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稚
擺在我面前的是這樣一篇童話:一隻“頑固的醜小鴨”堅信自己是尚未長成的天鵝, 因為得不到鴨媽媽的認同, 他就離家出走了。 對於這個出走, 作者是怎樣的態度呢?他顯然不贊成, 將其視為錯誤, 並且付出沉痛代價——代價之沉痛, 可以說無以淪比——出走的小鴨不僅失去生命, 還死得很慘!對於這個“慘”, 作者似乎充滿快意, 以毫無同情的筆調, 對小鴨被捉被宰直至被烹飪成一道佳餚的過程不厭其煩津津樂道, 看上去完全就是活該!
作者為什麼會是如此態度?是因為不慘就不足以警示旁人?這小鴨真的是罪有應得?
Advertisiment
這只小鴨是被貼了“醜”的標籤的, 不僅文字將他寫成狂妄無知, 配圖更是直接將他畫成黑色, 他是鴨中的賤民, 在一群鮮豔亮麗的小鴨中, 唯有他是黑的。 我不禁想, 假如我的孩子在群體中是這樣一個黑的人, 我希望他怎樣?他只能服從嗎?只能接受那恥辱的身份、恥辱的生活?他的背叛, 他的出走, 難道就沒有一點點道理, 就不值得我們付出一絲絲的同情?一隻小鴨子, 他可不可以堅信自己就是天鵝?媽媽說他不是, 他就一定不是嗎?哪怕他確實不是, 他可不可以嚮往, 可不可以追求?
平庸的鴨群是不會接納一個自認為天鵝的傢伙的, 小鴨的出走, 是對一個群體的背叛, 也是對一種生活、一種價值觀的背叛。Advertisiment
這裡面其實存在著一種價值判斷。 世界兒童文學名著中, 關於出走和流浪的童話不少, 譬如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主人公尼爾斯是一個頑皮粗野, 不愛學習, 喜歡幹壞事的男孩, 正因如此才受到懲罰,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流浪是童話永恆的主題, 為什麼很多偉大的故事都離不了出走和流浪?因為這是一個孩子脫離開父母的懷抱, 成長為獨立的人所必須走的路, 所有心靈的成長都需要一段流浪。 是以包容之心來護送孩子走向獨立, 還是以仇視之心對孩子的挫折幸災樂禍, 這實在是判斷一個童話優劣的試金石, 也是生活中判斷父母、師長之優劣的試金石。
童話不是不可以把主角寫死, 安徒生童話也有殘酷結局, 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後凍死了, 但她是被慈祥的奶奶接走的, 伴隨著流星升上天堂, 她臉上放出光彩, 嘴角帶著微笑。 在安徒生那裡, 死亡不是一個詛咒,
Advertisiment
眼前這篇童話, 如果作者有善意的出發點, 小鴨的出走本可以是一段認識之旅, 成長之旅, 雖經歷挫折, 但終有收穫。 任何創作都是作者內心的投射, 如果心中有愛, 寫出來就是愛的文字, 如果有恨, 寫出來就是恨的文字。 任何文字都是作者世界觀和情感狀態的直接體現。
從讀者的角度看, 閱讀都會有共情, 都會對號入座, 童話的教育作用也正是通過讓孩子體驗某個角色而受到教化。 譬如, 我們給孩子講大灰狼來了, 騙小兔子開門, “不開不開就不開, 媽媽沒回來, 誰來也不開!”這時候孩子內心一定是將自己等同於小兔子的, 媽媽講完這個故事, 也一定會問孩子:“有陌生人來了, 你開不開門?”這時候, 陌生人就等同於大灰狼。童話閱讀中都有角色扮演,這篇童話的主角是醜小鴨,那麼,孩子們就會將自己當成醜小鴨,出走的就是孩子自己。因而,當那只小鴨被宰殺時,央求掙扎皆無濟於事,最後變成配圖中赤裸的、無頭的一盤烤鴨,被一個樂呵呵的婦人端上桌時,孩子心中的驚悚可想而知,那小鴨就是他自己呀,他被殺了一次!這是何等的血腥!
童年是一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成年人對事物的態度會很深地影響孩子,書籍由於它的權威性,對孩子影響更大。所以,童話寫作和一般的文學創作還有所區別,並不是隨便什麼都可以寫的,童話的寫作和出版真正是積德的事,責任很大。
為孩子選擇童話時,家長們往往糾結於讓不讓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的陰暗面。其實,並不是呵護孩子心靈的純美,就一定要回避現實的黑暗,黑暗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不在於讓不讓孩子看到,而在於讓孩子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顧城說:“黑暗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詩的力量不在於他指出了黑暗的存在,而在於他為黑暗注入了理性和希望的光。這也是童話應有的態度。陌生人就等同於大灰狼。
童話閱讀中都有角色扮演,這篇童話的主角是醜小鴨,那麼,孩子們就會將自己當成醜小鴨,出走的就是孩子自己。因而,當那只小鴨被宰殺時,央求掙扎皆無濟於事,最後變成配圖中赤裸的、無頭的一盤烤鴨,被一個樂呵呵的婦人端上桌時,孩子心中的驚悚可想而知,那小鴨就是他自己呀,他被殺了一次!這是何等的血腥!
童年是一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成年人對事物的態度會很深地影響孩子,書籍由於它的權威性,對孩子影響更大。所以,童話寫作和一般的文學創作還有所區別,並不是隨便什麼都可以寫的,童話的寫作和出版真正是積德的事,責任很大。
為孩子選擇童話時,家長們往往糾結於讓不讓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的陰暗面。其實,並不是呵護孩子心靈的純美,就一定要回避現實的黑暗,黑暗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不在於讓不讓孩子看到,而在於讓孩子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顧城說:“黑暗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詩的力量不在於他指出了黑暗的存在,而在於他為黑暗注入了理性和希望的光。這也是童話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