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價早教PK傳統家教

上不上早教, 這是一個問題。 隨著80後爸媽的粉墨登場, 傳統教育淡化, 西方模式盛行, 五花八門的以“早教”為名義的機構教育正在刺激著現代家長的神經。 但是也有不少家長, 在孩子幼年時堅持以自己教育為主, 因為他們堅信只有家長才最瞭解自己孩子的教育需求。 究竟哪種方法更適合幼兒的成長呢?羊城晚報記者為此進行了一番探尋。

早教機構:我們環境好更科學

焦媽媽在女兒4個月大時, 便把她送進了一家高端的早教機構接受訓練。 9個月後, 焦媽媽驚喜地看到女兒身上發生的奇妙變化。

Advertisiment
比如說, 由於有老師的引導, 女兒自己慢慢學會認識、體驗、探索、玩耍, 性格變得自信, 開朗, 見人喜歡打招呼, 也非常懂規矩。 6個月大就能跟著音樂打節拍, 節奏感很強。

在珠江邊一家大型的外資早教機構, 在小班課堂上, 老師、家長和孩子配合十分默契, 大家圍坐在一起, 親密互動, 孩子們都表現得十分投入。 老師唱歌、家長和小孩跟著打拍子, 有幾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掙脫家長, 自己敲打起節拍。 早教機構還為0至3歲的兒童設置不同程度的課程, 主要是音樂、藝術和遊戲。

機構老師強調, “我們不教音樂, 不要求孩子會唱什麼歌, 但是會讓孩子感受音色的區別。 我們不教畫畫, 但是會不斷想辦法激發孩子自由創作的熱情。 ”老師還表示,

Advertisiment
孩子沒有對錯, 關鍵是如何引導。 如果他不參加活動, 證明該活動對他沒有吸引力, 那麼我們就要給他變換另一個環境。

早教專案看似簡單, 其中也有許多學問。 老師說, 在課程設置上有部分內容重複, 但會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賦予不同的含義, 培養的是小孩的自信心。 比如吹泡泡這個簡單的遊戲:學階一, 讓孩子學會感受;學階二, 孩子視線會隨著泡泡移動, 訓練孩子的視覺;學階三, 孩子會努力踮起腳去碰觸, 訓練孩子的平衡力和協調性;學階四, 讓寶寶發現, 用不同方法弄碎泡泡, 用手去戳、用腳踩、用腦袋頂都可以, 這就是在訓練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依次往後, 孩子的想像思維、邏輯思維都會得到訓練。

Advertisiment

然而, 早教機構收費昂貴是個不爭的事實。 課程收費平均約100元/節, 一套課程包下來每年需要將近一萬元。 畢竟我們的成本非常高, 因為教具大多是從國外進口, 一套要45多萬元, 而專業教師的工資占了我們收入的40%。

對此等“奢侈教育”, 不少家長望而卻步, 但也有家長認為值得。 “3歲定終身, 如果你有投資孩子教育的心理預期, 就不會覺得貴了。 ”

家長:我們最懂孩子的教育需求

和機構早教相比, 傳統家庭教育更源遠流長, 很多家長也堅信不疑地沿用著這種做法。 這些相對“保守”的家長認為, 早教固然有必要, 但關鍵還是要靠父母來執行, 如果父母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完全沒必要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

在媒體工作的鄧媽媽, 主張以父母言傳身教為主的家庭教育,

Advertisiment
對女兒妞妞早教的(非技能型)訓練, 都是自己手把手教起來的。 比如教妞妞學心算, 鄧媽媽就會跟女兒玩起“買菜”的遊戲。 用一些小卡片製成不同幣值的錢幣, 把一些玩具當成紅蘿蔔、豬肉、蘑菇等, 然後告訴妞妞:“你用10元去籌備一頓飯, 必須有肉、有菜、有湯。 ”然後, 她自己當起了菜市場的小老闆, 妞妞便是來買菜的“小師奶”, 用10元錢跟她買不同的東西, 這其中包含了多次的找零過程, 妞妞也就慢慢掌握心算的方法。

80後的陳媽媽也有一套家庭育兒經:零至三歲的孩子聽覺敏感度高於視覺敏感度, 腦細胞發育非常快, 所以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聽覺環境, 陳媽媽經常在家放純英文的兒歌、朗誦的CD碟,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熟悉英語語感。 “現在我說一句中文, 他馬上可以說出英文了。 ”陳媽媽很欣慰地說。

不少家長認為, 早教的過程, 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過程。 寓學習於生活, 在生活中自然地學習, 加上及時的鼓勵, 孩子很快就會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只要家長耐心地堅持每日一點一滴的互動, 傳統的家教也接近完美了。

記者採訪發現, 堅持對孩子採取家庭教育的家長更為自信, 儘管他們沒有系統的早教理念和方法, 但是堅信通過自己閱讀各種育兒書籍和總結各種教育經驗, 也能摸出不少早教的門道。 並且肯定自己比別人更懂得自己孩子的需要。 這些家庭的孩子學習根基更扎實, 發展更全面。

專家點撥:早教機構與家庭教育不對立

在早教機構,可以讓孩子在集體氛圍中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是家長一對一教育做不到的。再者,孩子們在一起學習、遊戲,可以互相模仿優點,學習如何同他人相處、合作,適應社會的速度會更快。

早教和傳統教育並不截然對立,家長不應期望孩子就這樣成了天才。早教機構實際上更多是在教家長,家長進步了,小孩才有進步。更多的時間得靠家長細水長流的教育。早教也不是萬能的,家長和孩子一起聽課,回家須將學到的辦法在平時生活中反復演練。如果家長不能持之以恆,學以致用,那麼早教就不會有效果。”

父母言傳身教的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再好的家庭教育也取代不了機構教育,當然也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機構教育上,家庭教育和機構教育是互相協調,互相補充的關係,雙方如果配合得好的話,可以促使小孩健康成長。

有幼兒專家也提出,對於0至3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與父母的積極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而不是某項特長或技能,況且早教機構資質參差不齊,即使正規的早教機構有其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但也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家長應該冷靜對待有所取捨。從教育的角度講,早教機構只能作為臨時陣地,家庭才是教育的核心陣地。

在早教機構,可以讓孩子在集體氛圍中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是家長一對一教育做不到的。再者,孩子們在一起學習、遊戲,可以互相模仿優點,學習如何同他人相處、合作,適應社會的速度會更快。

早教和傳統教育並不截然對立,家長不應期望孩子就這樣成了天才。早教機構實際上更多是在教家長,家長進步了,小孩才有進步。更多的時間得靠家長細水長流的教育。早教也不是萬能的,家長和孩子一起聽課,回家須將學到的辦法在平時生活中反復演練。如果家長不能持之以恆,學以致用,那麼早教就不會有效果。”

父母言傳身教的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再好的家庭教育也取代不了機構教育,當然也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機構教育上,家庭教育和機構教育是互相協調,互相補充的關係,雙方如果配合得好的話,可以促使小孩健康成長。

有幼兒專家也提出,對於0至3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與父母的積極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而不是某項特長或技能,況且早教機構資質參差不齊,即使正規的早教機構有其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但也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家長應該冷靜對待有所取捨。從教育的角度講,早教機構只能作為臨時陣地,家庭才是教育的核心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