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著作者的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幼稚教育學系教授王珮玲也曾請教過另一位精神科醫師徐澄清, 得知是徐澄清醫師和洪奇昌醫師在經過國外的Chess、Thomas與Carey等醫師同意後, 所共同想出來, 決定將英文的Temperament譯為氣質。 之後數十年, 大部分提到相關主題的研究或文章等, 多以「氣質」呈現之。
氣質的定義
與一般稱讚他人「氣質很好」的意思完全不同, 這裡的氣質指的是「與生俱來的、內外在的個別差異」, 沒有好或不好、與智慧毫無關係, 卻對未來影響深遠。
天生的個人特質
王珮玲教授進一步表示, 「氣質」天生如此,
Advertisiment
從小就可察覺
同父母所生的每個孩子, 其氣質並不相同;然而, 就算是同卵雙胞胎, 長相、動作幾乎一模一樣, 只要仔細觀察, 仍可發覺不同性情的微小差異。
王珮玲教授舉例, 每個新生兒的外表看起來差不多, 但若碰到肚子餓、尿布濕等狀況時, 呈現的反應就大不同:有的只是張著嘴、扭動身體, 有的會大哭, 有的則發出細細的聲音等等。 她表示, 這是孩子們天生下來的行為表現, 就是屬於他們的「氣質」。
Tips環境可能影響氣質表現
早期研究顯示, 若人體長期接觸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
Advertisiment
王珮玲教授則協助評估氣質的面向。 後來發表結果, 除了發現塑化劑會降低兒童智商外, 也會導致孩童發生過敏症狀、攻擊等行為偏高、注意力降低, 連帶影響到氣質的外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