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可影響兒童行為

營養學家發現, 許多兒童的一些不正常行為和表現往往與日常飲食中缺乏某些營養素有關。 實驗證明, 鐵對行為功能紊亂具有重要作用, 人們發現少年兒童在校行為與缺鐵性貧血有關。 缺鐵會引起不安、興奮和破壞性行為, 嚴重時可損害常規教學程式和學習能力。

體內缺乏鎂、鋅等微量元素的兒童易面色蒼白、渾身無力、反應冷淡、食欲不佳、精神萎靡、情緒煩躁及智力下降等症狀。 兒童對鉛特別敏感, 少量的鉛也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注意力、定向力和智商測定的成績, 因而要注意防止鉛污染。

Advertisiment

兒童的飲食中如果缺乏維生素B 1 , 兒童會顯得疲勞、健忘、煩躁、食欲減退;缺乏維生素B 2 時會顯得精神抑鬱、懶散;缺乏尼克酸時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 記憶力減退, 時怒時哭, 愛發脾氣等現象;缺乏維生素C 時會顯得無精打采, 性格內向而孤僻。 因此, 這類兒童需要進食富含維生素的食品。

有一項研究表明, 5 至1 6 歲的少年兒童的飲食中如果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過大, 會引起智慧和學習成績下降, 例如, 蔗糖含量高的食物對兒童的學習狀況有明顯的不良影響。 美國科學家還對在押少年犯的飲食進行了研究, 發現減少糖量會使他們的反社會行為的發生率下降4 8 %, 並使他們的攻擊性行為發生率明顯降低。

大量進食含甲基水楊酸鹽較多的食物,

Advertisiment
如番茄、蘋果、橘子等, 會使患“多動症”的兒童症狀不易控制。 有研究表明, 進食高酪氨酸的飲食, 酪氨酸會在腸道中分解形成更多的P —甲酚, 而P —甲酚的存在使兒童出現多動症狀。 此外, 過多進食天然調料以主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等也會使一部分敏感兒童出現行為問題。 所以, 兒童的飲食應強調各種營養素的平衡, 而不應過分強調色、香、味。

對於因營養素缺乏而導致的行為改變的兒童來說, 用藥物來補充所缺乏的營養物質不如從天然食物中攝取。 例如, 缺鐵性貧血患兒可經常吃一些動物肝臟、瘦肉、蛋黃、動物血、豆製品及綠葉蔬菜, 這些食物中富含鐵質, 比藥物更容易為兒童的機體所吸收, 而且沒有藥物的副作用。

Advertisiment
值得強調的是, 要從小培養孩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習慣, 讓他們吃好一日三餐, 並保證食物的多樣化, 這有利於吸收各種營養素, 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某些營養素缺乏或過剩。 只有如此, 才能保證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健康不受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