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首次同寶寶上早教班 家長有何表現?

第一次跟著寶寶上早教班, 身為家長的你會有何表現呢?下面小編總結了家長首次上早教課的主要幾種主要表現。 來看看這些表現透漏著什麼資訊呢? 

總體上, 從參與的程度來看, 有參與型、不參與型和干擾型三大類型。  

參與型家長 

A適度參與型:配合老師的活動, 引導寶寶完成相應的操作或遊戲, 説明寶寶理解老師的指令, 但又給寶寶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寶寶自己探索。  

B過度參與型:這一類型的家長全程非常配合老師, 每一個細節都很認真專注, 但他們往往很在意寶寶是否能完成某一個遊戲,

Advertisiment
有時就沒有了耐性, 會很焦急地替寶寶完成, 有時當寶寶沒有做好時, 還會問寶寶:“你平時在家不是都會嗎, 為什麼現在不會了呢?” 

不參與型家長 

A置身事外型:這一類型的家長往往是數碼控, 不是低頭玩手機就是拿著平板電腦, 從一開始上課就這麼坐著, 只是偶爾換個坐姿, 有一些家長還帶著書來看。 還有的爸爸可能因為工作太累了, 坐著坐著打起瞌睡來, 下課後還得寶寶把他叫醒呢。  

B旁觀監督型:監督型的家長, 上課時會保持高度關注的狀態, 但他關注的不是他的寶寶, 而是老師, 他主要是看看老師有什麼錯誤。 當然, 這一類型的家長一般自身的學歷較高或者社會地位、經濟條件都不錯。  

干擾型家長 

A養育干擾型:最常見的干擾方式就是在寶寶還沒有感覺到渴或者餓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就給寶寶喂水、餵食物。 事實上, 一般小寶寶的課程中, 都會在課間(通常上課上到20分鐘左右)安排休息的時間。 當有兩個家長一起帶寶寶來上課時, 一位家長和寶寶做互動遊戲, 另一位家長可能會去逗弄一下正在用心聽老師講故事的寶寶, 如拍照(儘管出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大部分早教中心都不允許在上課過程中拍照攝影)。  

B交際干擾型:在上課的過程中, 可能與旁邊的某位元家長對某個話題產生了共鳴, 愈聊愈投機, 而不管自己的寶寶了。 另外, 還有一些家長, 工作比較繁忙, 手機一直響個不停, 也有家長會在活動室裡接聽電話。  

C情緒干擾型:當寶寶的表現不太令人滿意或因某件事情哭鬧不止時,

Advertisiment
這類型的家長也會變得激動起來, 有時無奈之下就會大聲地呵斥寶寶。 這種情況一般在大一點的寶寶, 如2~3歲左右的發生的比較多。  

在上過一段時間的早教課程之後, 我們發現參與型家長的寶寶會更加願意配合老師的互動, 投入度較高, 對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就更高。 當然, 過度參與型家長的寶寶可能會有一些逆反心理, 在某些環節中自己操作的意識更強或自信心較差。 而不參與型家長的寶寶, 相對而言, 寶寶的投入程度就會差一些。 干擾型家長的寶寶, 往往注意力較差, 因為家長在課堂上的表現也折射出他們在家中的相處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 寶寶的注意力很難集中較長的時間。

Advertisiment
 

我們建議:適度參與型的家長是比較合適的。 那什麼是適度參與呢? 

1.引導寶寶觀察老師的示範及相關授課內容; 

2.解釋老師的話語; 

3.引導寶寶理解並遵從遊戲裡的規則; 

4.協助寶寶完成對他而言有點難度的活動; 

5.引導寶寶跟其他小朋友互動, 如簡單的問好、握手、擁抱、說謝謝等。  

做個適度參與型的家長, 對寶寶和家長的意義何在呢? 

首先, 寶寶年齡小, 語言和理解能力都在發展之中, 相對每週只見一次面的早教老師, 家長的說話方式和表達習慣, 更容易讓寶寶理解。 而且在早教活動中, 家長對寶寶的互動和引導佔有很大的比重。 如果家長缺失了這個過程, 寶寶損失的就是對活動的感受度和融入感了。

Advertisiment
 

其次, 爸爸媽媽更加熟悉寶寶的理解水準, 知道寶寶有可能會在哪個操作或活動中遇到問題或有難度, 這時就可以相應地給寶寶提供幫助。 比如, 在上課的過程中, 寶寶之所以沒辦法完成穿線的動作, 有可能是他還沒有發現手抓繩子的位置, 只要一個小小的提醒, 寶寶就可以向前邁進一步了。  

最後, 3歲前的寶寶無論是心理還是行為都是易受暗示的, 不要看他們小, 他們會從家長的身上學習如何應對一件事情的態度。 我們常說“言傳身教”, 早教活動室正是家長“言傳身教”的場所。  

跟寶寶一起參加早教是很有意義的。 早教並不是寶寶的專屬課程, 家長也需要參與早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