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常常抱怨爸爸對自家寶貝不上心, 但是常常嘴上說著“孩子你也有份, 給我帶去”, 身體卻很誠實的寶寶緊摟在懷裡。 知道天下慈母心, 但是以下這些事, 媽媽可別跟爸爸搶“功勞”。
一、一起運動
多數媽媽都不是那麼熱衷運動, 而爸爸的運動神經通常比較發達, 也更樂意流汗, 就讓爸爸帶著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騎腳踏車、一起看球賽, 享受運動的快樂。 不過每個孩子肌肉發展與領會運動竅門的速度不一, 爸爸儘量帶孩子“玩”運動就好, 別過於求好心切。
二、放鬆、放空
媽媽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
Advertisiment
三、冒險
媽媽偏“守”, 小孩不在視線範圍就會不由自主的焦慮。 但專家認為, 小孩三歲以後, 特別需要爸爸, 帶他們往外探索、出去探險。 因為爸爸可以接受孩子不舒服的時間也比媽媽長, 孩子受點皮肉傷, 爸爸通常不會大驚小怪, 孩子若遇到危險, 爸爸也能及時反應, 能提供安全性高的冒險環境。
Advertisiment
四、動手做, 想辦法
路不只一種, 不試不會知道, 是很多爸爸覺得天經地義的事。 目標清楚加上喜歡動手做的特質, 會讓爸爸傾向一件事不會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不必太鑽牛角尖, 也不一定要等到萬全準備後才出手, 要靈活、隨機應變, 才能適應這個快速改變的世界。
五、把自己的“絕活”教給小孩
目標導向、講究效率和方法的爸爸, 可以適時把自己覺得實用的專業或工作方法一點一滴傳授給孩子,
Advertisiment
六、愛媽媽
爸爸要支持媽媽“愛給小孩看”, 家裡的小孩隨時在觀察與吸收“爸爸對待媽媽的方式”, 這會影響他們日後和異性的相處。
若是媽媽不快樂, 倒楣的是小孩。 因為多數家庭還是媽媽陪伴小孩的時間長, 如果媽媽是主要管教者, 爸爸要支持媽媽, 不要爭奪管教權, 而是去理解媽媽為何那樣做, 或適度帶媽媽抽離執著的狀態。 比方換手照顧小孩、安排夫妻相處時間, 即便是兩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藝課, 利用等小孩的空檔喝咖啡、聊聊天, 都能幫媽媽充電。
七、做家事
爸爸若能自幼兒時期就讓孩子自然和異性孩子玩耍、相處,
Advertisiment
八、誠實有禮貌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禮貌與規矩。 比起“男窮養、女富養”, 還不如男女都該“有教養”, 爸爸要教會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學會妥協。 另外, 誠實不欺, 對父母、長輩有禮貌, 仍是多數爸爸認為不能妥協的底限, 也是他們認為待人處事的必備素養。
九、製造許多美好的初體驗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賽、看電影、去吃小吃……與爸爸共有的種種第一次, 是很多人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事。 爸爸帶著孩子多接觸、體驗美好的事物, 就可以遠離醜陋、令父母擔憂的黑暗面。 爸爸帶給孩子的安全感與美好回憶,
Advertisiment
十、建立與小孩專屬不變的連結
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個“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儀式或默契, 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帶孩子去幼稚園、切水果給孩子吃等等, 不管陰晴圓缺, 不管跟孩子有過多麼激烈的爭執, 或孩子做了什麼錯事, 爸爸仍會持續這項儀式。 即使誤會或衝突一時半晌解不開, 孩子心底仍會確認與感受到爸爸不變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