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 影像媒體容易吸引母親的視線, 不少母親餵奶時看電視、或使用手機, 因而出現餵奶時母親和孩子雙目不對視、即使身邊沒人孩子也不哭等現象, 這很容易引起後來的母子關係的淡薄;一起看電視本來可以成為進行情緒溝通的良好契機, 但是父母和孩子的語言交流十分貧乏。 這一系列的原因, 造成了嬰幼兒大多數時候缺乏對話和玩耍的物件, 語言沒有發育的機會。 寶寶不愛說話是性格自閉還是病症?究竟是不愛說話還是不能說話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幼兒患上語言發育遲緩。
Advertisiment
嬰幼兒更喜歡正面笑臉的“人”
來自日本國立成長醫療中心研究所的穀村雅子通過觀察嬰幼兒和猩猩看電視的表現, 來研究他們的情緒和語言發育。 在12分鐘66個場面所傳遞的大量資訊和畫面中, 專家發現:嬰幼兒愛看出場人物笑容滿面地朝著觀眾的場面, 不愛看出場人物臉朝側面、斜看或向後看的場面, 他們最喜歡的是和自己打招呼的滿臉笑容的“人”, 並且會據此作出反應, 從而促進語言系統的發育。
與人接觸少孩子講話發育缺機會
Advertisiment
寶寶們喜歡有著笑容、和他們打招呼的大人, 但是現代社會中, 嬰幼兒與人接觸的經驗卻在減少。
專家認為, 一方面這有著客觀的社會原因:如小家庭化, 三口之家往往父母親都忙於工作;出生率的下降, 多數是獨生子女而沒有同伴玩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影像媒體的發達。
主動交流對話促進寶寶發育
因此專家提醒家長, 對嬰兒來說, 主動與其交流是極為重要的。 父母應增加與孩子的互動和溝通, 如為孩子念圖畫書、講故事, 做家務時主動與孩子交流、對著孩子唱歌, 看電視時與孩子談論節目和畫面的內容等等……即使面對的只是嬰兒, 還無法聽懂大人的語言, 但父母的一個簡單笑容和招呼, 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有助於他們語言發展的推動力。
Advertisiment
餵奶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素質
“喂”出來的個性
——談談餵奶回應方式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影響
餓了就要吃奶, 小寶寶還不會說話, 就會用哭聲來呼叫媽媽餵奶, 這是嬰兒出生後不學而能的本領, 那麼媽媽喂孩子吃奶似乎也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行為, 但研究發現, 餵奶不是簡單的餵養行為, 不同的餵奶方式會影響孩子形成不同的心理素質。
4種不同的餵奶回應方式
媽媽的餵奶回應方式多種多樣, 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1.立即滿足型 盼望多年, 張女士終於有了女兒。 婆婆、保姆, 一家人對月月關懷備至、細心照顧,
Advertisiment
2 .延遲滿足型 楊女士就沒有張女士那麼幸運了, 她一個人帶著女兒悠悠, 而且她沒有奶水。 所以當女兒要吃奶的時候, 她得趕緊給女兒沖奶。 聽著女兒嗷嗷待哺的哭聲, 她一邊沖奶, 一邊安慰孩子:“別著急, 媽媽正在為寶寶做飯, 悠悠是媽媽的乖寶寶, 香噴噴的飯就要好了, 好了, 好了, 就要好了……”一天一天的, 悠悠的每一頓飯都是這樣在媽媽的柔聲哄勸中等待到口的。
3.脾氣暴躁型 鐘女士與楊女士的情況很相似,
Advertisiment
4.冷漠忽視型 由於特殊原因, 雯雯被寄養在王阿姨家裡。 王阿姨身體不好, 照顧嬰兒的吃喝拉撒有些力不從心。 如果王阿姨行動方便, 雯雯就能及時吃上一頓飯, 如果王阿姨身體不舒服, 雯雯就得在哭聲中求救很久才吃上飯, 所以雯雯吃奶有時及時有時不及時, 一天天地, 她總是處於結果不確定的等候狀態中。
4種心理素質悄然形成
媽媽餵養孩子是自然而然的行為,並沒有在意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但餵奶不僅僅是讓孩子吃奶,它還作為一種穩定的行為模式對孩子的心理素質產生作用。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心理素質是在一天一天雷同的反應模式中逐漸形成的;伴隨著每天頻繁的、雷同的餵奶回應方式,孩子的心理素質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形成。心理素質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定,對孩子的個性和性格產生影響。
1.積極樂觀的悠悠 楊女士的女兒悠悠每天都有等待,但每天的等待都會有結果,這逐漸培養了她對外界環境的忍耐、寬容以及安全感和信心。“等待”對嬰兒來說就是遭遇的挫折,就是心靈的煎熬,而稍微的等待不但不會損傷孩子的健康,還能鍛煉孩子的心理素質。這樣,孩子從吃奶的時候就在體驗一種生活:挫折是難免的,但是有媽媽溫柔的幫助、有自己的努力,挫折總是可以克服的,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媽媽無意識的餵奶行為中逐漸形成。
2.追求完美的月月 月月總是處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環境,不曾有過任何等待的心路歷程,那麼她對生活的期待標準也一定是很高的,她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應該得到滿足,且應該立即得到滿足。但是孩子的未來生活和人生不可能事事如願,所以長此以往的後果是孩子對未來的挫折預期不足,應對挫折的能力和素質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機會鍛煉。一方面,追求完美已經成為她的心理習慣,另一方面挫折經常出現,所以她會很有壓力,家長更有壓力,因為需要培養孩子新的心理素質與能力。
3.急躁內疚的童童 鐘女士的兒子童童每天也有等待,每天的等待也有結果,但他接受的是媽媽嚴厲的幫助,不是溫柔的幫助,所以他體驗的規律是:自己的哭聲越大、媽媽的吵聲更大;媽媽的吵聲越大,自己的哭聲更大,最後終於解決了生活問題。快速的聲頻導致快速的心跳,快速的心跳導致急躁的情緒,再加上媽媽的批評說明都是自己的錯誤惹的禍,所以這種行為方式很容易鍛造急躁內疚的心理素質。因此,同樣是幫助孩子,媽媽最好還是提供溫柔的幫助,而不是厲聲厲色的幫助。
4.懷疑退縮的雯雯 穩定的行為模式形成相應穩定的心理素質,忽冷忽熱的態度、時而出現時而不出現的結果讓雯雯難以把握外界環境的變化規律,因此也難以形成穩定的安全感,反而總是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拿不准自己是否有必要再努力,所以這樣的餵養方式容易產生懷疑退縮的心理素質。
講給媽媽聽的養育要領
心理素質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不同的心理素質適宜於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領域。但是總的來說,追求完美型的孩子心理要求比較高,心理壓力比較大;急躁內疚型的孩子容易自責,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緒;懷疑退縮型的孩子不自信,缺乏主動性;積極樂觀型的孩子比較陽光,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比較和諧。若孩子個性積極樂觀,媽媽會覺得很舒心、很享受,而養育積極樂觀寶寶的要領是積極應答而不立即滿足。
1歲以內的孩子屬於感覺型、衝動型的,他有什麼要求不會用語言表達,通常就用哭聲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以及渴望媽媽關注和愛的需求,而在成人文化裡,哭聲是難過、痛苦的信號,怎麼能讓孩子難過、痛苦呢?媽媽就在身邊,隨時都能回應孩子的呼喚,於是孩子的哭聲越少就越增加媽媽的成就感,一年多以後,媽媽就納悶了,寶寶怎麼那麼缺乏耐心、那麼不擅長等待呢?怎麼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呢?其實孩子天生未必這個脾氣,主要是因為媽媽一直就在“培養”孩子的急脾氣。
如果採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孩子的耐心和脾氣就會鍛煉得好多了。楊女士是在無意識中採用延遲滿足的餵養方式,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經常有意採用這種方式。當孩子用哭聲召喚吃奶的時候,媽媽遠遠地用聲音答應著:“媽媽就來了——”媽媽“提提塔塔——提提塔塔——”的碎步告訴孩子媽媽馬上就到,到了之後媽媽拿著奶瓶再跟孩子聊兩句:“寶寶餓了,該吃奶了!”“寶寶吃奶,白白胖胖。”這樣可以拖延幾秒鐘以培養他的延遲滿足能力,而且簡短的哭也鍛煉孩子的肺活量。二話不說、立即滿足是充滿愛心但缺乏教育用心的方式。
4種心理素質悄然形成
媽媽餵養孩子是自然而然的行為,並沒有在意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但餵奶不僅僅是讓孩子吃奶,它還作為一種穩定的行為模式對孩子的心理素質產生作用。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心理素質是在一天一天雷同的反應模式中逐漸形成的;伴隨著每天頻繁的、雷同的餵奶回應方式,孩子的心理素質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形成。心理素質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定,對孩子的個性和性格產生影響。
1.積極樂觀的悠悠 楊女士的女兒悠悠每天都有等待,但每天的等待都會有結果,這逐漸培養了她對外界環境的忍耐、寬容以及安全感和信心。“等待”對嬰兒來說就是遭遇的挫折,就是心靈的煎熬,而稍微的等待不但不會損傷孩子的健康,還能鍛煉孩子的心理素質。這樣,孩子從吃奶的時候就在體驗一種生活:挫折是難免的,但是有媽媽溫柔的幫助、有自己的努力,挫折總是可以克服的,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媽媽無意識的餵奶行為中逐漸形成。
2.追求完美的月月 月月總是處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環境,不曾有過任何等待的心路歷程,那麼她對生活的期待標準也一定是很高的,她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應該得到滿足,且應該立即得到滿足。但是孩子的未來生活和人生不可能事事如願,所以長此以往的後果是孩子對未來的挫折預期不足,應對挫折的能力和素質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機會鍛煉。一方面,追求完美已經成為她的心理習慣,另一方面挫折經常出現,所以她會很有壓力,家長更有壓力,因為需要培養孩子新的心理素質與能力。
3.急躁內疚的童童 鐘女士的兒子童童每天也有等待,每天的等待也有結果,但他接受的是媽媽嚴厲的幫助,不是溫柔的幫助,所以他體驗的規律是:自己的哭聲越大、媽媽的吵聲更大;媽媽的吵聲越大,自己的哭聲更大,最後終於解決了生活問題。快速的聲頻導致快速的心跳,快速的心跳導致急躁的情緒,再加上媽媽的批評說明都是自己的錯誤惹的禍,所以這種行為方式很容易鍛造急躁內疚的心理素質。因此,同樣是幫助孩子,媽媽最好還是提供溫柔的幫助,而不是厲聲厲色的幫助。
4.懷疑退縮的雯雯 穩定的行為模式形成相應穩定的心理素質,忽冷忽熱的態度、時而出現時而不出現的結果讓雯雯難以把握外界環境的變化規律,因此也難以形成穩定的安全感,反而總是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拿不准自己是否有必要再努力,所以這樣的餵養方式容易產生懷疑退縮的心理素質。
講給媽媽聽的養育要領
心理素質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不同的心理素質適宜於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領域。但是總的來說,追求完美型的孩子心理要求比較高,心理壓力比較大;急躁內疚型的孩子容易自責,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緒;懷疑退縮型的孩子不自信,缺乏主動性;積極樂觀型的孩子比較陽光,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比較和諧。若孩子個性積極樂觀,媽媽會覺得很舒心、很享受,而養育積極樂觀寶寶的要領是積極應答而不立即滿足。
1歲以內的孩子屬於感覺型、衝動型的,他有什麼要求不會用語言表達,通常就用哭聲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以及渴望媽媽關注和愛的需求,而在成人文化裡,哭聲是難過、痛苦的信號,怎麼能讓孩子難過、痛苦呢?媽媽就在身邊,隨時都能回應孩子的呼喚,於是孩子的哭聲越少就越增加媽媽的成就感,一年多以後,媽媽就納悶了,寶寶怎麼那麼缺乏耐心、那麼不擅長等待呢?怎麼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呢?其實孩子天生未必這個脾氣,主要是因為媽媽一直就在“培養”孩子的急脾氣。
如果採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孩子的耐心和脾氣就會鍛煉得好多了。楊女士是在無意識中採用延遲滿足的餵養方式,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經常有意採用這種方式。當孩子用哭聲召喚吃奶的時候,媽媽遠遠地用聲音答應著:“媽媽就來了——”媽媽“提提塔塔——提提塔塔——”的碎步告訴孩子媽媽馬上就到,到了之後媽媽拿著奶瓶再跟孩子聊兩句:“寶寶餓了,該吃奶了!”“寶寶吃奶,白白胖胖。”這樣可以拖延幾秒鐘以培養他的延遲滿足能力,而且簡短的哭也鍛煉孩子的肺活量。二話不說、立即滿足是充滿愛心但缺乏教育用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