歲左右

寶寶的心裡話:“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裡”,“我不敢過去,我害怕後面有個大妖怪!” “窗簾後面是不是魔獸”……

典型恐懼:怕水、怕妖怪、魔怪等。水和寶寶想像中的強大物件,往往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恐懼解析:

孩子的想像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像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對他們來說,那些想像中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現出完全不信,甚至惱羞成怒,會把孩子推向更孤獨恐懼的境地。

巧媽媽對策:

★接納寶寶的恐懼。需要父母認可的,並不是寶寶描述的怪物,而是他當時的情緒。不要隨便打發他的恐懼,而應仔細傾聽,引導寶寶用語言,或者用畫筆詳細地描述恐懼的物件。描述得越仔細、越明白,恐懼就會越少,因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東西。

★和恐懼對象打招呼。引導寶寶和恐懼物件簡單交流,哪怕只是打個招呼。如可以讓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話:“大灰狼,你好啊,這麼晚還不回家啊?你的寶寶在等你講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後問他,大灰狼說什麼?通常,寶寶的反應是“他回去了”,而他心裡大部分的恐懼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4~5歲

寶寶的心裡話:“要是我輸了怎麼辦”, “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懼:對失敗充滿恐懼。處於這一年齡段時,大部分孩子會害怕失敗,在競技遊戲中表現得“輸不起”。

恐懼解析:

孩子會對遊戲中的錯誤耿耿於懷,會對失敗感到害怕,這種感受可以理解為孩子長大了,說明他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內心渴望獲得成功。父母要瞭解這一點,並避免向孩子施壓。

巧媽媽對策:

★嘗試從簡單的、可以從反復操作的遊戲入手,強化訓練,適當降低孩子對失敗的敏感度。如:在紙上玩“井”字遊戲,一方在空格中畫圈,另一方畫叉,三個同一符號連成串者為贏家。開始時,父母不妨適度“放水”,別太頂真了。

小提醒:這類遊戲每次耗時不到半分鐘,孩子還來不及咀嚼自己的失敗,馬上就進入第二輪。幾輪之後,他會逐漸明白:原來失敗和成功是輪流來的呀!這樣的認識有助於説明孩子克服內心對失敗的恐懼。

如吹滅生日蠟燭會得到禮物,在黑暗中玩手電筒、螢光棒等,讓孩子覺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懼之外,還意味著驚喜、奇妙、探索等別的意義。

3歲左右

寶寶的心裡話:“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裡”,“我不敢過去,我害怕後面有個大妖怪!” “窗簾後面是不是魔獸”……

典型恐懼:怕水、怕妖怪、魔怪等。水和寶寶想像中的強大物件,往往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恐懼解析:

孩子的想像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像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對他們來說,那些想像中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現出完全不信,甚至惱羞成怒,會把孩子推向更孤獨恐懼的境地。

巧媽媽對策:

★接納寶寶的恐懼。需要父母認可的,並不是寶寶描述的怪物,而是他當時的情緒。不要隨便打發他的恐懼,而應仔細傾聽,引導寶寶用語言,或者用畫筆詳細地描述恐懼的物件。描述得越仔細、越明白,恐懼就會越少,因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東西。

★和恐懼對象打招呼。引導寶寶和恐懼物件簡單交流,哪怕只是打個招呼。如可以讓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話:“大灰狼,你好啊,這麼晚還不回家啊?你的寶寶在等你講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後問他,大灰狼說什麼?通常,寶寶的反應是“他回去了”,而他心裡大部分的恐懼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4~5歲

寶寶的心裡話:“要是我輸了怎麼辦”, “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懼:對失敗充滿恐懼。處於這一年齡段時,大部分孩子會害怕失敗,在競技遊戲中表現得“輸不起”。

恐懼解析:

孩子會對遊戲中的錯誤耿耿於懷,會對失敗感到害怕,這種感受可以理解為孩子長大了,說明他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內心渴望獲得成功。父母要瞭解這一點,並避免向孩子施壓。

巧媽媽對策:

★嘗試從簡單的、可以從反復操作的遊戲入手,強化訓練,適當降低孩子對失敗的敏感度。如:在紙上玩“井”字遊戲,一方在空格中畫圈,另一方畫叉,三個同一符號連成串者為贏家。開始時,父母不妨適度“放水”,別太頂真了。

小提醒:這類遊戲每次耗時不到半分鐘,孩子還來不及咀嚼自己的失敗,馬上就進入第二輪。幾輪之後,他會逐漸明白:原來失敗和成功是輪流來的呀!這樣的認識有助於説明孩子克服內心對失敗的恐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