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帶孩子上早教班, 課後老師給全班家長出了道“難題”:身邊親友家若有適齡兒童, 請透露其手機號碼, 因公司有指標任務壓下, 懇請諸位幫忙, 數量自然多多益善。 一時間, 大家面面相覷, 明知若給了號碼, 自己也就成了隱私權洩露鏈上的灰色一環, 可想想一旦拒絕了老師, 以後對孩子不好怎麼辦?最終, 家長們人人點頭, 這位媽媽報三個, 那位爺爺找四個, 不約而同要求老師“別說是我給的”……
不能對老師說不, 似乎早已約定俗成。 幼稚園要求2歲娃娃購買校服, 家長覺得孩子太小不想買, 老師丟下一句“別的孩子都買,
Advertisiment
面對老師、面對教育機構, 這個“不”為何難以出口?原因無非有二:其一, “要聽老師的話”是每個讀書郎都牢記的叮嚀, 無形中也過度放大了老師在社會中的“權威”, 哪怕說法做法有不妥, 也不容置疑。 其二, 傳統意義上的師道在當今已經摻雜了太多的雜音——如果質疑、拒絕老師, 很可能就會影響孩子在班裡的“待遇”。 如今大多是獨生子女,
Advertisiment
家長如此“失聲”, 可能縱容教育領域一些不良風氣的生成, 也令教育管理部門失去了一面監督的鏡子。 從長遠來說, 父母和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範本, 在他們幼小清澈的眼中, 若看不到是非邊界, 未來又將如何?這是家長、老師、學校、教育管理部門乃至全社會都應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