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寶寶的長大, 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變得喜歡攻擊別人, 喜歡用打別人來表現自己憤怒煩人情緒。 從心理學上講, 每個人到了一個新環境都希望自己能在新環境裡取得一定的威信, 對於孩子來說就會出現打人、爭搶玩具等現象, 另外隨著孩子長大, 他們會覺得學到了很多本領, 很多事情都不用大人幫忙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會用打人等方式來吸引大人的視線。
要有效地控制寶寶的暴力行為, 家長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
方法1:創造不利於攻擊行為的環境
寶寶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
Advertisiment
方法2:去除寶寶攻擊的強化物
很多時候, 寶寶之間的攻擊多是由爭搶玩具引起的, 由於寶寶缺乏和同伴交往的技能, 語言能力欠缺, 只能訴諸武力。 當寶寶因為爭搶玩具發生攻擊行為時, 家長要表明自己的立場, 使寶寶意識到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方法3:培養寶寶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 是指在人際交往中, 個體感受、理解和體驗他人需求與情緒的能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Advertisiment
方法4:對寶寶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有時, 寶寶故意淘氣的行為就是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 如果故意不理睬, 對寶寶就是一種懲罰。 所以, 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 不予注意, 即對其攻擊性行為不予強化, 而對被攻擊物件給予充分的關注, 溫柔的安撫, 會使寶寶意識到攻擊行為不被接受, 從而減少寶寶的攻擊行為。
Advertisiment
方法5:鼓勵寶寶的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謙讓、幫助、合作、分享, 甚至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犧牲的一切有助於社會和諧的行為及趨向, 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重要的行為。 寶寶的親社會行為是在父母、同伴的影響下, 通過模仿、認同、內化等心理機制, 在個體社會化過程逐漸形成的。
方法6:父母要做寶寶的榜樣
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 家長經常會很生氣, 通常會以暴制暴, 但是豈不知這樣更給寶寶一種認知上的誤解如果別人做的不對, 就可以打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寶寶的第一個三年, 父母對寶寶的影響最大, 所以, 父母要為寶寶樹立好的行為榜樣, 應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Advertisiment
這樣看來, 爸爸媽媽的行為對寶寶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呢。 那家長們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了, 不要給寶寶當了一個壞榜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