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人, 一定對這個場景不陌生:女兒5歲時, 我曾帶她去銀行櫃檯取款, 當時她在旁邊等得百無聊賴, 為了讓我早點走, 竟開始大發脾氣, 大吼大叫, 引得旁邊兩位老奶奶側目——她們一定在想, 這孩子的家教這麼差, 都怪她爸爸。 但接下來的一幕讓她們頗為震驚。
我給了女兒一個失望的眼神, 不慌不忙說, “抗議無效。 如果你想逼我走的話, 這麼做還不夠可憐。 ”聽了這話, 女兒果然安靜了, 眨巴、眨巴眼睛, 從地上站了起來, 小嘴撅得老高。
“你對她說了什麼?”其中一位老奶奶吃驚地問我, “孩子這麼快就不鬧了!”我解釋說,
Advertisiment
▋“表達你自己”VS“讓對方聽見你”
我一直認為, 每個聰明的父母都該讓孩子儘早掌握說服力。 很多人逃避爭論, 認為這有失修養, 但我們的文化, 從來就不歡迎“拒絕”, 一味保持表面認同, 只會導致被動同意或者“辦公室政治”, 家庭裡, 大家都崇尚絕對權威, 那麼最後, 孩子連看哪個電視臺、買什麼東西這種小事都不會和大人好好溝通。
而辯論術, 也不是讓孩子變得腹黑、尖銳, 它只是讓孩子高效思考自己的核心觀點到底是什麼。 讓孩子儘早學會辯論,
Advertisiment
(本文作者所著暢銷書Thank You for Arguing)
▋學會察言觀色, 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
我一直想讓孩子們學會合理地說“不”, 這就需要用到辯論術的三個關鍵字——無懈可擊的邏輯、毋庸置疑的理念和讓人動容的情感。 其中, “邏輯”是最基本的, 當孩子想要或者不想要一個東西時, 他得找到說服別人的最合理的理由, 而不是簡單說一句“我想怎樣”。
舉個簡單的例子, 這樣的小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每天要發生無數回。
Advertisiment
“Mary不讓我玩這輛車。 ”
“為什麼她不讓呢?”
“因為她是只小豬。 ”
“所以, Mary不讓你玩車是因為她是只小豬?”
……
這種重複, 是讓孩子自己梳理清楚因果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 讓孩子意識到:怎麼可能因為不讓你玩車, Mary就變成小豬了呢?邏輯上不成立, 別人怎麼可能答應你?
但更多時候, 過於糾結邏輯也不一定奏效。 辯論者給人的印象、字裡行間展示出的人格魅力等, 經常會起大作用。 不少人認為“察言觀色”太過市儈, 但這是群體有效溝通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我有兩個孩子, 生活中免不了各種摩擦, 但姐姐總能獲得我更多的信任, 不是我偏心, 而是她在“撥弄人心”上, 確實有一套。
記得他們還小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我:“你們中有一個人吃了餅乾。 ”
女兒:“我以前偷過餅乾嗎?”
我:“有道理。 弟弟呢?”
弟弟還沒說呢, 女兒就不依不饒發表了一頓悲情控訴, 什麼“不讓孩子吃餅乾是酷刑”、“已經很努力了”……竟慢慢把我說動了。 如果她不管三七二十一發起脾氣, 控訴我冤枉她, 那這場簡單的討論可能又是一場家庭大戰。
但悲情控訴就不一樣了, 它是喚起“同情心”的基本前提。 當一個小孩懂得讀你的情緒, 然後把它作為自己的工具, 恭喜你, 你的孩子正朝“一個好的說服者”的方向成長。
▋讓孩子嘗到努力爭取權益的甜頭
而當孩子們誠懇地說服我讓他們多看會兒電視時,
Advertisiment
我嘗試過把辯論三要素都用在我的兒子身上, 在他7歲時的一個冬天, 他堅持要穿一件很酷的短褲去上學。 一開始, 我搬出了我們家的家規——我父親傳授給我的一種毋庸置疑的理念, “你必須穿上長褲, 因為我是你爸, 而且我讓你這麼做。 ”但兒子就是定定地看著我, 雙眼泛淚。
然後我嘗試調用邏輯:“長褲才能防止你的腿凍裂, 你才能感覺好受些。”
“但我就想穿短褲。”
道理說不通,我開始打感情牌。我把我自己身上的長褲腿卷起來,“你看看,現在我也要穿短褲去上班了。這麼冷的天,我穿成這樣,看上去是不是很蠢?”
“是的,”兒子說,但他還是堅持要把短褲穿上。
“你為什麼這麼想穿短褲呢?”
“因為我看上去不蠢,而且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他們被凍裂,你不用擔心。”
我的天……記憶中,那是他第一次完美地說服了我:不容他人質疑的理念(我看上去才不蠢),縝密的邏輯(這是我的腿,你無權干涉),以及情感(不用擔心,我自己能承擔凍裂後的痛苦)。這是他第一次收起以往的大哭大鬧,嘗試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我怎麼能錯過這次機會,用父母的強權打擊他呢?
“好吧,”我說,“等我和你媽徵求到老師、校長的同意後,你就能穿短褲去上學了。但你得先穿雪地靴在外面。如何?”
“成交。”
他開心地拿出他的雪地靴,而我開始給學校打電話……幾個星期後,校長宣佈把兒子的生日定為學校的“短褲短裙日”,校長本人也會穿短裙去上班。那時還是二月中旬,我們都感受到了來自這個社區共識的溫暖和舒適。
▋每個家庭都該養成“餐桌會議”的傳統
漸漸地,孩子們越來越大。我發現在各種家庭談判中,我輸得越來越多。他們有時會把我說得啞口無言,真讓我生氣,但這也讓我感到無比驕傲。回想這個過程,我最大的心得,是每個家庭都應該保持一個“餐桌會議”的傳統。
亞里斯多德還曾專門為此提出過5個詳細建議:
1、家庭辯論是為了教會孩子自己做決定。當你和孩子分析一個事情的不同角度時,記得給孩子一個明確的選擇(比如暑假是去沙灘玩,還是爬山),更記得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提出完全不一樣的看法(比如暑假又去沙灘又去爬山),然後他們自己根據現實情況決定如何做。
2、聚焦在未來。關於過去或者現在的討論,總是低效的。“誰把玩具弄髒了?”、“好孩子才不會把玩具弄髒!”都不如探討“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玩具們保持乾淨?”
3、說“犯規”。所有阻礙辯論進行的行為都是犯規:大聲嚷嚷、沖出房間、翻出以前家庭成員的舊行,都會讓討論無法進行下去,甚至得到一個大家都不滿意的結果。
4、獎勵正面的情感。對於所有尖叫、生氣等行為,都沒收獎勵,這時候頂多說一句“回來,你能做得更好”。只有好好參與討論的孩子,才能得到獎勵。
5、偶爾讓孩子贏。當他們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據理力爭又頗有幾分道理時,沒有比好好獎勵他們更值得做的了。過去我貪方便,經常用慢燉鍋煮各種食物,後來兒子受不了了,說,“即使是一隻貓,它的食物也不會總是濕噠噠的”,說得多好,我第二天就買了一堆漢堡。
你的孩子有和你激烈頂嘴的時候嗎,你是如何引導的?歡迎在右下“寫留言”分享自己的經歷與觀點。
你才能感覺好受些。”“但我就想穿短褲。”
道理說不通,我開始打感情牌。我把我自己身上的長褲腿卷起來,“你看看,現在我也要穿短褲去上班了。這麼冷的天,我穿成這樣,看上去是不是很蠢?”
“是的,”兒子說,但他還是堅持要把短褲穿上。
“你為什麼這麼想穿短褲呢?”
“因為我看上去不蠢,而且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他們被凍裂,你不用擔心。”
我的天……記憶中,那是他第一次完美地說服了我:不容他人質疑的理念(我看上去才不蠢),縝密的邏輯(這是我的腿,你無權干涉),以及情感(不用擔心,我自己能承擔凍裂後的痛苦)。這是他第一次收起以往的大哭大鬧,嘗試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我怎麼能錯過這次機會,用父母的強權打擊他呢?
“好吧,”我說,“等我和你媽徵求到老師、校長的同意後,你就能穿短褲去上學了。但你得先穿雪地靴在外面。如何?”
“成交。”
他開心地拿出他的雪地靴,而我開始給學校打電話……幾個星期後,校長宣佈把兒子的生日定為學校的“短褲短裙日”,校長本人也會穿短裙去上班。那時還是二月中旬,我們都感受到了來自這個社區共識的溫暖和舒適。
▋每個家庭都該養成“餐桌會議”的傳統
漸漸地,孩子們越來越大。我發現在各種家庭談判中,我輸得越來越多。他們有時會把我說得啞口無言,真讓我生氣,但這也讓我感到無比驕傲。回想這個過程,我最大的心得,是每個家庭都應該保持一個“餐桌會議”的傳統。
亞里斯多德還曾專門為此提出過5個詳細建議:
1、家庭辯論是為了教會孩子自己做決定。當你和孩子分析一個事情的不同角度時,記得給孩子一個明確的選擇(比如暑假是去沙灘玩,還是爬山),更記得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提出完全不一樣的看法(比如暑假又去沙灘又去爬山),然後他們自己根據現實情況決定如何做。
2、聚焦在未來。關於過去或者現在的討論,總是低效的。“誰把玩具弄髒了?”、“好孩子才不會把玩具弄髒!”都不如探討“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玩具們保持乾淨?”
3、說“犯規”。所有阻礙辯論進行的行為都是犯規:大聲嚷嚷、沖出房間、翻出以前家庭成員的舊行,都會讓討論無法進行下去,甚至得到一個大家都不滿意的結果。
4、獎勵正面的情感。對於所有尖叫、生氣等行為,都沒收獎勵,這時候頂多說一句“回來,你能做得更好”。只有好好參與討論的孩子,才能得到獎勵。
5、偶爾讓孩子贏。當他們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據理力爭又頗有幾分道理時,沒有比好好獎勵他們更值得做的了。過去我貪方便,經常用慢燉鍋煮各種食物,後來兒子受不了了,說,“即使是一隻貓,它的食物也不會總是濕噠噠的”,說得多好,我第二天就買了一堆漢堡。
你的孩子有和你激烈頂嘴的時候嗎,你是如何引導的?歡迎在右下“寫留言”分享自己的經歷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