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鼓勵孩子動動小手 做手工

這一代的孩子們, 除了受到成人或社會太周全的照顧與保護之外, 拜科技發展及現代都會居住時空限制的影響, 孩子們的生活更趨便利, 演變成越來越不需要自己動手的趨勢;不但外食的習慣盛行, 連休閒也多數是在看電視、打電動, 或在電腦上網等視聽聲光刺激的項目。 想改變這些情況的家長, 只要用對方式並加以引導, 定可幫助孩子養成自主的個性。

西方文化中, 多數父母在教養孩子的觀念, 旨在培養成為獨立的個體, 目標訂在18歲高中畢業時, 要具備成年人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成長過程採取的教養策略,

Advertisiment
注重的是教孩子釣魚的方法, 而不贊成直接給孩子魚、不寵溺放任孩子依賴家庭經濟的供給, 所以, 我們會看到西方社會訓練孩子從小就要學習剪草、洗車、當小褓姆來賺取零用錢, 以便為18歲以後的獨立生活能力預做準備。

反觀我們的家長, 常常因為疼惜孩子, 捨不得孩子吃苦, 常有過度保護的情形, 凡事為孩子設想周到, 生活上的瑣事多由照顧者代勞, 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 從表面的現象看起來, 我們的孩子是比西方的孩子好命啦!但是, 不免擔心孩子未來邁向獨立生活之路, 是否會產生適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雖然家長們也知道, 太多聲光刺激對孩子的發展是有負面影響的, 對眼睛視力也多有危害、太沉迷虛擬世界會影響社會人際的互動、久坐不動等,

Advertisiment
但是家長往往因處於忙碌及生活壓力中, 聲光媒體正好發揮簡單方便的休閒功能, 而未予察覺更正, 一旦孩子接觸太多電視、電腦, 發展受到不良的影響時, 親子關係才緊繃起來, 抑或親子互動因為媒體的吸引力而呈現疏離的現象, 這些情況都是現代人育兒過程無奈的困擾。

自己動手做全腦智力UP!

建議家長要克服慣性, 以具體行動帶著孩子遠離電視、電腦, 利用每日寶貴的親子相處時間與空間一起來動動手, 一、二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安排塗鴉、玩沙、玩水、玩黏土的活動;三歲可以開始提供安全小剪刀讓孩子練習剪紙做勞作, 慢慢的還可以加入其他的工具進行更多的創作:另外,

Advertisiment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配合不同的年齡階段, 讓孩子自己完成生活上自理上的工作。 家長們別小看這個自己動手做的起步, 只要持之以恆每日執行, 就能逐步培養孩子日後勤動手、勤動腦的習慣唷!

以人類學習能力的發展程式來看, 孩子們如能越早、越多動手從做中學習, 就越能幫助其認知、智力、動作、品德、人際、健康等均衡發展。 多安排一些不同性質的四肢、身體、大小肌肉的活動, 不但可以促進孩子手眼協調、身手敏捷, 且能刺激大腦對應部份的連結反應, 進而提升全腦智力的啟發。

研究發現, 當孩子越小熟練拿筷子吃飯或使用剪刀、工具的技能, 未來越有機會挑戰完成更多精密手眼協調工作的操作,

Advertisiment
這些精密的工作包括有:書畫、工藝、樂器、科學實驗甚至醫生的手術等。

媽咪help, 我不會!

家長們, 您已經瞭解孩子自己動手完成事情, 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女子處多多了, 是否更有動力來推動居家生活自己動手的習慣?很多家長反映, 要求孩子自己動手做的經驗並不順利, 當孩子說:“我不會!”或不願意主動時, 家長除了苦惱孩子太依賴了, 生氣或乾脆幫他做了算了, 遇到這種情形還能怎麼辦呢.
其實家長們只要認真的想一想, 就不難理解, 孩子要完成一件工作或作品並不簡單, 在動手做的時候, 不但要有很靈活的手眼協調能力, 還要一邊做一邊動腦, 才能使工作順暢進行。 所以一個我們看似簡單的工作,

Advertisiment
可能會讓孩子略帶挫折感的說:“我不會做!”。 父母的心情就會變得非常矛盾, 既憂心又無奈的幫孩子代勞, 卻不知道要如伺改善這樣的狀況。

1、把握tips?6~教出主動的孩子

從孩子最有興趣、最容易完成的事務開始。

有些孩子會對父母做家事很有興趣, 但是父母嫌麻煩不願意讓孩子參與, 其實, 父母親應該把握孩子的動機給予機會參與, 無論摺衣、收拾、掃地、清洗、撿菜、購物……等工作, 都可以適度的讓孩子參與喔!

2、享受過程樂趣, 不直接要求成果,

父母既然願意讓孩子參與, 就要更進一步耐心的與孩子一邊做、一邊分享過程的樂趣, 例如:摺衣時的分類或配對也可以變成智力遊戲、收拾也可以像競賽、拖地掃地加上音樂可能變成肢體律動、清洗加上玩泡泡會更有趣、撿菜順便玩扮家家酒、購物時加上數的遊戲……等, 都可以讓孩子的參與過程,變成有趣的親子互動喔!

3、協助孩子分解工作步驟,或先選擇可以完成的步驟進行。

在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做的過程,難免會遇到學習瓶頸或挫折,把工作分解成五至十個步驟,慢慢一次完成一個步驟,給予信心。別忘了,當孩子們發出:“我不會!”的訊號時,正是運用分解技巧,來協助孩子克服困難的最佳契機。

4、允許孩子有停滯或依賴的空間。

孩子的工作能力自然是無法達到成人的高標準,父母在孩子做得不好或不想做的時候,要有包容心,不要苛求,態度要轉緩。例如:情緒不佳時,可以請他先暫停工作;做不好或做不完的時候,可以貼心地跟孩子一起收尾,但是,代勞後一定要記得討論不想做的原因,並調整下次再嘗試的心情!

5、認同孩子創新的方法。

有些工作的步驟或方式並無一定的規則,父母有自己的習慣,但是孩子不見得要跟父母的方式一樣,例如:水餃、餛飩的包法:餐具擺法;衣服的搭配……等,認同孩子的點子,會增添生活更多的樂趣喔!

6、親子經常討論、執行、獎勵自己動手做,

民主要落實在生活中,經常討論家中有那些活動需要分工,引導孩子主動認養工作,例如:要出遊前,可以先討論要帶什麼東西,然後讓孩子負責一部份的工作;上菜市場採購前,先討論採購的清單及路線……等。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依賴性,父母親就要更有智慧和耐心,從上述的策略中找到跟孩子互動的啟動之鑰。培養一個喜歡自己動手做的孩子,是追求幸福快樂人生的起步喔!
小故事大啟示

我們來看一個讓父母、師長在照顧孩子過程中,有所警惕省思的小故事:

有一個人無意中撿到一個蝴蝶蛹。幾天後,他觀察蛹出現了一個小孔,過了幾個小時,蛹裡面的蝴蝶持續奮力用它的身體,想從小孔掙扎出來。

他持續觀察了很久,因不忍看著小蝴蝶似乎盡了最大的努力,卻沒有明顯進度的情境,決定要幫這只小蝴蝶一把,用剪刀將蛹的出口再多剪開些,心想這樣小蝴蝶就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應該很快就可以出來了吧!

於是,蝴蝶輕鬆的從蛹出來,身體明顯腫大,翅膀卻又細又弱。這個人認為蝴蝶體態上雖然有些奇怪,但翅膀應該會自己慢慢長大吧!

然而這只蝴蝶的餘生,翅膀並未如預期長大,蝴蝶只能拖著腫大的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對這只蝴蝶而言,飛行只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蝴蝶從蛹孔裡掙脫出來,是為了成就那雙能展翅飛翔的翅膀,唯有透過掙扎用力的過程,才能讓蝴蝶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成為有能力飛翔的羽翼。

孩子從出生開始也有他的成長功課要完成,未來才能成為快樂、自信、健康且獨立的個人。生命裡有許多鍛練是必須要經歷的,就像小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了預備它將來飛行的需要。這個多事的人為蝴蝶幫的倒忙,是否能讓我們體悟省思,不當的協助反而破壞了蝴蝶的成長程式。

家長做太多孩子學太少

為人父母者在育兒的過程中,如何避免不知不覺的成為無知多事的剪蛹人,想一想,您是否也會因為捨不得孩子受苦,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直接幫他排除困難,自以為是在幫助保護孩子,或是以為辛苦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過多享福、少受苦的生活,被父母要很偉大的情懷迷惑著,不自覺的幫孩子做太多,造成孩子日後變成一個雙手無力(力氣與能力)的人呢!

讓孩子從小就自己動手管理日常生活的工作,舉凡吃飯、穿衣、穿鞋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動作,皆為孩子學習獨立的開始,家長要站在陪伴學習的角色,不剝奪或主宰他的學習機會,只要多點耐心、給孩子機會,就能培養孩子應有的能力。

在生活和工作上,遇上困難時,蝴蝶接受幫助反而飛不起來的故事,可以鼓勵自己和孩子,蝴蝶經歷辛苦掙扎的學習過程才能夠飛行,孩子也要靠著自己的力量,才能通過層層疊疊的成長關卡,父母親千萬不要當那個剪蛹的人,讓被照顧、被保護的人反而不能成長喔!

都可以讓孩子的參與過程,變成有趣的親子互動喔!

3、協助孩子分解工作步驟,或先選擇可以完成的步驟進行。

在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做的過程,難免會遇到學習瓶頸或挫折,把工作分解成五至十個步驟,慢慢一次完成一個步驟,給予信心。別忘了,當孩子們發出:“我不會!”的訊號時,正是運用分解技巧,來協助孩子克服困難的最佳契機。

4、允許孩子有停滯或依賴的空間。

孩子的工作能力自然是無法達到成人的高標準,父母在孩子做得不好或不想做的時候,要有包容心,不要苛求,態度要轉緩。例如:情緒不佳時,可以請他先暫停工作;做不好或做不完的時候,可以貼心地跟孩子一起收尾,但是,代勞後一定要記得討論不想做的原因,並調整下次再嘗試的心情!

5、認同孩子創新的方法。

有些工作的步驟或方式並無一定的規則,父母有自己的習慣,但是孩子不見得要跟父母的方式一樣,例如:水餃、餛飩的包法:餐具擺法;衣服的搭配……等,認同孩子的點子,會增添生活更多的樂趣喔!

6、親子經常討論、執行、獎勵自己動手做,

民主要落實在生活中,經常討論家中有那些活動需要分工,引導孩子主動認養工作,例如:要出遊前,可以先討論要帶什麼東西,然後讓孩子負責一部份的工作;上菜市場採購前,先討論採購的清單及路線……等。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依賴性,父母親就要更有智慧和耐心,從上述的策略中找到跟孩子互動的啟動之鑰。培養一個喜歡自己動手做的孩子,是追求幸福快樂人生的起步喔!
小故事大啟示

我們來看一個讓父母、師長在照顧孩子過程中,有所警惕省思的小故事:

有一個人無意中撿到一個蝴蝶蛹。幾天後,他觀察蛹出現了一個小孔,過了幾個小時,蛹裡面的蝴蝶持續奮力用它的身體,想從小孔掙扎出來。

他持續觀察了很久,因不忍看著小蝴蝶似乎盡了最大的努力,卻沒有明顯進度的情境,決定要幫這只小蝴蝶一把,用剪刀將蛹的出口再多剪開些,心想這樣小蝴蝶就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應該很快就可以出來了吧!

於是,蝴蝶輕鬆的從蛹出來,身體明顯腫大,翅膀卻又細又弱。這個人認為蝴蝶體態上雖然有些奇怪,但翅膀應該會自己慢慢長大吧!

然而這只蝴蝶的餘生,翅膀並未如預期長大,蝴蝶只能拖著腫大的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對這只蝴蝶而言,飛行只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蝴蝶從蛹孔裡掙脫出來,是為了成就那雙能展翅飛翔的翅膀,唯有透過掙扎用力的過程,才能讓蝴蝶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成為有能力飛翔的羽翼。

孩子從出生開始也有他的成長功課要完成,未來才能成為快樂、自信、健康且獨立的個人。生命裡有許多鍛練是必須要經歷的,就像小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了預備它將來飛行的需要。這個多事的人為蝴蝶幫的倒忙,是否能讓我們體悟省思,不當的協助反而破壞了蝴蝶的成長程式。

家長做太多孩子學太少

為人父母者在育兒的過程中,如何避免不知不覺的成為無知多事的剪蛹人,想一想,您是否也會因為捨不得孩子受苦,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直接幫他排除困難,自以為是在幫助保護孩子,或是以為辛苦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過多享福、少受苦的生活,被父母要很偉大的情懷迷惑著,不自覺的幫孩子做太多,造成孩子日後變成一個雙手無力(力氣與能力)的人呢!

讓孩子從小就自己動手管理日常生活的工作,舉凡吃飯、穿衣、穿鞋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動作,皆為孩子學習獨立的開始,家長要站在陪伴學習的角色,不剝奪或主宰他的學習機會,只要多點耐心、給孩子機會,就能培養孩子應有的能力。

在生活和工作上,遇上困難時,蝴蝶接受幫助反而飛不起來的故事,可以鼓勵自己和孩子,蝴蝶經歷辛苦掙扎的學習過程才能夠飛行,孩子也要靠著自己的力量,才能通過層層疊疊的成長關卡,父母親千萬不要當那個剪蛹的人,讓被照顧、被保護的人反而不能成長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