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壓型家教激化叛逆

高壓型家教激化叛逆――

恨鐵不成鋼竟讓兒子進了精神病院

處於青春期的兒子在家裡摔東西, 甚至動手打罵父母, 遇上這種情況怎麼辦?

要想改變孩子, 必須先改變父母。 因為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 才會導致孩子出問題。

孩子小時候沒有犯錯的經驗, 所以會犯一些大錯。 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犯錯中學習到責任和聰明的應對, 都是媽媽來替他處理好了, 現在他大了, 媽媽沒有能力幫助他處理好社會矛盾了, 他就容易把憤怒指向母親, 把一切不順都歸咎于母親。

張小麗如是說

只有大人冷靜了, 孩子才能冷靜。

Advertisiment
只有大人不怕了, 孩子才不怕。 不要逃避矛盾, 要敢於觸及孩子的心結, 這樣才能和孩子心靈溝通。 不溝通, 只一味地逃避, 怎麼能解決問題?

要改變孩子, 就必須先改變父母。 鼓勵是比批評更有效的方法。 愛, 不光是照顧孩子的衣食, 更要關注孩子的心情好不好。

處於青春期的兒子在家裡摔東西, 甚至動手打罵父母,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要想改變孩子, 必須先改變父母。 因為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才會導致孩子出問題。

記者採訪賞識教育專家周弘時, 在他舉辦的賞識教育培訓班上認識了家長張小麗。 張小麗是一家國企的總經理, 精明能幹, 但家教失敗。 她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 向周弘老師和記者講述了她和兒子的衝突。

Advertisiment
當她講到傷心落淚處, 記者也陪她流下了眼淚。

以下是記者整理的張小麗的故事――

在暴力中長大的孩子, 心中只有對父母的恨

童年時, 父母的溺愛讓我養成自私、任性的性格, 致使我上學後在同學中沒有一個朋友。 大學時代, 我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 畢業數年後, 我成為一家國企的總經理, 並嫁給在大學教書的方安平。

婚後第二年, 兒子方瑞出生。 因為自己吃夠了被父母溺愛的苦頭, 我發誓決不溺愛兒子, 一定要用嚴格家教把兒子培育成一個優秀的人。 兒子把飯菜掉在地上, 我喝令他撿起來吃下去;兒子要是不聽話, 我便把他的胳膊掐得青一塊紫一塊;兒子讓我講解數學題, 我沒講兩句就怒氣衝天地訓斥:“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Advertisiment
在學校裡幹什麼了?”

我在丈夫面前、朋友面前批評兒子, 從來不給他留一點兒面子, 想怎麼罵就怎麼罵。 我一直認為他還是個孩子, 沒有什麼自尊, 也不會在意我的話, 他還不值得我像對待成年人那樣來尊重對待。 許久之後, 我才發現這些言行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兒子12歲那年, 個子一下子比我高出了一頭, 似乎也是一夜之間, 兒子長出了毛絨絨的鬍子。

隨著兒子青春反叛期的到來, 老師開始找我告狀:“你兒子又在學校打架了。 ”我覺得很奇怪:兒子在家裡溫順得像頭羊, 怎麼到學校就成了狼呢?我那時還沒意識到, 兒子是因為在家裡受了父母的暴力, 心中的壓抑無處宣洩,

Advertisiment
所以才會在學校打同學。 他打人的方式和我打他的方式一模一樣。

和兒子的第一次衝突發生在初春一個寒冷的傍晚。 那天, 方瑞的一個同學打電話來叫他出去玩, 方瑞穿著毛衣就往外走。 正在做飯的我頭也不抬地說:“穿上防寒服。 ”兒子說:“我不冷。 ”外邊風那麼大, 還結著冰, 怎麼會不冷?我厲聲說:“不穿不許出去!”兒子小聲地反抗:“憑什麼都要聽你的?你說的話都對嗎?”我更氣了:“因為我是你媽!”我從來沒有平等地對待過兒子, 他的冷暖也得我做主, 我說了算。

其實就算是他錯誤地低估了天氣的寒冷, 少穿了衣服, 下一次他就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 孩子是要在犯錯的體驗中才能明白一些道理, 才能長大, 這些知識都是我後來讀了很多家教書才懂得的。

Advertisiment

當時我和兒子陷入僵持, 兒子不肯穿防寒服。 僵持的結果是, 他沒有出去, 悻悻地回到自己的房間。 半小時後, 兒子的房間裡傳出摔東西的聲音, 還有低低的罵聲。 見“專制統治”頭一回遭到兒子反抗, 我有些嚇蒙了。

飯自然是無心吃了, 我回到自己的房間, 怔了兩小時才理出頭緒來:不能讓兒子‘造反’成功!否則以後還怎麼管得住他!

我打開兒子房間的門, 只見兒子正紅著眼睛站在房中間, 嘴巴一動一動地, 被子和枕頭全摔在地上。 我厲聲喝道:“你真反了!嘟囔什麼?大聲點兒!”說著, “啪”的一聲給了他一記耳光。 兒子先是愣了愣, 然後像一頭暴怒的獅子, 抓起桌上的電話、檯燈狠狠地摔在地上。 我又氣又驚, 抬頭看看突然陌生的兒子。兒子憤怒地盯著我,那眼神裡竟充滿了仇恨。這是我養育了十幾年的兒子嗎?我不禁打了個冷戰。

此後,兒子又摔了兩次東西。

一向溫順的兒子,怎麼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會不會是得了精神病?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我找了一位心理醫生,安排他以方安平朋友的身份,趁兒子單獨在家的時候“登門造訪”。

醫生問方瑞:“和父母關係如何?”方瑞回答:“我以前怕他們,現在他們怕我。”他以前比較弱小,會挨父母的打,現在他身強力壯了,不用怕父母了。後來,醫生對我說,孩子沒有精神病,但可能有輕度心理障礙,儘量別讓他受刺激,否則病情會加重。醫生又說,這個年齡的孩子發育很快,荷爾蒙分泌得多,所以性情暴躁,得讓他發洩出來。另外,一定要想辦法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

我和丈夫商量決定,不能讓兒子受任何刺激。此後,兒子再摔東西時我們一聲不吭。為了讓兒子開心,他要什麼我便給他買什麼,不要的也討好般地買來一大堆……

對我們的退讓,兒子又驚又喜,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原來父母是紙老虎!原來一鬧就能要什麼有什麼!原來我進敵就退!早知道這樣,當初何必挨打受氣!

知道摔東西、發脾氣可以有效地控制父母,於是他準備繼續摔下去,摔東西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起初他摔不值錢的東西,後來他摔電視機、電腦,再後來是拿起什麼摔什麼。家裡的窗玻璃全被砸壞了,那千瘡百孔的模樣如同我破碎的心。最讓我痛心的是,他開始動手打父母,而且一次比一次出手重!說實話,兒子打在我的身上我沒有覺得疼,因為心裡的傷痛遠勝過身體所受的傷痛……

聽說兒子要從精神病院回家,我嚇得渾身發抖

我和丈夫每天下班回家,進了門都會先看看兒子的臉色:兒子若高高興興,我們就松一口氣;兒子若愁眉苦臉,我們的心就會“怦怦”直跳。兒子寫作業問我問題時,我總是膽戰心驚,三言兩語地講完儘快退回自己的房間,怕的是他突然發脾氣。

許多個傍晚,下班了,公司大樓空蕩蕩的,我卻枯坐在辦公室裡不願回家,也不敢回家……站在窗前,我望著茫茫的夜色思考這樣的問題:為兒子付出了那麼多,絞盡腦汁地安排他的飲食,雞蛋換著花樣做,牛奶優酪乳變著樣讓他喝,長得人高馬大身強力壯了,可以打父母了!小學六年風雨無阻地天天接送,功課天天查看操碎了心……為什麼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收穫的卻是兒子的恨呢?

耶誕節的第二天,兒子放學回到家裡,倒頭躺在床上生悶氣。叫他吃飯,他沒好氣地說:“還吃飯呢!英語都考成倒數第四了!”兒子大概是因為考試失敗感到心理壓力很大,也可能是對父母很失望――關鍵時候父母一點兒也幫不上他的忙!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會把學習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以及在外面世界體驗到的不安、挫敗等煩惱投射到父母身上,遷怒于父母。因為父母是最愛他的人,朝他們發洩憤怒是最安全的。這也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耶誕節後,兒子堅決不肯去上學。方安平沒有辦法,只好打電話給老師,讓老師叫他去上學。兒子聽見了,馬上沖進客廳,見我們坐在桌前吃早餐,竟一把將餐桌掀翻在地,罵道:“媽的,我說不上學就不上學!我讓你們吃!”湯水灑了我們一身,我和丈夫相視無言。兒子氣衝衝地瞪著父親說:“你來打我呀!你以前不是常打我嗎?現在,諒你也不敢打了!我敢打你,信不信?”方安平臉色鐵青,氣得嘴唇哆嗦卻說不出話來。

我的胃裡翻江倒海似的一陣難受,沖進廁所裡嘔吐,竟吐出了一大攤血。方安平連忙把我送進醫院,安排我住院後,又去找心理醫生。奔波了一個上午,中午又趕回家給兒子做飯,但門已被兒子反鎖了。沒辦法,方安平唯有一天幾次送飯回家。兒子既不肯開門,也不肯把放在門口的飯盒拿進去。

第二天夜裡,我撐著虛弱的身體從醫院趕回家,看見家裡的燈全亮著,靜靜的一點兒聲音也沒有。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整個人無力地撲到門上,聲音顫抖地喊:“方瑞!方瑞!”“滾!”兒子的吼聲傳出來。聽到兒子的聲音,我心裡踏實了些。我和丈夫乞求了無數遍,兒子仍然不肯開門。

到了第三天,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家裡只有幾包速食麵,兒子還有吃的嗎?還有,兒子情緒如此激動,會不會一時衝動做出自殘的事?

夜裡,我們叫來消防隊員和心理醫生。征得心理醫生同意後,消防隊員撬開窗進入屋內。

兒子正在客廳裡看電視。見他毫髮無損,我如釋重負。兒子卻滿臉憤怒,手握遙控器,咬牙切齒地低聲對我說:“我殺了你!”我嚇得渾身一激靈。心理醫生悄悄地對我說:“他不是說著玩的。為了你們的生命安全,我得將方瑞帶去住院。”我含淚點頭。

兒子被醫生帶走了,我和方安平抱頭痛哭。家裡滿地是摔碎的碗碗碟碟,但我們誰也沒心情收拾。

幾天後,在醫生的辦公室,看著高高瘦瘦的兒子穿著條紋病號服進來,我不禁潸然淚下。人家養兒子考大學光宗耀祖,我卻把兒子養到精神病院裡!雖然事業成功,但任何成功都彌補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啊!

兒子本是想跟我說話的,但看到我突然淚流滿面,他一怔,臉上滿是失望和憤怒,生氣地轉身回病房去了。

那一刻,我心裡充滿絕望。醫生辦公室在五樓,我真想閉著眼往下跳……

春節快到了,我提了一大堆好吃的東西去看兒子。兒子說:“媽,你提這些東西來幹嗎?我要回家過春節。”此前醫生沒對我說過方瑞出院的事。由於事出突然,我嚇得臉色煞白,兩腿直打哆嗦,心想:老虎要回家了,老虎要出籠了!救命!

我懷著萬分恐懼的心情接兒子回家過年。那些天裡,我天天膽戰心驚,幾乎撐不下去了。

這時我上網查找到賞識教育的諮詢電話。接電話的是名叫王軍的小夥子。王軍說:“不要絕望,上帝在關上一扇門後會打開另一扇窗子。”我在心裡一遍遍地默念這句話,似乎它是救命的稻草。

2009年“五一”勞動節假期,我帶兒子參加賞識教育的“快樂營”。在老師的鼓勵下,方瑞一直表現得很好。但在最後一天,方瑞還是發作了。

事情的起因是,方瑞丟了通訊錄——上面是夏令營的孩子互留的電話和互寫的一句賞識對方的話。方瑞把丟通訊錄的責任歸到我身上,他鐵青著臉,握緊拳頭,把我逼到牆角。我無路可退,心“怦怦”亂跳。會場上有200名孩子和200多位家長,眾目睽睽之下母親要挨兒子打?我恐懼悲傷得喘不過氣來。

王軍也在場,一看大事不好,立刻去叫來周弘老師。

見方瑞橫眉怒目地瞪著我,而我渾身發抖地縮在牆角,周弘老師臉上露出吃驚的表情。

我可憐巴巴地用求救的眼神看著周老師,他能讓方瑞平靜下來嗎?

周老師笑眯眯地摸摸方瑞的頭,說:“丟了通訊錄,我知道你很難過,為這事難過,說明你是個重情義的好孩子。”

令我吃驚的是,方瑞心中的憤怒立即轉化成委屈,眼淚“嘩”地流了下來。周老師又說:“來,跟老師握握手。”方瑞居然聽話地伸出手。周老師稱讚道:“真是個好孩子,難過得哭了,卻還能聽老師的話。你放心,我們一定幫你找到通訊錄。如果找不到,就讓大家重新為你寫一遍,好不好?”方瑞邊擦眼淚邊點頭。周老師繼續說:“我講課時,你聽得最認真。我曾問大家什麼叫快樂,你的發言很精彩。還記得嗎?”方瑞的眼睛突然亮了,那麼多學生回答問題,老師居然記住自己的發言,他感覺自己很被重視:“我說快樂就是學會面對不快樂!”“這句話富有哲理。來,讓我把它寫在你的T恤上!”方瑞笑了。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周老師寫完後問:“話是你說的,字卻是我寫的,署誰的名呢?”方瑞說:“方周。我姓方你姓周。”周老師和在場的同學一齊鼓掌,都說這個主意好。

一場危機,就這樣被周老師輕易地化解了!我事後思考,周老師用了什麼辦法,這麼輕易地讓方瑞接納並認同了呢?周老師的話是有技巧的,他對方瑞的負面情緒表示接納:丟了通訊錄,我知道你很難過,為這事難過,說明你是個重情義的好孩子——孩子的感情是需要被接納的,尊重孩子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包括認可他的難過、痛苦、傷心等負面情緒。周老師看方瑞的眼神裡充滿了欣賞、信任和親切,這眼神一定會讓孩子心裡感到很溫暖。

學了賞識教育才明白,正是我的打罵致使孩子長期心理壓抑、扭曲,以至於最後精神崩潰。我從沒有尊重過孩子,平等地對待過孩子,又怎麼能使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平等地對待父母?我痛恨那句古訓:“棍棒底下出孝子。”正是這種謬誤致使父母以強淩弱打罵孩子時,非但不覺得可恥,反而以為自己的野蠻行徑神聖偉大。

此後,我如饑似渴地讀家教書。我意識到,莊稼出問題,是農民沒有種好它;孩子出問題,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要改變孩子,就必須先改變父母。鼓勵是比批評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愛,不光是照顧孩子的衣食,更要關注孩子的心情好不好。

溫馨點讀

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大聲斥責,這是人們相互關係中修養很差的基本特徵。凡是出現大聲斥責的地方,就有粗魯的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象。大聲斥責(家庭中還有拳頭)教育出來的孩子,失去了感覺他人最細膩情感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周圍的美,他非常冷漠無情,毫無憐憫心,在他的行為中有時會出現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現——殘忍。”

凡是有粗暴教育的地方,就有心理傷害。面對一個張口就罵、舉手就打的母親,面對一個如此以大欺小、以強淩弱的霸道母親,孩子弱小的心靈是多麼恐懼。在父母那裡都找不到安全感的孩子自然會對周圍環境充滿了敵意,又怎麼會去愛他人啊。愛他人是從愛父母開始的,一個連父母都恨的孩子,他如何懂得愛?

父母的每一次打罵,都在孩子弱小的心靈裡積澱了仇恨和壓抑。當年幼的孩子一次次因為弱小而屈服于父母的暴力之下,一次次因恐懼而變得順從聽話時,他心裡仇恨的火焰也一點點積澱成火山下沸騰的熔岩,當他有朝一日身強力壯時,這火山就徹底爆發了!正是從父母以暴力待他的行動中他也學會以暴力對父母!

但以上的分析只是釀成悲劇的一個原因,青春期也是引發矛盾的另一個原因。

青春期正是孩子努力要掙脫媽媽裙帶,離開家庭,走向外面廣闊世界的關鍵時期。孩子面對未來躊躇滿志的時候,過於牢固的裙帶會限制他的社會化發展,讓孩子覺得似乎是親情在控制他。於是他要掙脫,他開始表現逆反——以前跟父母很親熱,現在媽媽摸他的頭都不行,進他的房間不行,動他的東西不行——他開始為自己的權利較勁。這個時期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烈的雙向性,一方面看社會上的一切都不順眼,既否定一切價值觀念,表現得非常反叛,苛求完美,另一方面又盲目崇拜偶像,喜歡追星等。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權威和尊嚴,往往嘗試著攻擊家庭的成員。他會選擇反抗父母,因為他潛意識裡覺得,如果自己不能挫敗父母,自己就長不大。大約有10%的孩子會選擇以不上學來挑戰父母的權威。父母希望他好好學習,他就不好好學習,看父母能拿自己怎麼辦。

心理學家李子勳還指出,任何孩子長大,都要經歷一個掙脫媽媽的裙帶,走出對父母的依戀,和父母分離的痛苦過程。對父母而言,讓孩子離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過於害怕這種分離的痛苦,親情有時候會無意識地創造出隔離和誤解,以此來對抗依戀與關係的糾結。彼此開始覺得對方不能忍受,憤怒越來越明顯,衝突升級,分離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關係依戀越厲害的家庭,孩子與父母的衝突往往也越激烈,不然分離永遠不能實現,孩子也永遠長不大。

本文的這對母子,媽媽的裙帶不是柔軟的,而是堅硬的,所以孩子對裙帶的擺脫就表現得特別激烈,衝突也格外驚心動魄。

還可以從第三個角度來解讀方瑞的悲劇——因為媽媽的專制和粗暴,兒子一直都是服從聽話,從來不敢任性,從來沒有犯錯的機會。一般而言,每個小孩子都會犯他那個年齡段常犯的錯誤的,雖然父母告訴了他對錯,但因為孩子的思維是發散的,且他的注意力是指向媽媽的臉色,他關注的是媽媽高興還是不高興,並不是媽媽在說什麼,所以,對媽媽所講的道理,孩子心裡其實還是糊塗的。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犯錯中,在一次次的體驗中,通過父母老師同學的評價,一點點地把對錯慢慢弄清楚。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犯錯的孩子長不大,所以要允許孩子犯他那個年齡段容易犯的錯誤。而方瑞則是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再者說,少犯錯的孩子少有機會體驗傷心、內疚、痛恨、悲傷、敵意、執拗、挫敗等情緒,也就不會很好地識別、管理這些情緒。要知道孩子是在一次次情緒嘗試中,漸漸學會把握情緒的,比如,他覺得特別傷心,但是他能管理好傷心情緒,在傷心的時候,仍能做他的事,這就是成熟。從來不發脾氣、不鬧情緒的孩子,在初次體驗到憤怒時,他甚至不知道如何處理憤怒,因為沒有經驗,反而容易被憤怒控制。

李子勳指出:“如果媽媽從小處處關心、事事照顧她的兒子,什麼錯誤都不讓他犯,兒子非常聽話,兒子到青春期後就沒有經驗來處理他的焦慮,處理挫敗感,他不敢欺負別人,就會欺負最愛他的人——媽媽。最愛他的人給了他安全感,所以他就對媽媽說粗話,幹一些無法無天的事情,因為他知道攻擊別人會受到懲罰,攻擊媽媽不會。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小時候沒有犯錯的經驗,所以會犯一些大錯。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犯錯中學習到責任和聰明的應對,都是媽媽來替他處理好了,現在他大了,媽媽沒有能力幫助他處理好社會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憤怒指向母親,把一切不順都歸咎于母親。”青春叛期逆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年齡,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自殺等悲劇,父母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抬頭看看突然陌生的兒子。兒子憤怒地盯著我,那眼神裡竟充滿了仇恨。這是我養育了十幾年的兒子嗎?我不禁打了個冷戰。

此後,兒子又摔了兩次東西。

一向溫順的兒子,怎麼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會不會是得了精神病?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我找了一位心理醫生,安排他以方安平朋友的身份,趁兒子單獨在家的時候“登門造訪”。

醫生問方瑞:“和父母關係如何?”方瑞回答:“我以前怕他們,現在他們怕我。”他以前比較弱小,會挨父母的打,現在他身強力壯了,不用怕父母了。後來,醫生對我說,孩子沒有精神病,但可能有輕度心理障礙,儘量別讓他受刺激,否則病情會加重。醫生又說,這個年齡的孩子發育很快,荷爾蒙分泌得多,所以性情暴躁,得讓他發洩出來。另外,一定要想辦法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

我和丈夫商量決定,不能讓兒子受任何刺激。此後,兒子再摔東西時我們一聲不吭。為了讓兒子開心,他要什麼我便給他買什麼,不要的也討好般地買來一大堆……

對我們的退讓,兒子又驚又喜,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原來父母是紙老虎!原來一鬧就能要什麼有什麼!原來我進敵就退!早知道這樣,當初何必挨打受氣!

知道摔東西、發脾氣可以有效地控制父母,於是他準備繼續摔下去,摔東西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起初他摔不值錢的東西,後來他摔電視機、電腦,再後來是拿起什麼摔什麼。家裡的窗玻璃全被砸壞了,那千瘡百孔的模樣如同我破碎的心。最讓我痛心的是,他開始動手打父母,而且一次比一次出手重!說實話,兒子打在我的身上我沒有覺得疼,因為心裡的傷痛遠勝過身體所受的傷痛……

聽說兒子要從精神病院回家,我嚇得渾身發抖

我和丈夫每天下班回家,進了門都會先看看兒子的臉色:兒子若高高興興,我們就松一口氣;兒子若愁眉苦臉,我們的心就會“怦怦”直跳。兒子寫作業問我問題時,我總是膽戰心驚,三言兩語地講完儘快退回自己的房間,怕的是他突然發脾氣。

許多個傍晚,下班了,公司大樓空蕩蕩的,我卻枯坐在辦公室裡不願回家,也不敢回家……站在窗前,我望著茫茫的夜色思考這樣的問題:為兒子付出了那麼多,絞盡腦汁地安排他的飲食,雞蛋換著花樣做,牛奶優酪乳變著樣讓他喝,長得人高馬大身強力壯了,可以打父母了!小學六年風雨無阻地天天接送,功課天天查看操碎了心……為什麼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收穫的卻是兒子的恨呢?

耶誕節的第二天,兒子放學回到家裡,倒頭躺在床上生悶氣。叫他吃飯,他沒好氣地說:“還吃飯呢!英語都考成倒數第四了!”兒子大概是因為考試失敗感到心理壓力很大,也可能是對父母很失望――關鍵時候父母一點兒也幫不上他的忙!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會把學習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以及在外面世界體驗到的不安、挫敗等煩惱投射到父母身上,遷怒于父母。因為父母是最愛他的人,朝他們發洩憤怒是最安全的。這也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耶誕節後,兒子堅決不肯去上學。方安平沒有辦法,只好打電話給老師,讓老師叫他去上學。兒子聽見了,馬上沖進客廳,見我們坐在桌前吃早餐,竟一把將餐桌掀翻在地,罵道:“媽的,我說不上學就不上學!我讓你們吃!”湯水灑了我們一身,我和丈夫相視無言。兒子氣衝衝地瞪著父親說:“你來打我呀!你以前不是常打我嗎?現在,諒你也不敢打了!我敢打你,信不信?”方安平臉色鐵青,氣得嘴唇哆嗦卻說不出話來。

我的胃裡翻江倒海似的一陣難受,沖進廁所裡嘔吐,竟吐出了一大攤血。方安平連忙把我送進醫院,安排我住院後,又去找心理醫生。奔波了一個上午,中午又趕回家給兒子做飯,但門已被兒子反鎖了。沒辦法,方安平唯有一天幾次送飯回家。兒子既不肯開門,也不肯把放在門口的飯盒拿進去。

第二天夜裡,我撐著虛弱的身體從醫院趕回家,看見家裡的燈全亮著,靜靜的一點兒聲音也沒有。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整個人無力地撲到門上,聲音顫抖地喊:“方瑞!方瑞!”“滾!”兒子的吼聲傳出來。聽到兒子的聲音,我心裡踏實了些。我和丈夫乞求了無數遍,兒子仍然不肯開門。

到了第三天,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家裡只有幾包速食麵,兒子還有吃的嗎?還有,兒子情緒如此激動,會不會一時衝動做出自殘的事?

夜裡,我們叫來消防隊員和心理醫生。征得心理醫生同意後,消防隊員撬開窗進入屋內。

兒子正在客廳裡看電視。見他毫髮無損,我如釋重負。兒子卻滿臉憤怒,手握遙控器,咬牙切齒地低聲對我說:“我殺了你!”我嚇得渾身一激靈。心理醫生悄悄地對我說:“他不是說著玩的。為了你們的生命安全,我得將方瑞帶去住院。”我含淚點頭。

兒子被醫生帶走了,我和方安平抱頭痛哭。家裡滿地是摔碎的碗碗碟碟,但我們誰也沒心情收拾。

幾天後,在醫生的辦公室,看著高高瘦瘦的兒子穿著條紋病號服進來,我不禁潸然淚下。人家養兒子考大學光宗耀祖,我卻把兒子養到精神病院裡!雖然事業成功,但任何成功都彌補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啊!

兒子本是想跟我說話的,但看到我突然淚流滿面,他一怔,臉上滿是失望和憤怒,生氣地轉身回病房去了。

那一刻,我心裡充滿絕望。醫生辦公室在五樓,我真想閉著眼往下跳……

春節快到了,我提了一大堆好吃的東西去看兒子。兒子說:“媽,你提這些東西來幹嗎?我要回家過春節。”此前醫生沒對我說過方瑞出院的事。由於事出突然,我嚇得臉色煞白,兩腿直打哆嗦,心想:老虎要回家了,老虎要出籠了!救命!

我懷著萬分恐懼的心情接兒子回家過年。那些天裡,我天天膽戰心驚,幾乎撐不下去了。

這時我上網查找到賞識教育的諮詢電話。接電話的是名叫王軍的小夥子。王軍說:“不要絕望,上帝在關上一扇門後會打開另一扇窗子。”我在心裡一遍遍地默念這句話,似乎它是救命的稻草。

2009年“五一”勞動節假期,我帶兒子參加賞識教育的“快樂營”。在老師的鼓勵下,方瑞一直表現得很好。但在最後一天,方瑞還是發作了。

事情的起因是,方瑞丟了通訊錄——上面是夏令營的孩子互留的電話和互寫的一句賞識對方的話。方瑞把丟通訊錄的責任歸到我身上,他鐵青著臉,握緊拳頭,把我逼到牆角。我無路可退,心“怦怦”亂跳。會場上有200名孩子和200多位家長,眾目睽睽之下母親要挨兒子打?我恐懼悲傷得喘不過氣來。

王軍也在場,一看大事不好,立刻去叫來周弘老師。

見方瑞橫眉怒目地瞪著我,而我渾身發抖地縮在牆角,周弘老師臉上露出吃驚的表情。

我可憐巴巴地用求救的眼神看著周老師,他能讓方瑞平靜下來嗎?

周老師笑眯眯地摸摸方瑞的頭,說:“丟了通訊錄,我知道你很難過,為這事難過,說明你是個重情義的好孩子。”

令我吃驚的是,方瑞心中的憤怒立即轉化成委屈,眼淚“嘩”地流了下來。周老師又說:“來,跟老師握握手。”方瑞居然聽話地伸出手。周老師稱讚道:“真是個好孩子,難過得哭了,卻還能聽老師的話。你放心,我們一定幫你找到通訊錄。如果找不到,就讓大家重新為你寫一遍,好不好?”方瑞邊擦眼淚邊點頭。周老師繼續說:“我講課時,你聽得最認真。我曾問大家什麼叫快樂,你的發言很精彩。還記得嗎?”方瑞的眼睛突然亮了,那麼多學生回答問題,老師居然記住自己的發言,他感覺自己很被重視:“我說快樂就是學會面對不快樂!”“這句話富有哲理。來,讓我把它寫在你的T恤上!”方瑞笑了。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周老師寫完後問:“話是你說的,字卻是我寫的,署誰的名呢?”方瑞說:“方周。我姓方你姓周。”周老師和在場的同學一齊鼓掌,都說這個主意好。

一場危機,就這樣被周老師輕易地化解了!我事後思考,周老師用了什麼辦法,這麼輕易地讓方瑞接納並認同了呢?周老師的話是有技巧的,他對方瑞的負面情緒表示接納:丟了通訊錄,我知道你很難過,為這事難過,說明你是個重情義的好孩子——孩子的感情是需要被接納的,尊重孩子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包括認可他的難過、痛苦、傷心等負面情緒。周老師看方瑞的眼神裡充滿了欣賞、信任和親切,這眼神一定會讓孩子心裡感到很溫暖。

學了賞識教育才明白,正是我的打罵致使孩子長期心理壓抑、扭曲,以至於最後精神崩潰。我從沒有尊重過孩子,平等地對待過孩子,又怎麼能使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平等地對待父母?我痛恨那句古訓:“棍棒底下出孝子。”正是這種謬誤致使父母以強淩弱打罵孩子時,非但不覺得可恥,反而以為自己的野蠻行徑神聖偉大。

此後,我如饑似渴地讀家教書。我意識到,莊稼出問題,是農民沒有種好它;孩子出問題,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要改變孩子,就必須先改變父母。鼓勵是比批評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愛,不光是照顧孩子的衣食,更要關注孩子的心情好不好。

溫馨點讀

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大聲斥責,這是人們相互關係中修養很差的基本特徵。凡是出現大聲斥責的地方,就有粗魯的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象。大聲斥責(家庭中還有拳頭)教育出來的孩子,失去了感覺他人最細膩情感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周圍的美,他非常冷漠無情,毫無憐憫心,在他的行為中有時會出現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現——殘忍。”

凡是有粗暴教育的地方,就有心理傷害。面對一個張口就罵、舉手就打的母親,面對一個如此以大欺小、以強淩弱的霸道母親,孩子弱小的心靈是多麼恐懼。在父母那裡都找不到安全感的孩子自然會對周圍環境充滿了敵意,又怎麼會去愛他人啊。愛他人是從愛父母開始的,一個連父母都恨的孩子,他如何懂得愛?

父母的每一次打罵,都在孩子弱小的心靈裡積澱了仇恨和壓抑。當年幼的孩子一次次因為弱小而屈服于父母的暴力之下,一次次因恐懼而變得順從聽話時,他心裡仇恨的火焰也一點點積澱成火山下沸騰的熔岩,當他有朝一日身強力壯時,這火山就徹底爆發了!正是從父母以暴力待他的行動中他也學會以暴力對父母!

但以上的分析只是釀成悲劇的一個原因,青春期也是引發矛盾的另一個原因。

青春期正是孩子努力要掙脫媽媽裙帶,離開家庭,走向外面廣闊世界的關鍵時期。孩子面對未來躊躇滿志的時候,過於牢固的裙帶會限制他的社會化發展,讓孩子覺得似乎是親情在控制他。於是他要掙脫,他開始表現逆反——以前跟父母很親熱,現在媽媽摸他的頭都不行,進他的房間不行,動他的東西不行——他開始為自己的權利較勁。這個時期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烈的雙向性,一方面看社會上的一切都不順眼,既否定一切價值觀念,表現得非常反叛,苛求完美,另一方面又盲目崇拜偶像,喜歡追星等。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權威和尊嚴,往往嘗試著攻擊家庭的成員。他會選擇反抗父母,因為他潛意識裡覺得,如果自己不能挫敗父母,自己就長不大。大約有10%的孩子會選擇以不上學來挑戰父母的權威。父母希望他好好學習,他就不好好學習,看父母能拿自己怎麼辦。

心理學家李子勳還指出,任何孩子長大,都要經歷一個掙脫媽媽的裙帶,走出對父母的依戀,和父母分離的痛苦過程。對父母而言,讓孩子離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過於害怕這種分離的痛苦,親情有時候會無意識地創造出隔離和誤解,以此來對抗依戀與關係的糾結。彼此開始覺得對方不能忍受,憤怒越來越明顯,衝突升級,分離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關係依戀越厲害的家庭,孩子與父母的衝突往往也越激烈,不然分離永遠不能實現,孩子也永遠長不大。

本文的這對母子,媽媽的裙帶不是柔軟的,而是堅硬的,所以孩子對裙帶的擺脫就表現得特別激烈,衝突也格外驚心動魄。

還可以從第三個角度來解讀方瑞的悲劇——因為媽媽的專制和粗暴,兒子一直都是服從聽話,從來不敢任性,從來沒有犯錯的機會。一般而言,每個小孩子都會犯他那個年齡段常犯的錯誤的,雖然父母告訴了他對錯,但因為孩子的思維是發散的,且他的注意力是指向媽媽的臉色,他關注的是媽媽高興還是不高興,並不是媽媽在說什麼,所以,對媽媽所講的道理,孩子心裡其實還是糊塗的。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犯錯中,在一次次的體驗中,通過父母老師同學的評價,一點點地把對錯慢慢弄清楚。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犯錯的孩子長不大,所以要允許孩子犯他那個年齡段容易犯的錯誤。而方瑞則是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再者說,少犯錯的孩子少有機會體驗傷心、內疚、痛恨、悲傷、敵意、執拗、挫敗等情緒,也就不會很好地識別、管理這些情緒。要知道孩子是在一次次情緒嘗試中,漸漸學會把握情緒的,比如,他覺得特別傷心,但是他能管理好傷心情緒,在傷心的時候,仍能做他的事,這就是成熟。從來不發脾氣、不鬧情緒的孩子,在初次體驗到憤怒時,他甚至不知道如何處理憤怒,因為沒有經驗,反而容易被憤怒控制。

李子勳指出:“如果媽媽從小處處關心、事事照顧她的兒子,什麼錯誤都不讓他犯,兒子非常聽話,兒子到青春期後就沒有經驗來處理他的焦慮,處理挫敗感,他不敢欺負別人,就會欺負最愛他的人——媽媽。最愛他的人給了他安全感,所以他就對媽媽說粗話,幹一些無法無天的事情,因為他知道攻擊別人會受到懲罰,攻擊媽媽不會。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小時候沒有犯錯的經驗,所以會犯一些大錯。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犯錯中學習到責任和聰明的應對,都是媽媽來替他處理好了,現在他大了,媽媽沒有能力幫助他處理好社會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憤怒指向母親,把一切不順都歸咎于母親。”青春叛期逆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年齡,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自殺等悲劇,父母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