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心靈受傷的孩子怎麼辦?

迎著陽光, 站在我面前的四五歲的小女孩, 身著白裙, 紮著辮子, 格外漂亮。 但她卻總是低著頭, 抬起頭來眼神又總是閃躲, 肩胛骨也總蜷縮著, 一副做了錯事的樣子, 讓人心疼不已。

“上午好, 歡迎你。 ”我主動打招呼, 其他兩位老師也向她揮手。

沒想到小女孩尖叫一聲, 像火箭一樣跑開了, 離我們有一段的距離之後, 她才停下來。 一般情況下, 膽小的孩子剛接觸陌生人, 會躲在媽媽身後, 但這個小女孩卻沒有去尋找媽媽的“庇護”。

看著遠處的女兒, 她的媽媽蹲在地上, 突然落下淚來。 “怎麼辦啊?姍姍之前一直很開朗大方,

Advertisiment
最近卻見到人就要躲遠,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孩子性格大變呢?我們開始和媽媽一起探尋起來。

媽媽的“強勢”攻略

其實, 瞭解一個孩子很簡單, 孩子在遊戲時展現出來的行為特徵, 就是我們需要捕捉的。

第二天, 我們上戶外課, 孩子們需要和泥巴, 用磚砌出他想要的東西。 姍姍左看一眼, 右看一眼, 遲遲不肯做事。

在我的示意下, 姍姍媽媽開始熱火朝天地幹起來, “我今天要搭一個非常酷的城堡。 ”

姍姍受到感染, 整個人放鬆下來, 她拿起一個小鏟子, 鏟上泥, 一層一層開始砌起來。 當孩子進入到“工作”狀態後, 家長就不用再過多引領孩子, 應該給孩子自己探索和感受的空間。

不料, 姍姍的媽媽卻不停干涉起來:“姍姍,

Advertisiment
抓緊加泥。 ”“怎麼做事情這麼慢, 你看別人都弄完了, 你怎麼可以這個樣子呢?”

這時, 姍姍明顯沒有原來那麼沉靜, 開始有一些游離了。

“姍姍媽媽, 你需要休息一下嗎?我們聊聊吧。 ”我試圖讓姍姍媽媽暫時離開。

“大李老師, 你不知道, 我的孩子非常不自信!”說這句話時, 姍姍媽媽有一種恨恨的感覺。

原來, 姍姍媽媽在家排行老二, 上有姐姐, 下有弟弟。 無論她如何表現, 光環都被姐姐和弟弟掩蓋, 她自幼就被父母忽視。 上班後, 為獲得外界認可, 她開始拼命工作。 之前, 她在國企上班, 覺得不滿意, 終於通過努力, 進入到一家世界五百強外企。 但她對自己的不接納卻並沒消失。 高強度的工作也讓她壓力倍增, 加班的時間越來越多。

Advertisiment
一回到家, 看到孩子各種“扶不上牆”的表現, 她就更缺乏耐心, 總是忍不住數落姍姍。

“在這個世界上, 讓自己變得強一點是很重要的。 我也想讓姍姍變得強壯起來。 ”姍姍媽媽總結道。 “您的心情我很理解, 但孩子的內在力量無法單純地通過嚴厲的要求來獲得。 ”我解釋道。

而此時, 姍姍已經快對“工作”喪失興致。 我重新引領她進入到“工作”中, 也希望我的示範過程能讓姍姍媽媽有所觸動。

“姍姍, 我看到你在搭一個城堡, 我也在旁邊搭一個城堡。 ”跟孩子一起做事時, 一定要有自我邊界, 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我現在要做的是一個地基, 這邊是廚房, 這邊是廁所。 ”姍姍已被吸引, 她加進去了關於室內格局的一些設計。

但媽媽依然不滿意:“姍姍,

Advertisiment
你要有你自己的想法。 ”當她說完這句話時, 姍姍的工作再度停止。

“姍姍媽媽, 孩子們對自己的認識, 一部分來自‘工作’的深入程度, 另一部分來源於外界對他們的評價。 你一直通過批評和指責來和孩子溝通, 她怎麼可能會自信起來呢?你看我如何和孩子交流。 ”我小聲對姍姍媽媽說。

“這是誰家的孩子呀, 紮了兩個可愛的小辮子。 ”孩子是個小精靈, 鼓勵和欣賞對於她的成長非常重要。 “哇, 我看到房上的泥巴越來越多了, 誰這麼有力氣呀?”如果想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意圖去做事, 那我們需要把鼓勵變得具體化。

“我!大李, 這是我做的。 ”孩子說道。

“你可以把泥巴糊到牆上。 ”姍姍很快按照我的指令開始行動了。

“我覺得你拿磚的姿態很酷,

Advertisiment
眼神也酷極了。 ”我稍微拍了一下姍姍的肩膀。 通過他人的這些言行, 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是受歡迎的。 這時, 姍姍開始小跑著拿磚, 主動提高了速度。

“大李, 我發現欣賞孩子很重要, 謝謝。 ”媽媽看到孩子的表現, 有一些激動地說。 “我原來認為高要求、嚴管理, 孩子就能聽我的。 沒想到, 欣賞以及鼓勵能夠使孩子開心地做事, 並且堅持做完。 ”

通過我與孩子互動的演示後, 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和眼光已經有所改變, 一向強勢的媽媽開始了自我反思。

爸爸的“軍事化”管理

第三天, 姍姍的爸爸也趕到了基地。

上午, 孩子們紛紛進入兒童工作室, 開始一天的自選工作。 姍姍選擇了一些木頭謹慎地在一個小角落玩。

孩子玩壘高的遊戲, 將積木一層一層壘起來,但因為積木塊大小不一,所以,一旦失衡,積木就會轟然倒塌。這時,姍姍的身體會有點抽動,手會發抖,並且會無意識地去摳牆上的泥巴。一般積木倒時很多孩子會哈哈大笑,最多被嚇一跳。但如果出現抽動,有可能她受過比較嚴厲的管制。爸爸絲毫沒有發覺孩子的異常,反而用比賽的方法想改變姍姍的“積木倒”情況。

“姍姍,爸爸跟你比賽,我們看誰能夠壘得穩、壘得高。”爸爸邊說邊壘起來,孩子也很快幹起來。但她的經驗不足,大小概念掌握不好,所以再一次倒下來,有一部分積木砸向爸爸的手。

“你怎麼搞的?”爸爸邊說邊揮手朝姍姍的小手上打去,“我讓你再倒,我讓你再倒。”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站在角落的我立即沖過去,將爸爸拉到一邊制止道:“姍姍爸爸,請不要這個樣子。”

“小孩子犯錯了,不這樣她沒法長記性啊!”爸爸向我抱怨道。

“可孩子不是不認真,只是經驗不足。我們要對她更包容一點。”我也嚴厲起來。

“我小時候我爸也是這樣對待我的呀,我現在長得也挺好的,所以我認為嚴一點是沒有問題的。您說,我工作上拼死拼活不都是為了她嗎?她怎麼能連個積木都壘不好呢?”爸爸解釋道。

我詢問下才知道,姍姍爸爸提倡對孩子“軍事化”管理。與媽媽的情緒暴力是相對的,他採用的是肢體暴力。比如,姍姍不愛吃青菜,在勸說一次無效後,為改掉孩子的毛病,爸爸就會打她手心。

但在“棍棒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人,或多或少是有心理問題的。而且,如今的大環境更複雜,孩子們也變得更敏感。這時,姍姍像一隻過街的老鼠一樣,蜷縮在一個小的拐角裡面,手又開始發抖,並且無意當中又開始摳身邊的牆。

我讓爸爸先放下自己的“氣憤”,將目光放到姍姍身上。父女倆的眼神在空中對接,姍姍的眼睛裡面全是惶恐。

爸爸突然靜了下來。當他準備伸手拉孩子的手時,姍姍大叫著跑開,躲到草叢裡。

給孩子更好的家庭環境

為彌補“打”的後果,姍姍爸爸拿出一些好吃的來,邀請姍姍吃。

“不,我不!爸爸不是一個好爸爸。”姍姍的聲音回蕩在空中。6歲之前,孩子的狀態更接近動物,是用情感來思考問題,而不是通過理性。

“姍姍爸爸,你跟姍姍說-爸爸會一直在這個地方等著你、爸爸愛你。”為了給孩子一個修復期,我讓姍姍爸爸坐在離孩子不遠的地方,靜靜等著。

“姍姍,爸爸愛你,爸爸知道錯了,爸爸不該打你。”爸爸懺悔地說道。

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了,大約過了10分鐘,姍姍跑向爸爸,用力抱住了爸爸的肩膀,大聲哭起來。姍姍爸爸也哭了起來。

之後的幾天,我私下和姍姍的爸爸媽媽溝通,如何平靜地對待孩子?我教他們的策略是-如果感覺到自己情緒上來,眼看要“踩地雷”,可以暫時離開,倒杯水、上個廁所之類的,給情緒一點緩衝期。

因為姍姍爸爸媽媽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方式不對,所以他們很願意改變。同時,他們也聊到工作壓力大對家庭的影響。比如,兩人經常忙到很晚才歸家。在忙碌工作一天之後,如果孩子稍微一哭鬧,為讓孩子儘快安靜下來,也會不自覺地用強制的方式打壓她。為改善這種情況,他們討論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媽媽辭去外企工作,先專心回家帶孩子。在保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同時,孩子的成長環境得到了改善。

溫馨貼士:面對心靈受傷的孩子怎麼辦

1.孩子出現比較特殊的行為,比如摳牆、身體有抽動、總是低頭不敢看人等現象,排除病理原因外,可能是他曾經受到大的情緒衝擊,這種衝擊來源於父母不和或父母對孩子過度嚴厲。

首先,父母要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不可以當著孩子面吵架、不可以用暴力的方式(情緒暴力和肢體暴力)來對待孩子。當家長的態度有所轉變時,孩子會出現一個“修復期”,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大哭,這時就要像姍姍爸爸一樣,靜靜陪伴著孩子,等孩子發洩完之後,他的狀態就會好很多。

2.用合理的理念替代不合理的。比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困擾、不協調,只是彼此意見不合、看法不一致,並不是大難臨頭;孩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不是一帆風順的,犯錯誤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當父母擁有這些觀點時,就容易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對孩子的言行舉止有正向的情緒反應,然後就能夠採取有效措施瞭解孩子。

3.多陪伴孩子。孩子年幼時,如果父母工作都比較忙碌,孩子所需要的愛和陪伴可能無法得到充分滿足。所以夫妻最好協商一下,一方選擇相對比較輕鬆點的工作。 

將積木一層一層壘起來,但因為積木塊大小不一,所以,一旦失衡,積木就會轟然倒塌。這時,姍姍的身體會有點抽動,手會發抖,並且會無意識地去摳牆上的泥巴。一般積木倒時很多孩子會哈哈大笑,最多被嚇一跳。但如果出現抽動,有可能她受過比較嚴厲的管制。爸爸絲毫沒有發覺孩子的異常,反而用比賽的方法想改變姍姍的“積木倒”情況。

“姍姍,爸爸跟你比賽,我們看誰能夠壘得穩、壘得高。”爸爸邊說邊壘起來,孩子也很快幹起來。但她的經驗不足,大小概念掌握不好,所以再一次倒下來,有一部分積木砸向爸爸的手。

“你怎麼搞的?”爸爸邊說邊揮手朝姍姍的小手上打去,“我讓你再倒,我讓你再倒。”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站在角落的我立即沖過去,將爸爸拉到一邊制止道:“姍姍爸爸,請不要這個樣子。”

“小孩子犯錯了,不這樣她沒法長記性啊!”爸爸向我抱怨道。

“可孩子不是不認真,只是經驗不足。我們要對她更包容一點。”我也嚴厲起來。

“我小時候我爸也是這樣對待我的呀,我現在長得也挺好的,所以我認為嚴一點是沒有問題的。您說,我工作上拼死拼活不都是為了她嗎?她怎麼能連個積木都壘不好呢?”爸爸解釋道。

我詢問下才知道,姍姍爸爸提倡對孩子“軍事化”管理。與媽媽的情緒暴力是相對的,他採用的是肢體暴力。比如,姍姍不愛吃青菜,在勸說一次無效後,為改掉孩子的毛病,爸爸就會打她手心。

但在“棍棒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人,或多或少是有心理問題的。而且,如今的大環境更複雜,孩子們也變得更敏感。這時,姍姍像一隻過街的老鼠一樣,蜷縮在一個小的拐角裡面,手又開始發抖,並且無意當中又開始摳身邊的牆。

我讓爸爸先放下自己的“氣憤”,將目光放到姍姍身上。父女倆的眼神在空中對接,姍姍的眼睛裡面全是惶恐。

爸爸突然靜了下來。當他準備伸手拉孩子的手時,姍姍大叫著跑開,躲到草叢裡。

給孩子更好的家庭環境

為彌補“打”的後果,姍姍爸爸拿出一些好吃的來,邀請姍姍吃。

“不,我不!爸爸不是一個好爸爸。”姍姍的聲音回蕩在空中。6歲之前,孩子的狀態更接近動物,是用情感來思考問題,而不是通過理性。

“姍姍爸爸,你跟姍姍說-爸爸會一直在這個地方等著你、爸爸愛你。”為了給孩子一個修復期,我讓姍姍爸爸坐在離孩子不遠的地方,靜靜等著。

“姍姍,爸爸愛你,爸爸知道錯了,爸爸不該打你。”爸爸懺悔地說道。

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了,大約過了10分鐘,姍姍跑向爸爸,用力抱住了爸爸的肩膀,大聲哭起來。姍姍爸爸也哭了起來。

之後的幾天,我私下和姍姍的爸爸媽媽溝通,如何平靜地對待孩子?我教他們的策略是-如果感覺到自己情緒上來,眼看要“踩地雷”,可以暫時離開,倒杯水、上個廁所之類的,給情緒一點緩衝期。

因為姍姍爸爸媽媽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方式不對,所以他們很願意改變。同時,他們也聊到工作壓力大對家庭的影響。比如,兩人經常忙到很晚才歸家。在忙碌工作一天之後,如果孩子稍微一哭鬧,為讓孩子儘快安靜下來,也會不自覺地用強制的方式打壓她。為改善這種情況,他們討論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媽媽辭去外企工作,先專心回家帶孩子。在保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同時,孩子的成長環境得到了改善。

溫馨貼士:面對心靈受傷的孩子怎麼辦?

1.孩子出現比較特殊的行為,比如摳牆、身體有抽動、總是低頭不敢看人等現象,排除病理原因外,可能是他曾經受到大的情緒衝擊,這種衝擊來源於父母不和或父母對孩子過度嚴厲。

首先,父母要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不可以當著孩子面吵架、不可以用暴力的方式(情緒暴力和肢體暴力)來對待孩子。當家長的態度有所轉變時,孩子會出現一個“修復期”,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大哭,這時就要像姍姍爸爸一樣,靜靜陪伴著孩子,等孩子發洩完之後,他的狀態就會好很多。

2.用合理的理念替代不合理的。比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困擾、不協調,只是彼此意見不合、看法不一致,並不是大難臨頭;孩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不是一帆風順的,犯錯誤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當父母擁有這些觀點時,就容易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對孩子的言行舉止有正向的情緒反應,然後就能夠採取有效措施瞭解孩子。

3.多陪伴孩子。孩子年幼時,如果父母工作都比較忙碌,孩子所需要的愛和陪伴可能無法得到充分滿足。所以夫妻最好協商一下,一方選擇相對比較輕鬆點的工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