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同學, 現任某小學五年級班主任的李老師找到我, 向我講述了一件困擾他很久的事。
寒假結束後新學期開學, 李老師所在的五年級一班轉來一名新同學, 是個女生, 叫楊雪。 楊雪長得瘦弱嬌小, 清秀的臉盤上鑲嵌著一雙清澈的大眼睛, 不說話的時候, 看上去非常恬靜。 李老師初見她, 就打心眼裡喜歡她。 可沒過幾天, 班裡接連發生了幾件事, 竟然都與楊雪有關——
張小小的書包被摔到地上, 裡面的書本散落一地, 張小小一邊哭一邊撿書本。 大家說, 是楊雪把張小小的書包扔地上的。
Advertisiment
溫婷婷是楊雪的同桌, 哭著找李老師告狀:“楊雪用腳踢我的腿, 讓我坐得離她遠一點!”李老師對楊雪說:“和同桌要好好相處, 遇到什麼事情互相商量, 彼此禮貌一點, 不好嗎?”可楊雪噘著嘴說:“她欺負我, 我幹嗎還要對她禮貌?”“誰欺負你了?”溫婷婷頓時不願意了。 “就是你, 你坐得離我這麼近, 擠著我了!”看著清秀的楊雪一臉的敵意, 李老師感到很驚訝。
最讓李老師震驚的是, 幾天後,
Advertisiment
誰知, 李老師沒說兩句, 楊雪就用怨恨的眼神看著他, 不客氣地說:“我知道老師不喜歡我, 老師偏向溫婷婷!”
“你怎麼能這麼說呢?其實, 老師一見你就很喜歡你, 這件事是你做錯了, 老師當然要批評你!”
“老師騙人!溫婷婷欺負我, 我是自衛。 可你壓根不批評溫婷婷, 只教訓我……”話音剛落, 哭聲即起, 而且音調極高, 幾近號啕, 與先前李老師對楊雪“嬌弱、乖巧”的印象判若兩人。
談話無法繼續下去, 只能終止。
但楊雪製造的暴力事件還在不斷上演。
Advertisiment
可實際情況是, 一個月不到, 楊雪就和班裡同學的關係差到極點, 班裡大部分同學都投訴過她。 李老師用心觀察, 發現楊雪雖然聰穎有靈氣, 學習成績也好, 但是上課從來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即便老師點名提問她, 她也沉默以對;下課後很少和同學一起玩耍, 見到老師也低頭裝作沒看見, 更別提主動和老師打招呼了。
看來, 楊雪確實存在問題, 有必要請其家長來學校一趟。 李老師希望能和楊雪的父母談談,
Advertisiment
楊雪的母親來到學校, 沒等李老師介紹楊雪的在校表現, 就先歎口氣, 說:“唉, 這孩子是不是又和同學鬧矛盾了?轉學前, 她就和同學不斷地鬧矛盾, 我沒少被老師叫到學校, 真是頭疼……”
看來, 問題存在已久。 李老師婉轉求證:“你和她爸爸是不是經常打她?或者你和她爸爸是不是感情不好, 經常在家吵嘴打架?”李老師是這樣想的, 如果楊雪媽媽對這個問題給予了肯定回答, 那就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父母解決矛盾的不良方式以及不科學的教育方式, 讓楊雪從小認定, 和他人發生矛盾就要靠武力解決。
但楊雪的媽媽搖頭說:“一來, 我們夫妻感情不錯, 很少吵架;二來,
Advertisiment
楊雪媽媽介紹情況時非常坦率, 並沒有“家醜不可外揚”的心理, 而且她很為女兒在學校的不良表現發愁, 也迫切希望能夠找到好的解決方法。
通過交流, 李老師從楊雪媽媽那裡瞭解到這樣一個情況:那就是楊雪的父母因為工作地不穩定, 幾年來全家一直處於一種流動的居住狀態, 總在不停地搬家, 而楊雪自然跟著頻繁轉學。 最近5年來, 楊雪平均一年換一所學校……
難道, 楊雪愛打架和頻繁轉學有關?李老師的心裡有了問號。 他問楊雪的媽媽,每次轉學楊雪都有什麼表現?楊雪的媽媽想了一下,說:“頭幾次轉學,孩子還哭鬧,說是捨不得離開老師和同學,後來也就慢慢習慣了,沒什麼特別的。其實,每次搬家、調整工作狀態,我們自己都忙得腳不沾地,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她。”
一番交流後,李老師並沒有從楊雪媽媽那裡找到心裡想要的直接答案,不過,憑直覺,他對楊雪頻繁轉學的非常規狀態存有疑問,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給我打電話,希望我能幫他解開內心的疑惑。
愛打架是心理問題經李老師安排,我見到了楊雪。單從外表看,楊雪可以說是清秀可人,比一般的孩子要更漂亮,也更讓人憐愛,怪不得李老師對她後來的所作所為感到詫異呢!
幾次交流後,我瞭解到兩點:第一,楊雪很孤獨,沒有朋友,周圍沒有可信任的人。尤其初轉學時,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周圍全是不認識的面孔,內心的孤獨感很強烈;第二,她總受人欺負,為了不至於再被欺負,她只能讓自己看上去很強大,也就是說,她會選擇用武力對付那些在她看來可能欺負她的人。
而通過進一步的交流,我瞭解到楊雪嘴裡所說的“欺負”,很多時候不過是同學間的玩笑或是同學的無意之舉罷了。這些在平常人眼裡根本算不上欺負的舉動,在楊雪看來卻帶著傷害的意味,也就是說,楊雪的內心比一般孩子要敏感。
於是,楊雪的行為就有了合乎常理的解釋。楊雪頻頻和同學發生衝突,不是品德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因為頻繁轉學,頻繁更換生活和學習環境,她總是處於一種陌生的環境中,而在她開始慢慢適應周圍環境時,新的變動又來了,她又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再一次手足無措。頻繁的轉學,導致她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覺得沒有人可以信任,甚至在老師調解矛盾時,她也想當然地認為老師偏心。為了驅除這種不安全感,保護弱小的自己,她喜歡上了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依戀親近的人的情感需求,尤其對孩子來說,這種情感需求更強烈。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都特別黏媽媽的原因。孩子與他關係密切的人保持的關係越長久,就越容易對這個人產生依戀。這種依戀,有的是對父母的,有的是對長期相處的老師和同學的。而建立和保持具有安全感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穩定情緒的形成、健康心理的發展、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等具有積極的作用。反之,如果總是生活在動盪之中,不斷變換環境,不斷轉換依戀關係,勢必造成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以及對周圍人的不信任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流動性越來越大。在漫長的一生中,每個人都要不斷更換依戀關係的物件,上學前依戀父母,上學後依戀老師,上大學後依戀閨蜜,工作後依戀男友,有了孩子之後依戀孩子……對孩子來說,要學會適應這種變換;對家長來說,在流動過程中,要用心體會孩子的需求,消除陌生環境帶給孩子的心理不適感。
見到楊雪的父母後,我給他們提了三點建議:第一,今後儘量減少流動性,在孩子求學期間,儘量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
第二,不得不搬遷時,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一旦孩子有了困惑、苦惱,要及時關注並加以引導。而且,要幫助孩子儘快接納新老師、新同學,和他們建立良好關係,比如家長可以多和老師溝通,讓老師儘快瞭解自己的孩子,也多和孩子講新老師、新同學的情況,告訴孩子大家都很喜歡她。
第三,對孩子時不時出現的暴力行為,不能簡單地訓斥和批評,而應該多給她一些理解和關愛,多傾聽她的內心感受。如果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得到理解,並在傾訴中釋放內心的不安全感,漸漸地,她就能拋開孤獨感,而那些所謂的“報復”“自衛”等暴力行為自然會減少,乃至消除。
另外,除楊雪父母外,李老師也不能袖手旁觀。我給李老師的建議是:
第一,用愛的目光注視楊雪,即便在她動手打人之後,也不要讓她覺得老師討厭她。要用朋友間平等交流的態度開導她,和她談心。
第二,讓楊雪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做通班裡同學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那些曾遭受楊雪武力侵犯的同學,要他們主動親近她,關心她,幫助她,和她做朋友。如此,楊雪內心的孤獨感會日漸減少,不安全感也會隨之降低。
等楊雪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那她愛打架的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員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像楊雪這樣隨著父母不斷變換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孩子越來越多。這樣的孩子由於生活的特殊性,往往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而幫助這些孩子適應生活中的變動,平穩度過依戀關係的轉換期,是家長和老師不容忽視的責任。
他問楊雪的媽媽,每次轉學楊雪都有什麼表現?楊雪的媽媽想了一下,說:“頭幾次轉學,孩子還哭鬧,說是捨不得離開老師和同學,後來也就慢慢習慣了,沒什麼特別的。其實,每次搬家、調整工作狀態,我們自己都忙得腳不沾地,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她。”一番交流後,李老師並沒有從楊雪媽媽那裡找到心裡想要的直接答案,不過,憑直覺,他對楊雪頻繁轉學的非常規狀態存有疑問,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給我打電話,希望我能幫他解開內心的疑惑。
愛打架是心理問題經李老師安排,我見到了楊雪。單從外表看,楊雪可以說是清秀可人,比一般的孩子要更漂亮,也更讓人憐愛,怪不得李老師對她後來的所作所為感到詫異呢!
幾次交流後,我瞭解到兩點:第一,楊雪很孤獨,沒有朋友,周圍沒有可信任的人。尤其初轉學時,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周圍全是不認識的面孔,內心的孤獨感很強烈;第二,她總受人欺負,為了不至於再被欺負,她只能讓自己看上去很強大,也就是說,她會選擇用武力對付那些在她看來可能欺負她的人。
而通過進一步的交流,我瞭解到楊雪嘴裡所說的“欺負”,很多時候不過是同學間的玩笑或是同學的無意之舉罷了。這些在平常人眼裡根本算不上欺負的舉動,在楊雪看來卻帶著傷害的意味,也就是說,楊雪的內心比一般孩子要敏感。
於是,楊雪的行為就有了合乎常理的解釋。楊雪頻頻和同學發生衝突,不是品德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因為頻繁轉學,頻繁更換生活和學習環境,她總是處於一種陌生的環境中,而在她開始慢慢適應周圍環境時,新的變動又來了,她又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再一次手足無措。頻繁的轉學,導致她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覺得沒有人可以信任,甚至在老師調解矛盾時,她也想當然地認為老師偏心。為了驅除這種不安全感,保護弱小的自己,她喜歡上了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依戀親近的人的情感需求,尤其對孩子來說,這種情感需求更強烈。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都特別黏媽媽的原因。孩子與他關係密切的人保持的關係越長久,就越容易對這個人產生依戀。這種依戀,有的是對父母的,有的是對長期相處的老師和同學的。而建立和保持具有安全感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穩定情緒的形成、健康心理的發展、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等具有積極的作用。反之,如果總是生活在動盪之中,不斷變換環境,不斷轉換依戀關係,勢必造成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以及對周圍人的不信任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流動性越來越大。在漫長的一生中,每個人都要不斷更換依戀關係的物件,上學前依戀父母,上學後依戀老師,上大學後依戀閨蜜,工作後依戀男友,有了孩子之後依戀孩子……對孩子來說,要學會適應這種變換;對家長來說,在流動過程中,要用心體會孩子的需求,消除陌生環境帶給孩子的心理不適感。
見到楊雪的父母後,我給他們提了三點建議:第一,今後儘量減少流動性,在孩子求學期間,儘量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
第二,不得不搬遷時,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一旦孩子有了困惑、苦惱,要及時關注並加以引導。而且,要幫助孩子儘快接納新老師、新同學,和他們建立良好關係,比如家長可以多和老師溝通,讓老師儘快瞭解自己的孩子,也多和孩子講新老師、新同學的情況,告訴孩子大家都很喜歡她。
第三,對孩子時不時出現的暴力行為,不能簡單地訓斥和批評,而應該多給她一些理解和關愛,多傾聽她的內心感受。如果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得到理解,並在傾訴中釋放內心的不安全感,漸漸地,她就能拋開孤獨感,而那些所謂的“報復”“自衛”等暴力行為自然會減少,乃至消除。
另外,除楊雪父母外,李老師也不能袖手旁觀。我給李老師的建議是:
第一,用愛的目光注視楊雪,即便在她動手打人之後,也不要讓她覺得老師討厭她。要用朋友間平等交流的態度開導她,和她談心。
第二,讓楊雪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做通班裡同學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那些曾遭受楊雪武力侵犯的同學,要他們主動親近她,關心她,幫助她,和她做朋友。如此,楊雪內心的孤獨感會日漸減少,不安全感也會隨之降低。
等楊雪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那她愛打架的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員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像楊雪這樣隨著父母不斷變換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孩子越來越多。這樣的孩子由於生活的特殊性,往往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而幫助這些孩子適應生活中的變動,平穩度過依戀關係的轉換期,是家長和老師不容忽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