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鵝口瘡多因奶瓶惹的禍

鵝口瘡是嬰幼兒時期寶寶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 常表現為口腔裡生成白色的假膜, 有時假膜白得像雪一樣, 所以也稱為雪口病, 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 多發生于口腔不清潔或營養不良的寶寶。 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 母乳餵養時媽媽的乳☆禁☆頭不清潔, 或者寶寶平時接觸了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等, 都能感染鵝口瘡。

另外, 寶寶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 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 寶寶便愛咬手指、玩具等, 這樣就容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 從而引起感染。

症狀表現

1、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的斑膜,

Advertisiment
周圍無炎症反應, 形似奶塊, 無痛。 斑膜面積大小不等, 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黏膜上。 擦去斑膜後, 下方可見不出血的紅色創面。

2、感染較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 否則不易發現, 寶寶也沒有明顯的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有痛苦表情。 感染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 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治療要點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 可用制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 塗搽在創面上, 每4小時用藥一次, 療效比較顯著。 症狀嚴重的寶寶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 如制黴菌素或克黴唑等, 進行綜合治療。 也可用每毫升含制黴菌素5~10萬單位的液體塗局部, 每天3次, 塗藥時不要吃奶或喝水, 最好在吃奶以後塗藥,

Advertisiment
以免沖掉口腔中的藥物。

居家護理

1、保持衛生

母親餵奶前應該洗手並用溫水擦乾淨自己的乳☆禁☆頭,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潔, 奶瓶、乳☆禁☆頭、碗勺等專人專用, 使用後用堿水清洗, 煮沸消毒。 母乳餵養者每次餵奶前, 母親應先洗手, 清潔乳☆禁☆頭。

2、清潔口腔

當發現寶寶的口腔裡長出白色絮狀物時, 有的老人喜歡用手或布擦洗口腔, 這樣做是徒勞的, 白斑過幾天又會重新長出來。 可用1%的龍膽紫塗於口腔患處, 或用2%~3%的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洗口腔, 或塗冰硼散, 以上藥物每天可塗2~4次。 注意應在飯後1~2小時進行, 以免引起嘔吐。

對於新生寶寶, 可在吃奶後用1%的龍膽紫溶液滴於其舌下, 讓其舌頭活動而將藥物塗到整個口腔。 一般每日滴2~3次, 同時補充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

Advertisiment
每日2次, 每次各1片, 壓碎成粉, 加水溶解後喂給寶寶。

Tips

局部用藥注意事項

塗藥前先將棉球放于寶寶舌系帶的兩側以隔斷唾液, 然後, 用棉球將患處的黏膜表面吸乾淨即可塗藥。 塗藥後讓寶寶閉口10分鐘, 再取出隔斷唾液的棉球。 塗藥後不要立即給患兒飲水, 進食, 也不可立即漱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