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麻麻我想讓你知道:你的過度保護傷害到我了!

嗚嗚嗚……小西瓜剛從小凳子上摔了下來, 疼死了!以前我每次爬上小凳子玩兒, 麻麻都會用雙手在我身後護著。 可這一次麻麻沒在, 而小西瓜卻習慣性地認為我的身後會有一雙手……麻麻, 如果你不能保證每次都在我身後, 那麼從第一次起, 你就不應該伸出雙手, 讓小西瓜有了永遠不會摔倒的錯覺;如果你不能一輩子保護我, 那麼你就應該放手, 讓我從小學會保護自己。 你的過度保護其實是對我的傷害!

超出限度的保護是傷害

愛孩子、保護孩子, 是人的天性, 但是很多粑粑麻麻曲解了這種愛與保護,

Advertisiment
讓愛過了頭, 讓保護過了度, 孩子在這種過於深沉的愛裡活得壓抑, 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也在這種360°無死角的保護中遭到扼殺。 那麼, 什麼樣的保護屬於過度保護?

1、過度防護:孩子身後永遠有一雙手

孩子自述:麻麻對小西瓜的保護是無微不至的, 怕地上不衛生, 總是將小西瓜抱在懷裡;怕我磕碰, 在我爬高爬低時總會用雙手在我身後護著;雨後怕地上的水弄髒衣服, 不讓我出去玩水;怕我摔倒受傷, 不讓我騎自行車;擔心沙灘上有石頭、碎玻璃割傷腳, 禁止我在沙灘上脫鞋;怕我被人販子拐走, 教導我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可是, 小西瓜長大了才發現, 很多小孩經歷過的有趣的事情我都不知道, 玩水玩沙這些快樂的體驗我從來沒感受過,

Advertisiment
很多孩子都懂的技能我一竅不通, 我只知道, 無論我做什麼事情, 我身後都會有一雙手, 會把我從危險中拉回來, 我永遠都會是安全的……

過度的保護, 讓孩子自以為自己永遠都會是安全的。 可是,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事實是, 世間險惡, 社會上什麼人都有, 什麼危險的情況都可能隨時發生。 孩子不摔倒過沒受傷過, 不知道哪些東西不能碰, 哪些行為有危險, 哪種情況要引起注意。 當有一天, 父母不在身邊了, 而孩子要獨自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 他只能驚慌失措, 不知道如何躲避危險, 如何把傷害降到最低。 當孩子摔倒或受傷後, 他只懂得大哭大鬧, 而不知道自己原來可以重新站起來。

2、過度滿足: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Advertisiment

孩子自述:小西瓜小時候“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想得到什麼玩具, 只要一哭, 麻麻馬上把玩具送到;只要對什麼事情不滿意, 臉色一變, 麻麻就來安慰來滿足;想要買任何吃的, 麻麻都會立馬批准;堆積木玩拼圖, 一遇到困難做不下去了, 只要一哭鬧, 麻麻就會來幫忙。 曾經, 小西瓜對這樣的生活感到很滿意。 可是, 慢慢地, 小西瓜接觸到的人和事多起來了, 我發現, 別人是不會像麻麻一樣順著我的意願去走的, 很多事情我都不能得到滿足, 可小西瓜卻無能為力, 沒有人會像麻麻一樣無條件地幫我, 我感到特別沒有安全感……

人生命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 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 如果這些需求總是被忽略或剝奪,

Advertisiment
就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甚至會導致心理障礙。 而相反, 如果麻麻總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很容易就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這是溺愛, 而不是真愛。 在成長過程中, 孩子從來沒被拒絕過, 從來沒體驗過失敗, 會錯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真實的世界當然不是這樣, 生活將會對孩子有很多限制和壓制, 當他經歷挫折和失敗的時候, 往往就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和不安, 內心無法接受, 以致他以後可能會不再敢於嘗試和冒險, 或者面對困難時輕易就採取放棄的態度, 又或者會繼續採用一貫的自我中心的做法, 從而影響他自身的人際交往。

本文為獨家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並連結回www.mama.cn, 違者必究!

3、包辦一切:影響孩子行為和內心的獨立性

Advertisiment

孩子自述:麻麻說, 小西瓜小時候就像個小皇帝,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什麼都不用做。 麻麻怕我吃不好、穿不好, 對我是百般伺候;爺爺奶奶更是對小西瓜捧星星捧月亮, 圍著我團團轉。 我一說餓了, 牛奶米粉馬上端上來;一說要尿尿, 馬上就有人來給我把尿……到三歲了, 小西瓜還不會自己吃飯, 不會自己上廁所, 不知冷不知熱, 穿衣脫衣全靠大人。 可我上幼稚園了, 我發現很多小朋友都能夠自己獨立做很多事情, 而我像個笨小孩, 我只想回家, 不想上學, 我只想麻麻一直照顧我, 不懂如何照料自己的生活……

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實也是自身成長的一部分。 但是,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自己吃飯弄得亂七八糟, 擔心孩子自己穿衣服動作慢了會著涼,擔心孩子會犯錯、會累著、會傷著,於是不讓孩子動手做任何事情,對孩子本來能夠做而且應該做的事情一手包辦。結果,孩子就養成了依賴性,不單是行為上的依賴性,更主要的是內心的依賴性。什麼都不會動手,也不敢動手,大事小事就喊“麻麻”,一旦有機會要讓他自己去做某件事情,他心裡對自我的評價就降低了,就會產生“我不行”的自我概念。

4、過度干涉:扼制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孩子自述:麻麻總喜歡干涉我的行動,讓我很不爽。小西瓜喜歡玩沙,麻麻會說“好髒,不要玩”;我想看電視,麻麻會說“對眼睛不好,別看”;我想學剪紙,麻麻會說“沒前途,還是學畫畫吧”;我想自己學著堆積木,麻麻會說“不是這樣的,麻麻來教你”……小西瓜所有的意願,麻麻都要干涉,所有的興趣愛好,麻麻都要指指點點,這不好那不好。小西瓜覺得生活沒有一點自由,我的人生都是沿著麻麻安排的軌跡前進的……

小的時候,孩子的每一個舉動,麻麻都去指點和教導,可能會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少受一些傷害。然而,習慣了麻麻的指點和教導,孩子的好奇心會一點一點地被消磨掉,探索欲望也不再有,“反正麻麻會告訴我,會教我怎麼做”。習慣了麻麻替自己選擇,孩子很快就會沒有了自己的主見,因為成長的空間已經被父母佔據了。但是,麻麻不可能幫孩子一輩子,以後的很多抉擇還是需要孩子去定,很多事情得讓孩子親自去做去琢磨,可孩子缺乏自我成長的經驗,從來沒有嘗試過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情,以後又怎麼能突然成長起來呢?

麻麻請放手,孩子的路讓孩子自己走!

對孩子過度保護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讓孩子變得依賴,導致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不足。所以,麻麻請放手,孩子的路,讓孩子自己走!

1、讓孩子摔一跤

在保證不會受到嚴重傷害的前提下,讓孩子自由玩耍,哪怕他會磕磕碰碰,會跌倒,麻麻要做的只是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繼續玩。再長大一點,麻麻甚至可以鼓勵孩子適當地冒險,例如讓他學著一個人過馬路,他就會迅速地觀察周圍的人什麼時候停下來,什麼時候可以走,能夠正確地識別危險,並且“臨危不亂”,迅速地做出決定,該前進、躲避還是逃跑……

經歷過害怕才不會怕,經歷過失敗才懂得思考如何規避風險,經歷過受傷才能學會保護自己。有育兒專家說過,我們對孩子安全的過度保護,致使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被抑制,得不到發展;危險性的玩樂經驗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必需的,至少大大有助於他們學習如何掌控他們的環境。畢竟粑粑麻麻不可能當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讓孩子建立危機意識,學會自我保護,是孩子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2、適當的獎勵與批評

對孩子的需求,麻麻不要無條件的滿足,也不能一味地拒絕。若他的需求是合理的,而且是孩子力所能及的,麻麻應該及時而明確地鼓勵孩子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孩子想出去玩了,麻麻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穿鞋子;孩子餓了,麻麻應該鼓勵他自己去盛飯。如果孩子圓滿完成了任務,應該得到麻麻的熱情肯定和鼓勵;反之,麻麻可以適當地給予指點。而如果孩子向你提出了無理的請求,這時麻麻則應該嚴肅地拒絕,並且耐心的向他解釋原因。若孩子還是無理取鬧,則應該受到相應的批評。

孩子內心的獨立才是真正的獨立。有的孩子會比較主動,敢於嘗試,而有的孩子會相對比較內向,需要家長的鼓勵和支援,才會去嘗試。所以,在孩子的探索中,家長的鼓勵與獎勵永遠是孩子有力的支持。不要讓孩子的需求總是輕易被滿足,讓他養成了依賴性;也不要過於扼制孩子的欲望,讓他不敢再有願望,也不敢再“輕舉妄動”。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自己的需求,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起來。

3、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一歲自己扔紙尿褲,一歲半自己吃飯,兩歲自己上廁所,三歲自己穿脫衣服……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孩子一樣都不應該錯過。教孩子學吃飯,一開始肯定會吃得天一半地一半,把周圍弄得髒兮兮。這時如果麻麻嫌收拾太麻煩太累,因此就不讓孩子學,孩子遲遲不會自己吃飯,麻麻要餵飯喂到五六歲,那不是更麻煩更累嗎?放手讓孩子做己所能及的事,不僅是對孩子探索欲望的保護,也不僅有助於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時也是對家長的一種解放。

孩子終究要長大,終究要學會獨立、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小時候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依賴性強,並且容易喪失自信。當有一天他要離開父母,他會被很多小事嚇到,好一點的情況是,他可能會艱難地去學習;往惡劣的情況去想,那就是:“做飯?I can’t!”“洗衣服?I can’t!”“啊!我還是不要一個人生活了,我要麻麻”。從小懶惰慣了的孩子往往沒有什麼責任心,他們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長大一旦遇到什麼困難,往往就想到推卸責任。如此看來,讓孩子從小做家務,確實是非常必要的。

4、給孩子自由探索的天空

怎樣鼓勵孩子探索?怎樣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什麼都不做。在保證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任由孩子在地上摸爬滾打,任由孩子碰他想碰的東西,孩子想做什麼,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儘量讓他去做,而不要計較這對他以後工作賺錢起不起作用。孩子看什麼玩什麼,麻麻坐的一旁看就好了,沒有孩子的邀請,儘量不要去打擾他。

美國育兒專家說,童年應當充滿對好奇的探索和對驚奇的發現。好奇心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但如果它因“保護”之名而頻繁地被干擾、被扼制,它是會逐漸消失的。然而,孩子要成長,一定是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沒有好奇心,學什麼都將舉步維艱。孩子探索世界,其實一般不會遇到什麼真正的危險,所以,麻麻請不要盲目地將危險放大化,勇敢地給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吧,你勇敢了,孩子才會更勇敢。

小西瓜總結為人父母,本來是孩子成長的培育者,結果卻是經常在不經意間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愛孩子、保護孩子,無可厚非,可別過了度,過分的愛和保護,相當於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若孩子長大後,你才發現他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完全是拜你所賜,那會是多麼痛的領悟。

關注微信可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or即可。

擔心孩子自己穿衣服動作慢了會著涼,擔心孩子會犯錯、會累著、會傷著,於是不讓孩子動手做任何事情,對孩子本來能夠做而且應該做的事情一手包辦。結果,孩子就養成了依賴性,不單是行為上的依賴性,更主要的是內心的依賴性。什麼都不會動手,也不敢動手,大事小事就喊“麻麻”,一旦有機會要讓他自己去做某件事情,他心裡對自我的評價就降低了,就會產生“我不行”的自我概念。

4、過度干涉:扼制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孩子自述:麻麻總喜歡干涉我的行動,讓我很不爽。小西瓜喜歡玩沙,麻麻會說“好髒,不要玩”;我想看電視,麻麻會說“對眼睛不好,別看”;我想學剪紙,麻麻會說“沒前途,還是學畫畫吧”;我想自己學著堆積木,麻麻會說“不是這樣的,麻麻來教你”……小西瓜所有的意願,麻麻都要干涉,所有的興趣愛好,麻麻都要指指點點,這不好那不好。小西瓜覺得生活沒有一點自由,我的人生都是沿著麻麻安排的軌跡前進的……

小的時候,孩子的每一個舉動,麻麻都去指點和教導,可能會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少受一些傷害。然而,習慣了麻麻的指點和教導,孩子的好奇心會一點一點地被消磨掉,探索欲望也不再有,“反正麻麻會告訴我,會教我怎麼做”。習慣了麻麻替自己選擇,孩子很快就會沒有了自己的主見,因為成長的空間已經被父母佔據了。但是,麻麻不可能幫孩子一輩子,以後的很多抉擇還是需要孩子去定,很多事情得讓孩子親自去做去琢磨,可孩子缺乏自我成長的經驗,從來沒有嘗試過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情,以後又怎麼能突然成長起來呢?

麻麻請放手,孩子的路讓孩子自己走!

對孩子過度保護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讓孩子變得依賴,導致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不足。所以,麻麻請放手,孩子的路,讓孩子自己走!

1、讓孩子摔一跤

在保證不會受到嚴重傷害的前提下,讓孩子自由玩耍,哪怕他會磕磕碰碰,會跌倒,麻麻要做的只是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繼續玩。再長大一點,麻麻甚至可以鼓勵孩子適當地冒險,例如讓他學著一個人過馬路,他就會迅速地觀察周圍的人什麼時候停下來,什麼時候可以走,能夠正確地識別危險,並且“臨危不亂”,迅速地做出決定,該前進、躲避還是逃跑……

經歷過害怕才不會怕,經歷過失敗才懂得思考如何規避風險,經歷過受傷才能學會保護自己。有育兒專家說過,我們對孩子安全的過度保護,致使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被抑制,得不到發展;危險性的玩樂經驗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必需的,至少大大有助於他們學習如何掌控他們的環境。畢竟粑粑麻麻不可能當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讓孩子建立危機意識,學會自我保護,是孩子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2、適當的獎勵與批評

對孩子的需求,麻麻不要無條件的滿足,也不能一味地拒絕。若他的需求是合理的,而且是孩子力所能及的,麻麻應該及時而明確地鼓勵孩子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孩子想出去玩了,麻麻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穿鞋子;孩子餓了,麻麻應該鼓勵他自己去盛飯。如果孩子圓滿完成了任務,應該得到麻麻的熱情肯定和鼓勵;反之,麻麻可以適當地給予指點。而如果孩子向你提出了無理的請求,這時麻麻則應該嚴肅地拒絕,並且耐心的向他解釋原因。若孩子還是無理取鬧,則應該受到相應的批評。

孩子內心的獨立才是真正的獨立。有的孩子會比較主動,敢於嘗試,而有的孩子會相對比較內向,需要家長的鼓勵和支援,才會去嘗試。所以,在孩子的探索中,家長的鼓勵與獎勵永遠是孩子有力的支持。不要讓孩子的需求總是輕易被滿足,讓他養成了依賴性;也不要過於扼制孩子的欲望,讓他不敢再有願望,也不敢再“輕舉妄動”。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自己的需求,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起來。

3、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一歲自己扔紙尿褲,一歲半自己吃飯,兩歲自己上廁所,三歲自己穿脫衣服……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孩子一樣都不應該錯過。教孩子學吃飯,一開始肯定會吃得天一半地一半,把周圍弄得髒兮兮。這時如果麻麻嫌收拾太麻煩太累,因此就不讓孩子學,孩子遲遲不會自己吃飯,麻麻要餵飯喂到五六歲,那不是更麻煩更累嗎?放手讓孩子做己所能及的事,不僅是對孩子探索欲望的保護,也不僅有助於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時也是對家長的一種解放。

孩子終究要長大,終究要學會獨立、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小時候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依賴性強,並且容易喪失自信。當有一天他要離開父母,他會被很多小事嚇到,好一點的情況是,他可能會艱難地去學習;往惡劣的情況去想,那就是:“做飯?I can’t!”“洗衣服?I can’t!”“啊!我還是不要一個人生活了,我要麻麻”。從小懶惰慣了的孩子往往沒有什麼責任心,他們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長大一旦遇到什麼困難,往往就想到推卸責任。如此看來,讓孩子從小做家務,確實是非常必要的。

4、給孩子自由探索的天空

怎樣鼓勵孩子探索?怎樣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什麼都不做。在保證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任由孩子在地上摸爬滾打,任由孩子碰他想碰的東西,孩子想做什麼,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儘量讓他去做,而不要計較這對他以後工作賺錢起不起作用。孩子看什麼玩什麼,麻麻坐的一旁看就好了,沒有孩子的邀請,儘量不要去打擾他。

美國育兒專家說,童年應當充滿對好奇的探索和對驚奇的發現。好奇心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但如果它因“保護”之名而頻繁地被干擾、被扼制,它是會逐漸消失的。然而,孩子要成長,一定是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沒有好奇心,學什麼都將舉步維艱。孩子探索世界,其實一般不會遇到什麼真正的危險,所以,麻麻請不要盲目地將危險放大化,勇敢地給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吧,你勇敢了,孩子才會更勇敢。

小西瓜總結為人父母,本來是孩子成長的培育者,結果卻是經常在不經意間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愛孩子、保護孩子,無可厚非,可別過了度,過分的愛和保護,相當於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若孩子長大後,你才發現他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完全是拜你所賜,那會是多麼痛的領悟。

關注微信可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or即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