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順產媽媽在醫院如何儘快恢復身體

生產的過程幾乎耗盡了產婦的所有能量, 加上隨之而來的生理改變, 使得疲勞而虛弱的媽媽需要更細心的調養才能恢復元氣。 由於產後調養是從分娩後的那一刻就開始, 因此, 住院期間的生理照顧便顯得格外重要。

此時, 產婦能夠瞭解自己的生理狀況, 掌握一些自我照顧或配合醫護人員的小技巧, 便能極大提升產後調理的品質。

自然產

產後的生理變化有很多, 在自然產方面, 需要特別照顧的有惡露、排便、感染、脹奶、產後痛與下床暈眩等。


產後惡露

惡露產後從陰☆禁☆道內排出的液體稱為惡露,

Advertisiment
它是胎盤的內膜組織, 屬於產後正常的現象, 約持續4~6周。 因時間的不同, 惡露的量和成分也會改變, 醫護人員往往是觀察惡露的性質、氣味、量及持續時間, 來瞭解子宮復原情況及產婦有無感染。 如果血性惡露持續2周以上、量多或惡露持續時間長且為膿性、有臭味, 就是子宮腔內受到感染;如果伴有大量出血, 子宮大而軟, 則顯示子宮可能恢復不良。 此外, 惡露量也會因為用力或喂哺母乳而增加, 或是服用大量的生化湯, 造成大出血情況。 萬一產婦有惡露量太多(半個小時浸濕2片衛生墊)、血塊太大或血流不止等狀況, 就必須告訴醫護人員, 以免發生危險。 正常的惡露排出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血性惡露:產後1~3天出現, 量多、色鮮紅,

Advertisiment
含有大量血液、粘液及壞死的內膜組織, 有血腥味。

2、漿性惡露:產後4~10天出現, 隨著子宮內膜的修復, 出血量逐漸減少, 顏色轉為暗紅色與棕紅之間, 子宮頸粘液相對增多, 且含壞死蛻膜組織及陰☆禁☆道分泌物和細菌、無味。

3、白惡露:產後1~2星期, 惡露轉變為白色或淡黃色, 量更少, 早晨的排出量較晚上多, 一般持續3周左右停止。

護理提案

1、多用環形方向按摩腹部子宮位置, 讓惡露能夠順利排出。

2、大小便後用溫水沖洗會陰, 擦拭時務必記住由前往後擦拭或直接按壓拭幹, 勿來回擦拭。

3、沖洗時水流不可太強或過於用力沖洗, 否則會造成保護膜破裂, 建議可以採用衛生護墊, 不宜用棉球, 剛開始約1小時更換一次, 之後2~3小時更換即可。 更換衛生棉時,

Advertisiment
由前向後拿掉, 以防細菌污染陰☆禁☆道。

4、手不要直接碰觸會陰部位, 以免感染。

5、食用豬肝、甜點均有助排出惡露。

排尿正常情況下, 產婦在分娩後2~4小時會排尿。 另外, 由於利尿作用, 在產後12~24小時排尿會大為增加。 如果4小時後仍沒有排尿, 就必須請醫護人員協助解決, 因為尿液滯留會提高泌尿道感染的機會, 且脹滿的膀胱也可能使子宮移位, 影響子宮收縮, 甚至造成子宮出血。 產後排尿不順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因為膀胱、尿道因生產而受傷、水腫, 產婦無法感覺膀胱滿了;另一個原因則是會陰傷口疼痛及腹內壓減少, 造成產後小便困難或解不乾淨的感覺。

護理提案

1、為了刺激排尿以及避免使用導尿管, 應該每15~20分鐘收縮和放鬆骨盆肌肉5次。

Advertisiment
2、下床排尿前, 要先吃點東西才能恢復體力, 以免昏倒在廁所。

3、上廁所的時間如果較長, 站起來的時候動作要慢, 不要突然站起來。

4、如果使用導尿管, 產褥墊要經常更換, 約3~4小時更換一次, 同時清洗會陰部。

5、多喝水, 多吃蔬菜水果、高纖維食物。

排便媽媽們應該在產後2~3天內排便, 但是由於黃體素影響腸肌鬆弛, 或是腹內壓力減小, 很多人產後第一次排便的時間往往會延後, 尤其是因為準備分娩而沒有正常飲食時, 更容易造成排便不順。

護理提案

1、為了避免排便時用力過度, 應該多喝水、多吃新鮮水果, 有條件的話, 吃全麥或糙米食品。

2、常下床行走可幫助腸胃蠕動, 促進排便。

3、避免忍便, 或延遲排便的時間,

Advertisiment
以免導致便秘。

4、避免咖啡、茶、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5、避免油膩的食物。

6、如果有便秘情況, 可按醫生指示使用口服輕瀉劑或軟便劑。

7、排便之後, 使用清水由前往後清洗乾淨。

感染產後感染的原因除了母體因產前貧血、營養不良或先天體質虛弱等因素外, 主要還是因為在生產過程當中, 產道、會陰傷口受到感染以及失血所導致, 也有可能因為泌尿道或乳腺發炎等, 非生產直接造成的發燒感染。 如果是會陰、陰☆禁☆道感染, 患者除了會作冷或發熱之外, 患部會有紅腫、熱痛, 會陰縫合處可能出現膿性分泌物。 如果是子宮內膜炎, 患者除了會有子宮壓迫所造成之疼痛感外, 還會持續出現血性惡露和分泌物。 如果是骨盆腔、蜂窩組織炎, 病人除了在下股與陰☆禁☆道會有壓痛外,陰☆禁☆道內側有腫塊,子宮會因附近的韌帶、組織發炎、腫脹;產婦若有乳腺炎,會產生脹奶、發燒的情況;如果產婦感染泌尿道炎、腎盂腎炎,常會因為傷口疼痛而不敢小便而引起小便疼痛、頻尿、血尿等不適。


產後護理

護理提案

1、注意傷口清潔,清洗會陰部時,可以在水中加碘。

2、常下床行走可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

3、產後24小時後即可以用熱水坐浴,幫助血液迴圈。方法是準備一個洗澡盆,放半盆水,坐泡在水中,每天3~4次,一次約10~15分鐘,泡至傷口癒合為止;浸泡前後要先清洗會陰。

4、如果有感染的話,要以淋浴的方式洗澡。

5、有尿意就立刻排出,以免憋尿加重感染。

脹奶從懷孕五六個月開始,孕婦的乳腺細胞已完成增生,許多孕婦的乳☆禁☆頭上開始出現乳痂,那是乳汁溢出殘留在乳☆禁☆頭上的結果。產婦會在產後第三天左右開始分泌乳汁,乳☆禁☆房在分泌乳汁之前,會比較腫脹飽滿而有沉重下垂的感覺,如果嬰兒吸吮乳☆禁☆頭或乳☆禁☆房稍加擠壓,乳汁即會流出,如果一開始就哺喂母乳,很少會有脹奶的情況,但是如果寶寶不喝母乳或吸得不夠,媽媽就會有脹奶的困擾。

護理提案

1、如果脹奶嚴重,乳☆禁☆頭變硬,每次餵奶前應先熱敷、按摩乳☆禁☆頭,擠出一些奶水,使乳暈周圍較柔軟,方便寶寶吸吮。

2、寶寶如果有喝奶情況不理想,那是因為媽媽哺喂的姿勢不當,應該讓他含住整個乳暈,而不是只有乳☆禁☆頭的部份。

3、如果哺喂母乳後,仍感覺乳☆禁☆房脹痛,非常不適,可以使用擠奶器擠出過多的乳汁,防止過度腫脹。

4、在兩餐餵奶間隔時間,可以用冷敷或冰敷來減輕疼痛。

5、如果無法直接哺喂寶寶,應該將奶水擠出,維持泌乳功能。

6、如果發現有乳☆禁☆頭破皮或起水泡,可在傷口塗抹乳汁,保持乾燥並調整喂乳姿勢,以免再受傷;如破皮嚴重,可停喂一兩餐,但要擠出乳汁。

7、如果寶寶吃的較頻繁且又暫時不在身邊,擠奶的次數就要更多,才不會脹奶,擠奶的間隔時間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

8、要退奶的產婦應少吃魚、湯汁,減少水分攝取,並可穿緊一點的胸罩,以免脹奶。

9、若不能母乳餵養,可以用冰敷,並服用醫生囑咐的止痛劑,或服用韭菜、麥芽水,不可再按摩、刺激乳☆禁☆房。

產後痛生產後第一天子宮維持在臍部高度,然後每天下降一橫指,10~14天子宮會回復到骨盆內的位置,4~6星期回復到正常體積。產後腹部像抽筋般地疼痛(尤其是喂哺寶寶母乳的時候),可能是“產後痛”,主要是因為子宮收縮,使子宮能正常下降到骨盆內所引起的。經產婦比初產婦更容易有產後痛,子宮被過度膨脹如羊水過多、多胞胎等也會加重產後痛,喂哺母乳者因嬰兒吸吮會使體內釋出催產素,刺激子宮收縮加重產後痛,不過4~7天這種疼痛會自然消失。

護理提案

1、目前產婦住院期間所開的藥物,大多已包括子宮收縮劑在內,因此,不宜同時服用生化湯,免得子宮收縮過強造成產後痛。

2、採用側睡,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以減少該部位的疼痛,坐時臀部墊個坐墊也會有幫助。

3、如果是自然分娩,可以在肚臍下方觸摸到一個硬塊就是子宮的位置,最好在產後前10天,就用手掌稍微施力作環形按摩,一直到感覺該部位變硬即可,如果子宮收縮、疼痛厲害時,應暫時停止按摩,並用俯臥姿勢來減輕疼痛。

4、若是仍然感覺疼痛不舒服,影響到休息及睡眠,應通知醫護人員。

5、必要時可以用溫和的鎮靜劑止痛。

下床暈眩剛生完產應該儘量臥床休息,除了極少數初產婦,可能會因為產道嚴重裂傷而必須臥床24小時外,自然生產的媽媽在產後即可下床活動,但要注意安全。剖腹產產婦在手術後隔天即可下床,但要使用腹帶,避免傷口疼痛,且身邊要有人陪伴。

護理提案

1、為安全起見,產婦第一次下床,應有家屬或護理人員陪伴協助,下床前先在床頭坐5分鐘,確定沒有不舒服再起身。

2、下床排便前,要先吃點東西才能恢復體力,以免昏倒在廁所。

3、上廁所的時間如果較久,站起來動作要慢,不要突然站起來。

4、萬一產婦有頭暈現象,要讓他立刻坐下來,把頭向前放低,在原地休息。

5、給產婦喝點熱水,觀察她的臉色,等到血色恢復了,再移動回到床上。

6、廁所內有緊急呼喚燈或鈴聲,如果有情況要立刻通知醫護人員。

病人除了在下股與陰☆禁☆道會有壓痛外,陰☆禁☆道內側有腫塊,子宮會因附近的韌帶、組織發炎、腫脹;產婦若有乳腺炎,會產生脹奶、發燒的情況;如果產婦感染泌尿道炎、腎盂腎炎,常會因為傷口疼痛而不敢小便而引起小便疼痛、頻尿、血尿等不適。


產後護理

護理提案

1、注意傷口清潔,清洗會陰部時,可以在水中加碘。

2、常下床行走可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

3、產後24小時後即可以用熱水坐浴,幫助血液迴圈。方法是準備一個洗澡盆,放半盆水,坐泡在水中,每天3~4次,一次約10~15分鐘,泡至傷口癒合為止;浸泡前後要先清洗會陰。

4、如果有感染的話,要以淋浴的方式洗澡。

5、有尿意就立刻排出,以免憋尿加重感染。

脹奶從懷孕五六個月開始,孕婦的乳腺細胞已完成增生,許多孕婦的乳☆禁☆頭上開始出現乳痂,那是乳汁溢出殘留在乳☆禁☆頭上的結果。產婦會在產後第三天左右開始分泌乳汁,乳☆禁☆房在分泌乳汁之前,會比較腫脹飽滿而有沉重下垂的感覺,如果嬰兒吸吮乳☆禁☆頭或乳☆禁☆房稍加擠壓,乳汁即會流出,如果一開始就哺喂母乳,很少會有脹奶的情況,但是如果寶寶不喝母乳或吸得不夠,媽媽就會有脹奶的困擾。

護理提案

1、如果脹奶嚴重,乳☆禁☆頭變硬,每次餵奶前應先熱敷、按摩乳☆禁☆頭,擠出一些奶水,使乳暈周圍較柔軟,方便寶寶吸吮。

2、寶寶如果有喝奶情況不理想,那是因為媽媽哺喂的姿勢不當,應該讓他含住整個乳暈,而不是只有乳☆禁☆頭的部份。

3、如果哺喂母乳後,仍感覺乳☆禁☆房脹痛,非常不適,可以使用擠奶器擠出過多的乳汁,防止過度腫脹。

4、在兩餐餵奶間隔時間,可以用冷敷或冰敷來減輕疼痛。

5、如果無法直接哺喂寶寶,應該將奶水擠出,維持泌乳功能。

6、如果發現有乳☆禁☆頭破皮或起水泡,可在傷口塗抹乳汁,保持乾燥並調整喂乳姿勢,以免再受傷;如破皮嚴重,可停喂一兩餐,但要擠出乳汁。

7、如果寶寶吃的較頻繁且又暫時不在身邊,擠奶的次數就要更多,才不會脹奶,擠奶的間隔時間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

8、要退奶的產婦應少吃魚、湯汁,減少水分攝取,並可穿緊一點的胸罩,以免脹奶。

9、若不能母乳餵養,可以用冰敷,並服用醫生囑咐的止痛劑,或服用韭菜、麥芽水,不可再按摩、刺激乳☆禁☆房。

產後痛生產後第一天子宮維持在臍部高度,然後每天下降一橫指,10~14天子宮會回復到骨盆內的位置,4~6星期回復到正常體積。產後腹部像抽筋般地疼痛(尤其是喂哺寶寶母乳的時候),可能是“產後痛”,主要是因為子宮收縮,使子宮能正常下降到骨盆內所引起的。經產婦比初產婦更容易有產後痛,子宮被過度膨脹如羊水過多、多胞胎等也會加重產後痛,喂哺母乳者因嬰兒吸吮會使體內釋出催產素,刺激子宮收縮加重產後痛,不過4~7天這種疼痛會自然消失。

護理提案

1、目前產婦住院期間所開的藥物,大多已包括子宮收縮劑在內,因此,不宜同時服用生化湯,免得子宮收縮過強造成產後痛。

2、採用側睡,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以減少該部位的疼痛,坐時臀部墊個坐墊也會有幫助。

3、如果是自然分娩,可以在肚臍下方觸摸到一個硬塊就是子宮的位置,最好在產後前10天,就用手掌稍微施力作環形按摩,一直到感覺該部位變硬即可,如果子宮收縮、疼痛厲害時,應暫時停止按摩,並用俯臥姿勢來減輕疼痛。

4、若是仍然感覺疼痛不舒服,影響到休息及睡眠,應通知醫護人員。

5、必要時可以用溫和的鎮靜劑止痛。

下床暈眩剛生完產應該儘量臥床休息,除了極少數初產婦,可能會因為產道嚴重裂傷而必須臥床24小時外,自然生產的媽媽在產後即可下床活動,但要注意安全。剖腹產產婦在手術後隔天即可下床,但要使用腹帶,避免傷口疼痛,且身邊要有人陪伴。

護理提案

1、為安全起見,產婦第一次下床,應有家屬或護理人員陪伴協助,下床前先在床頭坐5分鐘,確定沒有不舒服再起身。

2、下床排便前,要先吃點東西才能恢復體力,以免昏倒在廁所。

3、上廁所的時間如果較久,站起來動作要慢,不要突然站起來。

4、萬一產婦有頭暈現象,要讓他立刻坐下來,把頭向前放低,在原地休息。

5、給產婦喝點熱水,觀察她的臉色,等到血色恢復了,再移動回到床上。

6、廁所內有緊急呼喚燈或鈴聲,如果有情況要立刻通知醫護人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