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死亡話題 家長不要對孩子回避欺騙

有生就會有死, 幼兒遲早會瞭解到“死”。 他的祖母或其他親人可能死去, 他的狗找不到了, 他看見了一隻死鳥……

面對“死亡”, 成人會有一種失落和悲傷感, 對一些動物有時還會有一種厭惡感。 而孩子是非常實際的, 他常常會就事論事地來看待這件事一原來會動來動去的現在變安靜, 他觸摸一兩下以後, 就對此失去了興趣;或者他覺得死亡只不過是原來存在的現在暫時離開或消失了。

當幼兒最珍愛的寵物死了, 有的父母為了保護孩子, 很快又給孩子換一隻寵物, 讓幼兒來不及有失落感;也有的家長為了讓死的概念柔和化,

Advertisiment
怕孩子受刺激, 就把祖母的死亡說成祖母睡覺了或出遠門了。 其實, 父母有些多慮了, 因為幼兒對死的理解和反應有其自己的特點。

我有一位朋友年僅29歲, 在兒子4歲時, 因車禍不幸去世。 追悼會上, 他的兒子在一旁若無其事地玩著玩具汽

車, 因為這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各種汽車玩具。 問起他爸爸, 他說:“爸爸睡著了。 “在場的人無不心酸落淚。 對孩子的如此平靜, 甚至“冷酷無情”, 請不要太吃驚, 因為在他眼裡, 人們總是來了又去的;在他的遊戲中, 牛仔有好多條命, “死”了還能站起來繼續戰鬥。 他剛剛開始形成時間概念, 並意識到生日的重複——生日之間要經過一段間隔, 這是一段顯得沒完沒了的時間。 這時,

Advertisiment
“永恆”還不是一個他能掌握的概念。 他更容易感覺到的是:你很難過, 而他的許多反應是取決於你的表情和你的反應, 於是, 他也難過起來。

我的小侄子朋朋在別人問及他的外公時, 他答道:“外公死掉了, 讓外婆再生一個外公。 ”外公去世時, 他也跟著哭, 不過, 那是因為他看見媽媽在哭。

事實上, 真正使孩子感到害怕和傷

心的是一些閃爍其詞的話。 比如, 由於你提及“好好睡一個特別的覺”與一場手術有關, 你要出差較長一段時間卻說“過兩天就回來”, 這樣, 會使孩子感到傷心迷惑, 且晚上可能害怕去睡覺。

應該簡單樸實地告訴幼兒所發生的事情。 用詞隱晦、含糊或華麗, 都可能讓孩子覺得, 是由於他的原因導致了這次“死”, 特別是如果他錯待了他的寵物,

Advertisiment
或曾經對他的祖母大喊大叫等。 總之, 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孩子。

有的家長在自己很悲傷的這段時間內, 往往把孩子送到親戚家去暫住, 想以此保護孩子免受影響。 其實, 這種做法並不明智, 因為不管遇到什麼麻煩和困難, 只要有你在孩子身邊, 孩子就能更好地面對和應付所發生的事情。 你自己也能較快地從悲痛中解脫出來。

以後, 孩子可能會問:是不是他也會死?“死”是什麼感覺?是不是你也會死?會是什麼時候?看來人終究要死, 為什麼還要活上這麼長時間?……隨著這些與死有關的問題而來的是孩子對失去爸爸媽媽的恐懼;對身體受到傷害及疼痛難受的恐懼;對那種不可知的黑暗的恐懼……

Advertisiment

孩子如何認識“死亡”, 多半與成人對生命、死亡的態度、認識有關。 而在我們的成長教育中, 從小到大, 讓我們瞭解自己身體從成長到衰老, 從健康到疾病, 從生命到死亡的課程實在少得可憐。 因此, 我們很多成人都缺乏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 當孩子一旦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們常常要回避, 要躲閃, 甚至要欺騙。

面對一個幼小的新生命, 我們還是應該從平日的生命教育開始:從生命基本單位的細胞與染色體到與人類得以繁衍的下一代的生殖功能, 從血液本身到輸送血液的心臟與血管, 乃至消化道與腦神經系統與人體維持各器官平衡狀態的自主神經作用等等。 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 從最淺顯的科普讀物開始,

Advertisiment
結合日常生活, 一點點告訴孩子有關的知識, 而不要當死亡, 疾病或其他災難突然降臨的時候, 除了悲傷就是恐懼。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會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而昇華出生命的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