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節過後, 我到一所幼稚園開講座, 在一對一的交流裡, 一位媽媽急急匆匆地過來說:“請您一定要幫幫我!”
原來, 從春節開始, 她女兒就不停地問“媽媽, 幾點了”, 每天問幾十遍, 無論怎麼回答她都不管用:回答她現在幾點了, 沒有用;問她幾點鐘要做什麼, 沒有用;給她看鐘錶, 沒有用……不僅僅在家裡問, 在幼稚園也不停地問。 帶她看腦科醫生、看心理醫生都沒有用, 已經快一個月了。
看著母親無助的眼神, 聽著母親的訴說, 我心裡似乎有了一點想法, 對她說:“你先把孩子帶過來看看吧。 ”
母親把小女孩叫過來,
Advertisiment
我看著女孩的眼睛:“寶貝, 你每天問媽媽幾點鐘了, 是什麼意思呀?”
孩子沒有開口, 眼神飄著, 誰也不看。 母親說了不少話, 試圖和孩子交流, 但孩子什麼也不說, 媽媽無奈地停下來。
面對面無表情的孩子, 我和藹地注視著她:“寶貝, 你既然記不清楚了, 現在就不要想了, 你看讓媽媽多擔心呐。 ”孩子點了點頭。
然後我說:“好了, 親親媽媽吧。 ”
這個時候, 孩子用力張開雙臂, 抱住母親的脖子親上去, 情緒似乎有點激動。
孩子跟媽媽親了又親, 興奮異常, 意猶未盡。 過了一會兒我告訴她:“好了, 該擁抱我了。 ”
孩子很捨不得地放開母親, 過來抱了抱我, 我說:“好了, 跟媽媽回家吧。
Advertisiment
孩子拉起媽媽的手走了。
第三天, 老師們驚奇地告訴我, 孩子竟然不再問那個問題, 一切都正常了。
其實, 聽了女孩母親的訴說, 看到孩子的表情, 我就知道, 孩子沒有問題, 可能只是陷入了一個思維的漩渦。
生活中無法還原, 但可能有這樣一個情形:春節放假, 全家人在家, 孩子在自己房間裡面高高興興地玩耍, 看到窗外陽光明媚, 突然有了個想法, 比如說去遊樂園或者什麼地方玩一玩。 於是隔著房間對媽媽大聲喊, “媽媽、媽媽, 幾點了……”
當時母親可能沒有聽清女兒的問話, 就沒有馬上回答。 此時外界卻發生了意外的刺激, 如視窗炸響的爆竹等牽引了女兒的思緒。 女兒被嚇了一大跳, 完全忘記了剛才想要講的話。
過了一會,
Advertisiment
可是女兒已經完全忘記了剛才想要講的話, 只是隱約記得問過——媽媽、媽媽, 幾點了……
這事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但是隔一段時間, 那個幾點鐘之後的問題又冒了出來, 孩子鬼使神差般地脫口而出:媽媽、媽媽, 幾點了……
很多人不懂, 這其實是一種思維流動過程中偶然形成的漩渦!在平順的溝道裡面, 水流的形狀一般是比較順暢的, 就如孩子的思維沒有受到干擾時, 是比較順暢的。 但如果這個時候放一塊石頭, 那麼在石頭的後面往往會形成漩渦, 就如孩子突然被一個強烈的刺激“投入”到思維的流程中。
思維流形中的這塊石頭, 同樣會起到干擾的作用, 在石頭的正下方(流動下方),
Advertisiment
這個孩子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我想, 既然孩子已經無法想起來當初被牽引的問題, 而這問題對孩子生活並無多大影響, 可以通過消除這個漩渦來解決她的混沌狀態。 我給孩子一個強有力的命令, 讓她放棄思考這個問題,
Advertisiment
後記:
那個孩子後來一直沒有再發生同樣的問題, 現在已經超過5年了, 她成為一個活潑可愛的大孩子。 多年以來, 與此類似的, 還有自閉症、智力障礙、攻擊性人格等情況的兒童, 在數周到數月之間得到大幅度改善的例子。
我特別建議父母們, 學習一點自然教育, 放下“默認自己知道”, 兒女是我們生命的延續, 是我們的財富, 育兒不僅需要情感, 還需要科學。
養育兒女的生命, 需要科學理智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