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預防寶寶9種呼吸道傳染性疾病

一、流感:
流感是所有我們所知的病。
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驟、發熱、頭痛、全身肌肉酸痛, 軟弱無力, 並有輕度鼻塞、流涕、咽痛、胸骨後灼熱感、乾咳等上呼吸道症狀;主要體征是面頰潮紅、眼結膜及咽部輕度充血;化驗檢查顯示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 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流感的傳染性強, 一旦發病, 應至少隔離至熱退48小時後。
急性期患者應臥床休息、多飲水, 進食半流質或流質飲食, 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對症治療, 如降溫、補液, 保護心功能等, 並可酌情選用抗病毒藥或干擾素。 流感的預防,

Advertisiment
除要注意保暖防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少去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 以減少呼吸道傳播機會等一般措施外, 對老年人、嬰幼兒和慢性病患者要特別加以保護, 可在每年流感流行前幾個月中接種流感減毒活疫苗, 也可在流行期間給予藥物預防, 如給予病毒靈口服, 每次0.1g, 每日2次, 連服1周左右。


二、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多見於冬春季, 5歲以下兒童是主要發病對象。 近年隨著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種, 發病率已大大降低, 按週期性流行但規律已消失, 發病年齡亦向後推移, 使得青少年及成年人麻疹發病率有所上升, 對此要加以關注。 麻疹的臨床表現較為典型, 首先表現為發熱, 為頭痛、咳嗽、流涕、聲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Advertisiment
並可伴有畏光、流淚、眼睛浮腫等眼結膜炎症狀。 發病3-5天后開始出疹, 自耳後、髮際開始, 漸延至額、面、頸、軀幹及四肢, 手掌、足底等。
皮疹出齊後的24小時內體溫降至正常, 而後按出疹順序在2-3天內退疹, 疹退時有糠麩樣脫屑及淺褐色色素沉著。 在流行季節遇到有上呼吸道感染及眼結膜炎的患兒, 要注意口腔檢查, 如果在口腔見到麻疹黏膜斑, 就可判定為麻疹, 及時住院隔離與觀察治療。 麻疹預防的關鍵措施是普遍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 應在兒童8個月時給予皮下注射接種。
三、風疹:
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好發於冬春季, 2-5歲兒童為高發對象。 風疹的臨床特點是先有發熱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Advertisiment
但症狀輕微。 1-2天后迅速出現皮疹, 多見於面部、頸部和四肢, 形態多樣, 多為淡紅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 常伴耳後、枕部和頸部淋巴結腫大。 皮疹持續2-3日消退, 消退時無脫屑、亦無色素沉著。 確診為小兒風疹後應隔離治療, 隔離至出診後的第5日。 針對小兒風疹的預防, 可用風疹減毒活疫苗, 於出生後的第15個月時接種。 易感育齡婦女亦應適時接種, 以防引起嬰兒先天性風疹。
四、急疹:
是嬰幼兒特有的冬春季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特點是起病急、高熱, 但全身症狀輕微。 高熱持續2-4日驟降或漸降, 而後迅速出現皮疹, 一般為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 以腰臀部較多, 面部和四肢稀少。 1-2日後疹退, 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幼兒急疹的治療以護理和對症處理為主,
Advertisiment
重點在於預防高熱驚厥。 目前尚無特定疫苗接種, 預防的措施主要是減少與患兒的接觸, 如有過接觸應注意觀察, 發熱患兒需隔離治療至疹退以後。
五、水痘:
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好發於冬春季, 1-6歲兒童多見。 初期可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但症狀輕微。 發病1-2天后出疹, 先見於軀幹、頭部, 而後漸延及面部及四肢, 以軀幹較多, 四肢較少, 呈向心性發佈。 皮疹初期為紅色斑疹, 後為斑丘疹, 再後為橢圓形皰疹;特點為皮疹分批出現, 壁薄表淺, 大小不等, 皰液清澈, 後混濁, 皰疹基底周圍有紅暈, 常伴瘙癢, 水痘患兒應隔離至全部結痂或不少於發病後2周。 出疹期間要防止抓破皰疹引起繼發感染,
Advertisiment
一旦潰破可在潰面塗龍膽紫溶液或抗菌素軟膏。 目前尚無臨床應用的減毒活疫苗, 對易感者用免疫球蛋白注射可降低發病率或減輕病情。
六、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傳染病, 好發於冬春季, 發病年齡以5-15歲的兒童最多。 臨床表現為起病急, 初有畏寒高熱、頭痛、咽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狀, 1-2天后先一側腮腺腫大, 數日後對側腮腺亦腫大。 腫大的腮腺以耳垂為中心, 向前、後、下發展, 邊緣不清, 局部皮膚發亮腫脹, 灼熱但不紅, 具有彈性和觸痛, 在張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時脹痛加劇。 腮腺腫脹於1-3日達高峰, 持續4-5日逐漸消退, 病程大約10-14天。 流行性腮腺炎自潛伏期起至腮腺腫大消退時均有傳染性, 因而要注意隔離病人至臨床症狀完全消失為止。
七、百日咳:
是由百日咳桿菌所致的5歲以下兒童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季發病較多。新生兒因缺乏天然免疫力,也有發生百日咳,且病情較重。百日咳初期類似感冒,有低熱、打噴嚏、流涕及咳嗽等症狀,2-3日後咳嗽逐漸加重,7-10日後進入痙咳期,每日發作數十次,尤以夜間為甚,持續數周後逐漸恢復。由於百日咳自潛伏期末至發病6周後均有傳染性,以病初2-3周傳染性最強,因而自發病之日起應至少隔離40日或至痙咳開始30日。針對百日咳的預防,目前多採用百白破混合製劑作基礎免疫,自孩子出生後3-6個月給予預防接種,皮下注射3次,每次隔4-6周。
八、猩紅熱:
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生於冬春季,2-8歲兒童發病率高。臨床表現為起病急,有發熱、疼痛、咽喉痛、吞咽困難和全身不適。起病24-36小時內出疹,1-2日內迅速擴展至全身,持續2-3日消退,體溫也隨之下降。皮疹為頸、軀幹及大腿內側最為顯著,一般為全身彌漫型、粟粒樣大小均勻的點狀充血疹,伴瘙癢,疹間無正常皮膚,觸之有灼熱及粗糙感,壓之褪色。皮疹消退後開始脫皮,頸、軀幹及面部為小片脫皮,而後掌、足底部有大片脫皮。猩紅熱的傳染性以發病初期最強,到脫皮時多無傳染性,隔離時間約為一周左右。流行期間,兒童應避免去人多擁擠,空氣不良的公共場所,室內注意通風換氣,多曬太陽,用鹽水漱口也可減少猩紅熱發病。
九、流腦:
流腦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簡稱,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也是多發於冬春季的兒童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致病。其臨床特點是發病突然,有高熱、畏寒、頭痛、噁心、嘔吐及皮膚淤點、淤斑等毒血症症狀,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輕微。病後3-4日進入腦膜炎期,呈現劇烈疼痛、頻繁嘔吐、精神與意識障礙,甚至譫妄、昏迷。
體檢可見血壓升高而脈搏緩慢,尤其是有明顯的神經損害體征,可見頸項強直或角弓反張,克氏征或布氏征陽性。個別兒童病例可表現為暴發型,病情兇險。一旦在流行期兒童出現高熱、劇烈疼痛、頻繁嘔吐及有皮膚淤斑,應及時慮及流腦,儘早住院隔離和觀察治療,預防基本同猩紅熱,密切接觸者可用抗菌素預防性治療,降低發病率或減輕病情。

因而要注意隔離病人至臨床症狀完全消失為止。
七、百日咳:
是由百日咳桿菌所致的5歲以下兒童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季發病較多。新生兒因缺乏天然免疫力,也有發生百日咳,且病情較重。百日咳初期類似感冒,有低熱、打噴嚏、流涕及咳嗽等症狀,2-3日後咳嗽逐漸加重,7-10日後進入痙咳期,每日發作數十次,尤以夜間為甚,持續數周後逐漸恢復。由於百日咳自潛伏期末至發病6周後均有傳染性,以病初2-3周傳染性最強,因而自發病之日起應至少隔離40日或至痙咳開始30日。針對百日咳的預防,目前多採用百白破混合製劑作基礎免疫,自孩子出生後3-6個月給予預防接種,皮下注射3次,每次隔4-6周。
八、猩紅熱:
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生於冬春季,2-8歲兒童發病率高。臨床表現為起病急,有發熱、疼痛、咽喉痛、吞咽困難和全身不適。起病24-36小時內出疹,1-2日內迅速擴展至全身,持續2-3日消退,體溫也隨之下降。皮疹為頸、軀幹及大腿內側最為顯著,一般為全身彌漫型、粟粒樣大小均勻的點狀充血疹,伴瘙癢,疹間無正常皮膚,觸之有灼熱及粗糙感,壓之褪色。皮疹消退後開始脫皮,頸、軀幹及面部為小片脫皮,而後掌、足底部有大片脫皮。猩紅熱的傳染性以發病初期最強,到脫皮時多無傳染性,隔離時間約為一周左右。流行期間,兒童應避免去人多擁擠,空氣不良的公共場所,室內注意通風換氣,多曬太陽,用鹽水漱口也可減少猩紅熱發病。
九、流腦:
流腦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簡稱,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也是多發於冬春季的兒童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致病。其臨床特點是發病突然,有高熱、畏寒、頭痛、噁心、嘔吐及皮膚淤點、淤斑等毒血症症狀,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輕微。病後3-4日進入腦膜炎期,呈現劇烈疼痛、頻繁嘔吐、精神與意識障礙,甚至譫妄、昏迷。
體檢可見血壓升高而脈搏緩慢,尤其是有明顯的神經損害體征,可見頸項強直或角弓反張,克氏征或布氏征陽性。個別兒童病例可表現為暴發型,病情兇險。一旦在流行期兒童出現高熱、劇烈疼痛、頻繁嘔吐及有皮膚淤斑,應及時慮及流腦,儘早住院隔離和觀察治療,預防基本同猩紅熱,密切接觸者可用抗菌素預防性治療,降低發病率或減輕病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