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骨科專家告訴你如何給寶寶選雙合適的鞋子

鞋底的磨損的情況往往能反應出孩子的足底負重分佈及某些特別的畸形;由於某些先天畸形早期矯正效果好, 因此, 作為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的步態變化及鞋底的磨損情況;那麼, 鞋底的磨損情況又有哪些特點呢?

鞋底磨損的原因

人站立行走時, 足部是三點負重;即足跟、第一蹠趾關節及第五蹠骨頭處, 壓力往往通過踝關節距骨而向前足、後足分佈。 因此, 鞋底磨損的情況往往能反應出長期的足部壓力分佈。 正常腳形的鞋底磨損形狀, 並不位於鞋底中央而是靠在偏外邊;例如磨損後跟的標準位置是在有鞋後跟的中央算起,

Advertisiment
磨外上邊三分之一的地方, 腳掌磨損的部分是由小趾下外緣, 經腳掌到大腳趾為止所對應的地方。 而運動員, 根據運動種類的差異, 鞋底磨損的情況又會有所不同;例如:排球運動員的鞋底磨損會相對偏內側, 特別在第一蹠趾關節處磨損會更明顯。 因此, 在觀察鞋底磨損的情況時, 也必須同時瞭解其運動習慣。

中間磨損型:如果發現在鞋的中間部分有磨痕, 那說明足部中間部分受到的壓應力比較大;平時我們足的中間部分為足弓所在部位, 當足部中間部分著地時, 往往說明有平足的情況, 特別是發現鞋的中間內側鞋幫處出現鬆弛或磨損時, 更說明內側足弓的塌陷。

Advertisiment

嚴重外磨損:這種鞋子的外緣磨損很多, 說明鞋子的主人或者存在鞋尖部分太窄、空位不夠;或者可能存在馬蹄內翻足畸形或傾向;此時, 足部關節較僵直, 依靠足的外側部分負重, 外側鞋幫亦出現鬆弛或磨損。 往往在鬆弛或磨損的鞋幫相對應處的足部, 有足部胼胝或雞眼的存在。

內磨損:是磨損的部分在鞋底的內緣。 如果在前足靠近第一蹠趾關節處的鞋幫出現磨損, 可能是大腳趾在行走時的旋前所致, 可能存在拇外翻的情況;也可能說明鞋尖太窄, 大拇趾內側受到了壓迫。 如果在鞋的中後部, 那說明有平足或內側踝關節不穩, 距骨跟骨等後足向外翻;也可能存在X形腿及小腿旋轉畸形等問題。

前足1/3處出現磨損:有可能是前足負重,

Advertisiment
踮腳行走, 說明有跟腱攣縮或小腿腓腸肌腱膜攣縮等情況存在。 宋衛東副教授說, 兒童處於生長發育期, 足部亦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在8歲前足弓仍在發育, 足弓低平都可能出現或存在, 家長並不必太過緊張或擔心。 如果, 發現孩子穿鞋出現疼痛, 難以穿正常的鞋或穿鞋後行走步態笨拙, 行走困難, 應該及時找足踝外科醫生就診。

選擇錯誤的鞋子可導致足部疾病及影響行走

怎樣才是一雙合適的鞋子呢?宋衛東副教授說, 剛剛學會走路的兒童, 如果地板乾淨平整, 也可以赤足站立和行走, 對其足部的發育應該是自然而無限制的, 也不會導致平足或足部畸形;也有兒童穿著的那種連褲襪, 對足部的正常生長同樣也沒有限制或影響;相反,

Advertisiment
小兒是忌諱穿著那種太緊、太小或太硬的鞋的, 這就好像在封建社會婦女的裹腳一樣, 會導致足部的畸形或異常, 長大後影響行走功能。

而隨著兒童的逐漸成長, 戶外活動或體育運動越來越多, 宋衛東副教授建議應該讓孩子穿著彈性好, 保護好, 鞋面柔軟透氣, 鞋底的前中1/3交接處較柔軟, 方便孩子跑跳的鞋子;每個孩子的腳或胖或瘦, 腳背或高或低, 不盡相同, 所以綁帶或魔術貼的鞋子, 可以順著孩子的腳型固定鞋子, 家長不妨選擇。 宋衛東副教授還提醒說, 家長千萬不要圖省事省錢給發育中的孩子買太大的鞋子, 最好每三個月為孩子換一雙鞋, 最多不要超過五個月, 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發育。

Advertisiment
(通訊員:朱素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