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事, 犯了錯之後家長通常採取批評、懲罰的方式以使孩子記住教訓, 不要再犯同類的錯誤。 這種出發點當然是好的, 但是很多父母卻錯誤地認為批評得越多、懲罰得越重, 女孩會記得越牢, 進而不會再犯同類錯誤。 殊不知, 批評過頻會變成嘮叨, 容易傷害女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懲罰過重會給女孩的心靈留下傷痛和陰影, 甚至影響到她性格的塑造。 所以, 無論女孩犯多大錯誤, 對她的批評和懲罰都要適可而止。
正讀初二的小樺今天被英語老師冤枉了, 考試時明明是後桌的男生要把她的試卷搶過去抄襲,
Advertisiment
放學後, 小樺鬱悶地回到家, 跟爸爸媽媽講述了事情的原委。 爸爸媽媽認為, 即便女兒是被冤枉的, 也不應該和老師嘴, 而應當禮貌地向老師說明真實情況。 為了説明女兒改正錯誤, 又不至於傷害女兒的自尊心, 他們首先用溫和的語氣對女兒進行了安慰, 然後又理智地幫女兒分析:“考試中互相搶卷子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小樺意識到自己錯了, 想想平時英語老師對待學生的認真負責, 她深感愧疚, 第二天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她真誠地向英語老師道了歉, 而英語老師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後,
Advertisiment
小樺父母點到為止的處理方式, 不僅保護了小樺的自尊心, 而且也達到了讓她真誠悔改的目的。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有效的規範和約束, 而且家長批評和懲罰孩子的措施也要注意講究方式。 父母批評孩子不能過於頻繁, 方式也不能過激, 點到為止即可, 要給孩子留下反思的餘地, 這樣她才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從而牢記教訓, 不再違犯。
反之, 如果父母的責罰過了火, 則不僅不能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從而發自內心地改正錯誤, 還有可能激起她的叛逆情緒, 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