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餐桌氛圍決定孩子的飲食品質

記得她剛過20個月, 沒來由地, 突然不愛吃飯了。 我仔細觀察她, 既沒有受涼, 也無其他不適, 實在找不到理由, 但她就是不肯好好吃飯。 起初, 我耐著性子變著法子做她喜歡吃的飯菜, 可是, 無論怎麼換花樣, 她都不吃。

有一餐, 我先後做了豌豆蝦仁粥、羅宋湯麵、香蕉牛奶燕麥粥, 她毫不留情地一一拒絕。 我鬱悶到極致, 開始發火。 不妙的是, 只要我一發火, 這頓飯便完了。 倔強的燊會立即告訴我她吃飽了, 然後從餐椅上往下爬, 完全不理會我。 這樣的狀態竟然足足持續了一個星期, 一到吃飯時間, 我就焦慮。

後來,

Advertisiment
幸虧燊燊的外公點撥我, 他說不要緊, 誰都有不想吃飯的時候, 不必勉強。 我這才努力放鬆自己, 不再因為吃飯的事發火, 打算估且聽之任之。 幾天以後, 燊的吃飯問題真的解決了, 她又恢復了以往的好胃口。

那次經歷讓我深深認識到, 無論發生什麼, 都不能破壞用餐氣氛。 孩子不願吃飯, 通常並非故意, 父母挑起戰火, 結果兩敗俱傷, 孩子更不願意吃, 父母更焦慮。 長此以往, 孩子一想到吃飯就聯想到父母惡狠狠的嘴臉, 而父母一想到吃飯就會心煩意亂, 勢必引起惡性循環。

從那時起, 我下定決心, 無論如何都要經營好餐桌氛圍, 讓孩子在心中將吃飯這件事和愉快的情緒體驗聯繫在一起, 我不再在餐桌上和燊發生衝突,

Advertisiment
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都由她說了算。

第一, 吃什麼

父母們最怕孩子挑食, 我也是, 恨不得她葷菜、蔬菜、菌菇樣樣愛。 當我覺得她應該吃什麼而她偏偏不愛吃的時候, 我往往需要忍耐才能息事寧人。 但是, 這樣的忍耐是值得的, 一方面, 我們有了很好的進餐氣氛, 另一方面, 我發現, 對於食物的選擇, 孩子自有主張。

拿胡蘿蔔來說。 最初, 燊完全不接受胡蘿蔔。 我們仍隔三差五地把胡蘿蔔放上餐桌, 指望她能愛上它們。 終於有一天, 她狂熱地愛上了胡蘿蔔。 可是沒多久, 她不愛這紅色的蘿蔔了。 然而過一陣, 她又愛吃了。

總之, 她今天不吃, 不代表明天不吃, 她今天吃了, 也不代表明天仍愛吃。 我們所要做的是經常更新菜肴, 讓孩子接觸豐富多樣的食物,

Advertisiment
以便他們有一個全面的選擇。

第二, 吃多少

自打孩子出世, 醫生就教導我們按需哺乳。 也就是說, 孩子自懂饑飽, 母親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母乳即可。 可孩子漸漸長大, 我們往往忘記了他們優秀的飲食控制能力。

在安妮特·卡斯特-察恩和哈特穆特·莫根羅特合著的《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中提到一項實驗。 “1991年, 曾有人對2-5歲之間的幼兒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 這些孩子都住在家裡, 即在他們熟悉的環境裡, 每天吃3頓飯3次點心。 每天的食物多樣而均衡。 ”

特殊之處在于, 這些孩子每餐得到雙份食物, 吃多少由孩子們自行決定。 實驗證明, 孩子們吃下的量正好是他們身體所需要的, 孩子們完美的自我調節能力令人嘆服。

Advertisiment

當我放鬆心態, 任由孩子自己決定吃多少, 我發現, 正如實驗所展示的, 孩子善於自我調節, 這一餐吃少了, 下一餐自然會吃多, 這一餐吃多了, 下一餐自然少吃一些。

第三, 怎麼吃

怎麼吃主要指孩子的用餐方式, 用手抓還是用餐具, 左手握筷還是右手握筷, 自己吃還是父母喂。 無論怎麼吃都可以商量, 關鍵不能破壞良好的餐桌氛圍。

尚不會用餐具時可用手抓。 會用餐具後, 使左手還是右手孩子自己決定。 燊燊有兩雙學習筷, 一雙右手筷, 一雙左手筷。 右手筷是大姨送的, 用了一陣後, 我發現她總是用左手握筷。 為了讓她掌握正確的握筷姿勢, 我又給她買了一雙左手筷。 有一段時間, 她的餐臺上總是放著兩雙筷,

Advertisiment
用左手還是右手, 她看著辦。

孩子在有能力自己吃飯時, 父母應該放手。 但也不是一概而論的。 燊剛開始自己吃飯那會兒, 總是光吃菜不吃飯, 無論我們怎樣提醒她應該一口飯一口菜地吃都無濟於事。 我忍耐了幾餐後, 決定繼續喂她吃飯。 如果為了讓她儘早學會自己吃飯而在餐桌上鬥爭起來, 我覺得是因小失大。

一段日子後, 她在自主進餐時有了吃飯的意識, 我才放手。 遇有蝦等帶殼的菜, 她經常主動要求自己剝。 她剝蝦是緩慢的, 在冬天, 等她剝完兩隻蝦, 飯都涼了。 所以, 如果她要求剝蝦, 我還是會喂她吃飯和其他的菜。 我的宗旨是, 只要餐桌氛圍好, 其他的都可以有彈性。

上幼稚園後, 受集體生活影響, 燊在自主進餐方面做得越來越好。 有時她也會撒嬌,要求媽媽餵飯。我會溫和地答應,而不是嚴肅地教育她,但我們約定好,一餐只喂1-2口,其餘的還是得她自己吃。我把這1-2口稱為“愛心喂”。

我用行動告訴孩子,吃飯是她自己的事,媽媽因為愛她,願意小小地寵愛她一下。這少少的“愛心喂”有著大大的作用,它讓孩子心理上獲得緩衝,覺得自己被父母接納,繼而願意配合服從,而不是抗拒。

給孩子用餐自由的同時,我們也有不可違反的規則:

1、必須坐在餐桌邊用餐。

2、用餐時不可以看電。

3、吃飯前一個小時不能吃零食喝果。

4、沒有特殊情況(諸如不餓、病了、飯菜實在不對胃口、到了陌生環境等)不好好吃飯,立即平和地請她離開餐桌,不需要發火,只是接下來的優酪乳、水果、零食全部取消,直到下一餐開飯。吃飯是一種享受,愉快地進食更是美妙的樂趣,讓孩子從小就愛上吃飯愛上美食,這是父母的責任。

有時她也會撒嬌,要求媽媽餵飯。我會溫和地答應,而不是嚴肅地教育她,但我們約定好,一餐只喂1-2口,其餘的還是得她自己吃。我把這1-2口稱為“愛心喂”。

我用行動告訴孩子,吃飯是她自己的事,媽媽因為愛她,願意小小地寵愛她一下。這少少的“愛心喂”有著大大的作用,它讓孩子心理上獲得緩衝,覺得自己被父母接納,繼而願意配合服從,而不是抗拒。

給孩子用餐自由的同時,我們也有不可違反的規則:

1、必須坐在餐桌邊用餐。

2、用餐時不可以看電。

3、吃飯前一個小時不能吃零食喝果。

4、沒有特殊情況(諸如不餓、病了、飯菜實在不對胃口、到了陌生環境等)不好好吃飯,立即平和地請她離開餐桌,不需要發火,只是接下來的優酪乳、水果、零食全部取消,直到下一餐開飯。吃飯是一種享受,愉快地進食更是美妙的樂趣,讓孩子從小就愛上吃飯愛上美食,這是父母的責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