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們來回答一些網友問題。
網友:現在孩子總學大人的口吻一生氣就說不要爸爸了或媽媽了。 有時還打人也很苦惱, 不知怎么辦?
齊常才:實際這個問題是孩子的一種模仿游戲, 模仿之后演示給大家的一種游戲。 學大人的口吻是因為我們大人提供了一種他可學的語言或者這種語氣, 所以他學到了, 學到了就要練習, 練習出來就變成這樣子。 有時候打人, 這種打人我覺得也是一種學習, 實際我們要知道有的孩子可能和小朋友在一塊兒玩過去碰人家一下, 咱們成人會說別打人家, 別碰人家,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主持人:如果打人呢?現在很多孩子都有打人的這種毛病。
齊常才:實際打人是一種挑撥, 我有能力了, 尤其是3—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容易易發生沖突或者自己不開心就趨向于外界, 比如自己的事自己沒做好把脾氣發泄給某人, 實際這是很不好的一種方法, 他的這種發泄壓力的方式非常不好, 因為會讓他形成我什么都往外潑不負責任的習慣, 都是因為別人我沒做好, 會形成這樣一個意識。 當他做不好的時候, 尤其是他會打誰的時候, 我們更要有效制止, 你這樣做不對, 你沒有權利打我, 沒有權利碰任何人。 你這樣做是非常不好的。 語言上強烈制止, 再加上讓他獨處。
主持人:如果小孩1—3歲估計會說話差不多。
Advertisiment
齊常才:1—3歲這個時候好解決, 因為他的自我獨立能力還不是很強, 他還很依賴父母, 這時候為了依賴父母他會聽父母的話, 你如果再出現這樣的行為我們就不愛你了或者我們就離開你, 當他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馬上離開他, 離開他的視線, 剝奪他的情感關注就可以了。
網友:孩子在老家父母那里寄養, 一年也看不到幾面孩子, 然后孩子學了一口外地口音, 不會說普通話, 沒辦法和媽媽建立語言上的交流, 怎么辦呢?好苦惱。 孩子平時喜歡一個人獨處, 也不喜歡和其它小朋友玩, 搶別人手里的東西, 不給就動手打人。 全家人都得讓著他, 是不是成長過程出現心理問題了?要怎么解決?
齊常才:對孩子而言, 這個孩子也沒說多大,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網友:四歲的兒子總是逆著我的要求做事兒, 比如讓他快點兒穿衣服上學, 他就是越加的磨蹭;要是不理他吧, 他就做事兒很迅速,真氣人。為什么和我對著干?請問如何做才好?
齊常才:如果是媽媽的話,媽媽和孩子之間實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親媽媽們,非常愿意為媽媽做一些什么事情,如果有沖突的話是因為媽媽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沒有有效建立起來。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愛你,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首先讓孩子認為媽媽是我的,媽媽愛我,先讓他這種意識建立起來。當這個意識建立起來的時候,孩子就非常喜歡聽媽媽的話了,為了得到更多的愛,他就會很自然做媽媽希望他做的事情。媽媽需要這樣去做。
如果是爸爸的話,因為兒子3歲以后的孩子和爸爸會形成一種沖突,這叫情感沖突,就像男性和男性的沖突一樣,說明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低,爸爸沒有自己的男性雄壯的形象,在家里沒有一定的地位,太讓著自己的孩子了,所以平時在家里多和孩子玩一些對抗游戲,比如拳擊,一定打贏他,不要讓著他,該怎么贏就怎么贏他就好了。把他當成一個男子漢一樣和他交流撞擊就好了,沒必要讓著他,過一段時間他這種粗暴的行為就會消失。
網友:兒子5歲,只要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馬上抱著我的大腿哼哼唧唧的讓我給他買,不然就大哭大鬧抱著大腿不走,怎么哄也不行,把我鬧得見到玩具店就繞著走。我怎么做能改變這個狀況?
齊常才:這個孩子有非常強的占有欲望,是占有欲望讓他變成這種行為不能自控,所以說這個孩子就像咱們之前所說的要給孩子情感的交流支持,而不是物質的給予。可能以前給孩子的物質太多,以物質代替情感,而這時候少給一些物質比如少給他買一些玩具少給他買一些衣服類或者吃的東西,要給他更多的擁抱和愛。比如可以多親吻他或者多擁抱他,多鼓勵和支持他,多一些情感上的給予,少物質上的給予,慢慢扭轉他的習慣,因為他的關注趨向于物質而不是情感的需求。如果孩子哭鬧,此時這種行為他內心更多需要愛,如果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離開他的視線,他已經五歲了,我們可以把他抱著撇開放在那兒,他可能會追著跑,我們跑得更快,我們馬上跑開離開他的視線。
主持人:做父母其實沒有必要繞著玩具店走?
齊常才:沒必要。
主持人:讓孩子直面。
齊常才:當我們平時要給他更多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然后減少物質上的給予,就像我們脫敏療法一樣,可以長他去玩具店,再出現這樣的行為我們還是剝奪他的情感,比如不理你了,強化他對物質非常強烈的欲望,隨著當他狀態非常好的時候給他更多的鼓勵和支持或者給他更多的愛,我們就可以讓他改變對物質強烈的需求欲望。
網友:我家寶貝3歲半了一問她喜歡誰她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姥姥什么的全搬出來說一遍,好像怕得罪誰一樣,這樣的情況正常嗎?
齊常才:這樣的情況實際說明這個小家伙很自然的他小的時候我們給他的愛少,或者給他的關注給他的情感比較少,或者給他的擁抱也少。他為了得到更多的外界關注,他會以一個以討好別人的方式來得到,就像上面一個問題一樣,強烈的需要玩具一樣,他是語言上的需求。比如說我如果做得好大家都關注我,實際我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被關注。我們平時不管誰多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給他更多的擁抱或者說當他睡覺之前多陪陪他,陪他的時候多撫摸撫摸身體,這樣才能及時得到外界的情感強有力的關注,這樣他的情感意識將會彌補上,他就會狀態越來越好。他這種討好外界的模式就慢慢消失掉了。
網友:我家寶貝特別喜歡人多,朋友來了要給人家表演節目、唱歌,但是好像有點耐不住寂寞,打人吃飯的時候說話她要叫不要說話了,大人不理她就開始拿桌子上的菜亂弄,這樣好嗎?
齊常才:這個問題跟上面問題有點相似,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注,如果他這樣做的話大家都會理他都會關注他都會看他或者都會制止他,實際給他一種關注。當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還是少去說他,或者哪怕不去用目光看他,實際他這種行為反而會少。可以在這時候忽略他不好的行為,就當沒看見,他實際這樣做的目的讓我們去關注他看他,如果不去關注不去看他,這種行為就會消失掉,因為沒有意義。
網友:我家寶寶四歲,一直都是姥姥姥爺帶,可是突然老人要回老家,孩子只能我來帶,可是寶寶不親我,更多的時候頂撞我,氣的我想揍他,可又怕更不親我,搞得我左右為難,請問專家我該怎么做更好。
齊常才:這個寶寶4歲不知道是男孩女孩,4歲的孩子確實應該給他有效的約束和限制,讓他建立非常正確的行為。這時候當他出現比如頂撞的時候要強有力的制止他這種不好的行為,這是其一。其二,告訴他如果再這樣做媽媽就離開你,你自己獨資呆一段時間,自己想一想,要強有力給他這樣嚴厲的語言批評和行為上不關注他的批評或者剝奪對他的愛。這是父母要做的。當他狀態好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一些故事,或者多擁抱他,之前和他的交流是有沖突的,他小的時候可能沒有時間理他,現在去理他就會出現教育上的斷層,之前沒有交流忽然和他交流就好像以前是陌生人忽然兩個陌生人交流,他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要給孩子一段時間和你建立起一種有效的溝通交流模式,所以要多給他交流支持情感上的交流和愛。
主持人:我們通常說的親子溝通很多人理解是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稱之為親子溝通,現在很多情況是孩子是由再長一輩的人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來帶,這個親子溝通是不是涉及到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跟孩子之間的溝通也稱之為親子溝通,隔輩的親子溝通會有什么樣的不一樣,他們怎么做更好?
齊常才:作為姥姥姥爺來說,實際他們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做父母的不要干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和孩子的溝通交流,不要走進他們的交流模式。當孩子獨處姥姥姥爺獨處的時候,做父母的如果再和自己的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你們建立起你們自己的一種溝通交流模式,就不會出現孩子和姥姥姥爺和父母發生沖突,這是三者之間的關系。
主持人:現在隔輩親,如果姥姥姥爺祖輩對孩子的溝通方式不正確,對孩子溺愛無條件的百依百順,父母做起來比較為難,他想去糾正孩子某種不良錯誤,因為祖輩在那兒,父母這時候的溝通方式應該怎么樣,怎么讓孩子更聽話扳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
齊常才:你所認為的當父母看到了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非常寵自己的孩子,正在寵的時候你不要過去干預,比如看到了沒必要理他們,讓他們相互之間交流去了,那是他們之間的事情。當就剩下父母和孩子的時候,比如老人不在,這時候要給孩子設定一個非常好的原則性的東西,比如說這個事情你不能做,比如說有時候對姥姥姥爺不尊重那是要強烈制止的。孩子能分清誰是他最主要的人,父母的地位任何人代替不了,不管對孩子多好,任何人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作為孩子而言,實際父母說什么讓他變成什么樣的人實際孩子就會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走,而不是按照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的意向去走,抓住這個宗旨就好,這是人的本性的東西。
主持人:父母只要給孩子打好原則性的基礎,至于剩下的姥姥姥爺其它的影響對孩子不是說特別大的。
齊常才:對。前段時間有一個家庭我去家庭作客,也是一個大家庭,家里有爺爺奶奶有爸爸媽媽,孩子去了給我拿了幾塊糖,說齊老師來吃糖,給我放到口袋里幾塊糖,是他最好的糖。這個孩子能夠對姥姥姥爺非常好,因為父母對老人非常好,他看到了,當父母不開心不高興或者看到老人做的事情不好的時候或者覺得太借鑒的時候就會說爸爸媽媽這些東西要它干什么,扔了吧,孩子會說,爸爸媽媽你們不能這樣對老人,這樣對老人是不對的。實際這就形成了他很小的時候就模仿到父母怎么去對他的父母,他模仿到了,實際模仿到了讓他改就很難了。作為父母的,真的要給孩子提供有效的提供讓他建立非常好習慣或者行為習慣或者語言習慣的環境,一旦當他建立起來了,讓他改就很難。
主持人:父母自身的言傳身教是最重要的。
網友:我家孩子3歲半,誰要是讓他不高興或者沒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歇斯底里的嚎叫或哭鬧,我此時就沖過去揍他,老人馬上就阻止我,沖我喊著說孩子還小,不能打孩子。現在孩子是一天不得意鬧上4/5次,弄得我下班晚回家,盡量不聽到孩子鬧,這樣我會好受些,但是我又怕孩子教育不好,以后更難辦。請專家給個好的建議。
齊常才:家庭形成非常混亂的教育模式,孩子有孩子的模式,比如孩子既想和姥姥姥爺和老人去交流,這時候父母又干預進來,做父母的又干預進來,會形成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就像上邊的問題所談的一樣,實際做父母的應該更多給孩子一個行為原則是什么樣的,你必須要遵守這個行為原則,如果不遵守這個行為原則我們就會忽略你,剝奪你的情感,那就好了。當這種情況實際做父母的沒必要上去阻止什么,讓他哭讓他鬧,如果說是之前我們看到什么原因在鬧我們不去管,我們可以躲著直當沒看見,當孩子平靜下來我們再去問怎么回事,是誰的問題誰的原因我們再幫他們解決,平靜地幫他們理清解決掉。如果是孩子的問題的話,把孩子叫到一邊批評。
主持人:在教育過程當中親子教育過程當中打孩子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是嗎?
齊常才:打孩子是這樣的,不管孩子多大,你打他給他的是一種關注,因為你不知道打他有多重他能夠承擔多重,打孩子有時候會出現沒效果,你打了他越打越逆反,跟滾刀肉似的,你打我吧,你批評我吧,我沒事,照樣該怎么著還怎么著。孩子最怕的就是他的情感被剝奪。就像我們聽說的孩子的冷暴力一樣,我不理你,這是最有效的。
網友:我兒子19個月,平時只要天氣允許我每天都帶他在小區健身場玩。每天都接觸很多大人或者孩子,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兒子每次見到小朋友都要躲著,好像非常害怕。前一段時間,有個大點的小女孩,非常友好的和他擁抱,可能我兒子沒做好準備,一下被擁倒了,當時摔的大哭。難道被嚇到了?并且平時一起玩的一個孩子總是搶他的東西,難道就是這些原因?(這只是我自己推測,其實在這之前寶寶也不是非常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請專家幫我分析一下我的寶寶屬于什么情況,我應該怎樣改善這種情況。謝謝!
齊常才:這個寶寶一歲半左右,一歲半左右的孩子有一個這個時期和母親之間有一個相依存期,這個時期如果做母親的沒和孩子有效的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如果這時候分離太快了,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對外界恐懼不安,因為覺得父母不要他了。當母親離開他的時候,他就非常不安,非常不自在。作為母親要給孩子更多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還有情感上的擁抱或者身體上的撫觸,更多的讓孩子體會到媽媽對他的愛,讓他的安全感更加的強大起來。當安全感強大之后他再走向外界的時候可能這種情況就會消失掉,他就不怕外界了。這是其一。
其二,父母對他的保護過重,他沒有之前比如一歲半之前沒有有效的鍛煉自己的身體,比如自己身體的支配性或者對外界如何躲避危險,對外界的危險躲避的這種模式沒有建立起來,他不知道該如何控制自己身體或者如何躲避外界危險。就像我們所說的,在給他更多愛的同時要放開,不要對他保護過多或者干預過多,讓他有意識上的獨立。
網友:我兒子上小學五年級了,每天為了督促他寫作業很是費心,拖拖拉拉,總是等到我大發脾氣后,他才認真寫作業。請問我如何改善這種情況,這樣下去我可受不了。
齊常才:這是現在很多家庭存在的問題,父母一下班回家盯孩子做作業,一盯兩三個小時,孩子磨磨蹭蹭就是不做,做完都十一二點,父母覺得煩死了,這種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就是因為沒有給孩子限定比如給他一定的就是咱們所說的三到六歲的時候沒有給他有效的比如說約束和限制,這是其一。其二,作業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沒有建立起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之前。可能他小的時候父母一直督促他做,你做做這個他才去做,如果不做的話可能罷了。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一定之前要給孩子建立一個你這件事情必須做,這是你應該承擔的事情,要給他一個信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就是自己的事情。之前沒有建立起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父母不陪著我就不做,形成了這種思維意識。現在這個孩子已經十幾歲了,這時候這個孩子更不應該去關注他,比如平時做小事的時候在家里給他分擔一些任務,比如做簡單的事情做完給他鼓勵和支持,不做給他批評。比如讓他幫媽媽把地掃了,把地掃完之后可以給你一個獎勵,可以給物質獎勵或者精神上的獎勵。這是其一。其二,孩子這個時候比如說給他一個任務,不管哪種交流模式,一旦答應這個任務必須完成,不完成就要批評,讓他有一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件事情必須在有效的時間內做完。這個孩子已經形成一種模式你不看著我,我不干事,這時候應該強化他,在有效的時間內做一些事情,如果做好給予獎賞,如果做不好給予批評或者不關注。
網友:我兒子目前1歲~有的時候跟他說什么他不懂好像沒聽到一樣還只顧著玩自己的,這么大的孩子要怎么溝通呢?
齊常才:1歲的孩子教育起來和他溝通起來是非常自然的,當你看到什么的時候,比如正在和他在一個環境當中,當你看見什么的時候要夸大自己的行為舉止,比如說看到一個小蟲子在爬,就可以以非常好奇的去關注一樣什么東西,小家伙就能非常好奇也跟著你去關注一樣東西。這個時候更多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創造驚喜的環境或者驚喜的動作或者驚喜的游戲,這時候的孩子他是非常喜歡模仿的,模仿是非常快的,模仿的準確性是非常高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喜歡強大的人,比如媽媽是非常強壯的強大的,什么事都能做。比如樹葉那么高她就能夠一個下來,他看到這個的時候會非常喜歡跟隨這個人,喜歡跟隨強者。這個年齡段的媽媽做一個強大的人,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思維創造更驚喜的環境就好了。
網友:我兒子現在兩歲半了,可是只要爸爸走進兒子,兒子就會大哭或者躲到我的背后,從不讓爸爸碰他身體。爸爸生氣責備說,這是我兒子嗎,不像我,這樣搞得老公很是撓頭,請問專家有好的建議嗎?
齊常才:實際這個孩子安全感不夠強,對外界不知道如何把控,比如對外界的人包括自己的父親不知道該如何去交流如何溝通,實際剖腹產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對于比如面部輪廓非常清晰的人他會拒絕會躲閃,因為他在視覺上對這種人是理解不了的,看不清他的五官,有一種恐懼的朦朧感。第一看看這個孩子如果是剖腹產的,要做一些比如剖腹產后的訓練,可以做一些訓練,讓他對外界或者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增強起來,安全感也增強,增強之后這種情況就會消失了。做母親多讓孩子多去外界交流,比如母親多帶孩子去鍛煉比如在外界自然界也好外界也好多和別人交流,多讓孩子做一些游戲,外面大的攀爬游戲多做一些,讓他膽量大起來,這時候也就不怕了。有時候作為孩子來說,因為是兒子可能父親比較強勢屬于非常強大非常強勢的男性,這樣的話孩子是懼怕的。我們都知道孩子小時候是懼怕強者,所以作為父親來說可以放低自己的強勢,也要溫柔一些,別孩子一回到家就跟大老虎似的,那樣也不好。
網友:專家你好,我兒子三歲半了,現在只會喊媽媽,為了教他學說話用了很多方法,可是就是不說,有時自己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想說說不出就會尖叫,有時也會拍打自己的嘴巴。我的兒子是不是有問題,我該怎么辦。
齊常才:這個孩子可能確實有問題,三歲半的孩子語言發育首先是比較慢的,他有意識說話但是表達不出來。這樣我們第一到醫院給他做一個生理檢查,看看是不是比如有的會出現舌氣帶短發不出音來,第二出現喉嚨發音這個系統生理是不是有問題。第二,如果沒問題的話,是不是成長過程中受過什么驚嚇或者受過什么刺激,不管是哪方面的刺激,我們再找相應的專家給他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有效幫助他。
網友:我兒子現在兩歲四個月了,平時由于我和他媽媽都很忙因此把他交給了我的一個親戚在家照顧,親戚很愛他,基本上對他都是有求必應,因此導致他現在只要要求不能滿足就使勁的哭鬧,形成了惡性循環,怎末辦呢?另外,他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逆反苗頭,比如說見到了我們的朋友或者長輩,我們叫他叫人,他不但不叫還當著人家的面說"不叫!"讓我們著實的很尷尬。有的時候真的忍不住了把他教訓一頓,過后我又很后悔,覺得畢竟他只是個孩子,但同時我有很迷茫,該怎莫做呢?請專家指點!
齊常才:做父母的之前沒有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情感交流,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父母是要學習的,父母怎么去有效和孩子交流,得認識自己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是什么,他的心理特點是什么。孩子現在兩歲四個月,也是屬于三歲之下的孩子,實際三歲之下的孩子更多是需要模仿,是一個模仿期。模仿期的時候父母可以有效做出一些或者給他提供一些模仿的環境,包括給他講一些交流起來自然的童話故事或者看一些非常好的交流模式是什么樣的,讓孩子模仿到非常好的交流模式。第二,要有效給予孩子愛或者關注,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忽視他,比如說我們讓孩子叫人他可能不叫,我們先不理他,同時這段時間大家都不理他,當他出現叫的時候或者好的行為的時候,我們過去擁抱他鼓勵他支持他,然后給他更多的愛,建立起一種正性的交流。
網友:我兒子兩歲,醫院診斷為天生失聰,醫生建議等孩子大些后置換人工耳蝸。可是現在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和兒子交流?我該如何對待我兒子,我現在對兒子不知所措,希望能有好的方法。
齊常才:天生失聰確實有,以前遇到過這樣的兒童,這樣的兒童長大了六歲之后可以給他置換人工耳蝸,但是之前不能讓孩子和他們脫離情感紐帶,不能和他沒關系。這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一種強化模式,比如說和他建立幾種有效的溝通模式,是肢體語言,比如該吃飯了,咱們可以創造一些和孩子共有的行為上的語言模式。比如說吃飯是哪種動作,睡覺是哪種動作,和孩子達成一致,我們創建之后讓孩子模仿,模仿之后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的機制,這樣和孩子能夠有效地溝通交流。還要同時不要忘記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持,這個鼓勵和支持是一種肌膚的擁抱,多給孩子一些撫觸,多給一些肌膚擁抱親吻,這樣情感不能脫離開。這是其一。其二,強化他的一些行為,比如平時生活中哪些該怎么去做注意自己的安全,這些要強化,讓孩子形成一種強化意識,建立人工耳蝸之后才能更好銜接語言上教他怎么說話就能銜接起來。
網友:我女兒豆豆四歲,有一次跟小朋友玩,我跟家長聊天也沒注意她,那個小朋友突然大喊,我再也不和豆豆玩,豆豆回家去!我就聽豆豆說,你聽我說。之后我也沒聽見她說什么,后來就平靜了,后來又聽見豆豆說,朱朱對不起。睡覺前,我問她,哎,今天我聽見朱朱對你喊,什么事啊?豆豆說,為了橡皮泥,我需要用,她非要。我問,后來怎么好的?豆豆說,我給了她半塊唄,就一塊橡皮泥嘛,小氣鬼。請問豆豆心理會委屈嗎?她會受傷害嗎?我該不該安慰我的豆豆呢?
齊常才:這個媽媽有點太關心自己的孩子了,當孩子在外界能夠自由地溝通交流之后,說明這個孩子能夠獨自去承擔外界帶來的壓力。這個事情對孩子而言沒什么。沒關系,也不用去安慰他,也不用去理他,他能夠在外界交流過程中有效解決沖突或者處理沖突,說明豆豆這個孩子還是很棒的小個體。四歲的孩子表現成這樣,應該說是非常棒的,非常出色的。
網友:我女兒兩歲,現在感覺越來越難帶了,一次她自己在玩兒積木搭高,我看她玩兒的起勁兒,就過去想和她一起玩兒,順手在她搭的積木上加了一塊兒,女兒看了我一眼,哇哇大哭起來,看樣子很傷心,我趕緊安慰她,哄她,就是不行,鬧得我很是無奈。我現在都不知怎么和我的女兒一起做游戲了,不小心就把女兒惹哭了。怎么才能和女兒開心的做游戲呢?
齊常才:當孩子獨自玩游戲的時候是在鍛煉自己,我們真的想和孩子去玩的時候,之前要看到孩子做到什么程度,千萬不要急于為了和他玩而和他玩,要先觀察一段,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會過來找咱們,不需要幫助的時候會自己非常開心地玩。孩子都想把自己表現給大家看,這時候他可能有一個還沒完成,當他自己搭了第三塊第四塊的時候會開心地拽媽媽過來看他的小成就,媽媽有點急干預他的游戲,所以孩子會哭鬧。這是很正常的。之后和孩子玩游戲不要急匆匆過去干預他,首先看看他在干嗎,而是看他玩什么樣的游戲,我們可以過去跟他說一聲能一起玩嗎或者我能和你一起做這個游戲嗎?如果他同意的話,再和他一起玩。而且玩的時候配合孩子,他是游戲的主導者,你是游戲的輔助者,做一個這樣的角色扮演。
網友:專家,你好,現在都說小孩子要激勵教育,要保護孩子的積極性,但有些時候她非要堅持一些東西,但是又認為那樣做不合適,應該怎么對她說“不”呢?
齊常才:這個小孩子我們沒說年齡,如果說1歲之下的孩子語言量非常小,咱們就說3歲到6歲這一段。1歲到3歲這個年齡段如果孩子出現不好行為的時候,我們第一扳臉,我們這個環境當中有很多的電源插座,小孩子1歲以上的孩子都喜歡去摳那個小眼,但是從沒聽說過哪個小孩因為摳那個小眼電死的,沒有。當孩子趨向于電源的時候,做父母的表情是非常嚴厲的非常堅決的,你不能動,一次就把孩子控制住,孩子以后再也不去了。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這種不好行為的時候,我們扳臉,非常嚴的把臉一扳孩子嚇住了,再不去接觸這些危險的東西,這是1—3歲,主要是孩子不會出現生命危險,他做一些什么是可以讓他嘗試的。3歲之后孩子的獨立性和獨立意識是非常強的,自己更愿意創作一些東西了,這時候會做一些咱們認為出格的比如在家里玩火或者玩什么非常危險的,而這時候我們要教會他怎么保護自己和怎樣逃避危險,我們要教給他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如果出現了咱們所說的他非要做什么事情,比如那件事情真的非常危險,那要強有力的制止,直接告訴他這是不對的,要用語言告訴他這是危險的。
網友:我家四歲的兒子就喜歡呆在家里,膩在我身邊。一次全家人去登山,兒子自己不小心巖石碰了一下手,就捧著手讓我給他貼創口貼,我看后發現只是捧紅了,沒有擦破皮,沒關系的,可他卻非常緊張自己的手。類似的事情還很多,幼兒園老師也反映他總是特別謹慎小心,有難度或者危險的事情就躲避了。我非常希望他像個男子漢,我該如何幫助他?請給出好的建議。
齊常才:現在城市的孩子更多是圈養,沒給孩子提供一個有效的鍛煉機會,他鍛煉的非常少,咱們認為他已經非常獨立的時候,他還是一個非常小的小個體,他不能自己有效控制自己身體和有效躲避危險或者判斷外界的危險性或者危險程度。孩子的鍛煉機會少,我們要給他更多的鍛煉機會,比如哪怕再小的事情也要讓他自己去做,讓他更多做一些小事情鍛煉自己的身體控制能力然后再讓他去外界。在這時候比如平時會給他更多的鼓勵和支持、情感上的擁抱,因為他可能在這一點上自我安全意識還是很低的,讓他的自我安全意識強起來,讓他更加自信起來。
主持人:這時候爸爸應該比如男子漢這方面的話是不是爸爸的角色比媽媽角色更重要一些?
齊常才:這時候爸爸可以教他一些比如撞擊類的或者沖擊力比較強的比如拳擊游戲,或者摔打游戲,可以很自然和孩子玩一些這樣的游戲,讓他的身體控制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網友:請問專家寶寶幾歲后就可以承受挫折教育了,我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更堅強?
齊常才:實際挫折教育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在自己鍛煉了,比如孩子在6個月之后有一個社會性的萌芽,他很自然讓自己的身體挪動自己的身體去夠比如他想夠的一樣東西,他就非常賣命地去夠了。這時候比如說我們要想鍛煉他更積極的夠這樣東西,比如他快摸到的時候,我們再把這個東西拿遠一點,不再讓他去夠,實際這就是一種挫折教育。當孩子比如說太遠了,沒有力量去夠了,這樣鍛煉他,當他又夠到的時候我們要鼓掌或者說寶寶真棒或者擁抱,給他一定的鼓勵。這個小的稱之為挫折教育,不是非得挑戰一個在他能力之外的,有點太大了,這就不叫挫折教育,就打壓了。實際上我們要找一些孩子能做的事情,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事情嘗試。
主持人:挫折教育不是讓他挫折,適當給一些鼓勵,挫折教育和鼓勵是并存的。
齊常才:不能孩子做了一些小事就說孩子真棒,也沒有必要。
網友:女兒現在3歲了,爺爺奶奶跟我們一起住,我跟老公白天都上班,基本上都是爺爺奶奶帶,寶寶原來跟我挺親的,我每天回家都盡可能的跟寶寶互動。但最近,寶寶開始不喜歡我了,我讓抱抱也不讓,因為她最近上幼兒園了,所以我會經常問她幼兒園的事情,而且他做的事情不對,我都會耐心的跟她講,不知道是不是講太多了,寶寶排斥我。
齊常才:孩子3歲,實際孩子不管是幾歲我們做父母的少一些語言上的就像老師教孩子一樣,少一些語言上的教育,多一些行為上的給予,多讓他去模仿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然后多給他一些形象,比如故事里面,如果這個是女兒的話,比如說咱們都知道獅子王里面有女性角色,白雪公主里面也有女性角色,是女兒都喜歡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形象是什么?因為什么而喜歡白雪公主?要給她一些明確的形象的指引。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按照這種形象去努力,讓自己變成白雪公主那個形象而往這個方向走。實際我們說多了對孩子而言,第一他聽不懂,他不知道你說這個有什么意義。第二,他會覺得你在他而便嚷嚷他覺得煩燥不安。這個和跟爺爺奶奶帶沒有關系,家長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溝通交流,媽媽的溝通技巧問題。媽媽應該去學怎么樣和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互動起來,提供什么樣的東西他才喜歡他才開心。
網友:孩子兩歲了,她特別粘媽媽,只要我回來就只跟我玩(平時是保姆和老人一起照看)。特別喜歡親我的臉。別人都說是因為我溺愛孩子,不應該老讓孩子親我,可是我認為這是他信任我、愛我的表現,真的沒有覺得溺愛他,因為在一些事情上,我很講原則,會跟寶寶講道理,有時還會發脾氣。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
齊常才:實際這時候孩子兩歲,兩歲左右的孩子更多需要媽媽的相依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希望從媽媽身上學到很多媽媽的性格特征,她需要媽媽提供一些行為上或者言行上的行為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學到。這時候女兒是非常年粘的,是自然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這時候和孩子更多玩一些游戲,比如舉高高,媽媽舉高高和她藏貓貓這樣的游戲,和她互動起來,因為孩子需要媽媽的情感來充實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所以她會粘媽媽,粘媽媽是正常的,不粘是不正常的。在她粘的同時給她更多的鍛煉機會,給她更多的要求,讓她更加強壯或者更加有能力起來。這個孩子為什么和外界不親了,因為他沒有能力了,自己不安全沒有能力獨處,所以回到媽媽身邊,媽媽給他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給他更多的愛之后,他內心強大起來之后才去外界交流。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孩子的安全感不強或者給予的愛不夠,尤其是母親這兒。媽媽是安全基地,安全基地給他充足的像補充能量一樣,給他安全感的能量,當他強壯起來之后自然就走向外界了。
網友:2個月寶寶白天和晚上老不睡覺?24小時就睡個四五個小時,怎么辦啊 什么原因啊?
齊常才:兩個月的寶寶他的需求很簡單,第一就是吃,第二就是渴。如果兩個月的寶寶我們都知道當他生理上得到滿足的時候第二就是對情感的依賴了,比如家里的環境是不是輕松自然,比如家里他的空間是不是光線柔和的,溫度是不是適應的,環境對于孩子來說是不是有效的舒服的。有一些孩子出現生理上的情況,比如消化問題,身體不舒服,有的是生理上的不舒服,身體上哪個器官不好,兩個月的寶寶睡不著,因為不舒服。一是生理上,二是心理上。生理上基本是不是奶水對孩子來說,因為有的母親奶水是非常寒的,寒氣比較重,孩子吃了胃脹腸胃不舒服,就睡不好睡不著,有這種情況。第二種情況,孩子生理上比如胳膊腿或者哪兒或者捆著不舒服,讓他不自在不舒服。還有呼吸,是不是呼吸不暢,比如睡著了憋醒了,這些需要注意。第二是心理上的,家庭的環境是不是很好,是不是有很多噪音或者突發的一些聲音是不是老把他驚醒。當這兩點都沒有問題的時候,都看了,都沒問題,實際就隨他了,千萬不能因為他不睡覺而天天抱著他或者老去關注他,這樣對他不好,反而對他不利。
網友:專家你好,我兒子三歲,前不久被診斷為小兒癲癇;為了保護兒子的安全,我會限制兒子做些危險的事情或去些危險的地方,當癲癇發作后我看兒子很恐懼,我也束手無措。我不知該如何幫助我的兒子?請您給出好的建議。
齊常才:這個孩子就是一種特殊人群,小兒癲癇有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消失,有些會伴隨他的一生。實際這樣的孩子他是屬于慢性疾病兒童,他有慢性疾病兒童的一種教育模式。第一,讓他意識到他身上有一種東西,比如有的孩子確實沒胳膊沒腿一樣,他也要適應這個沒胳膊或者沒腿,一旦適應了他也能形成一個他的模式。讓孩子形成一種模式,比如告訴他你身上有一種東西,這種東西當它來的時候你要冷靜地面對它,比如說這種東西來的時候一小會兒就走了,你不要害怕,只是你身上的一個小東西,小東西來了你快樂地迎接它,當它走了之后你再繼續玩你的,因為孩子有癲癇也知道什么時候發作,發作之前有征兆,有征兆之前就讓孩子有效地保護自己。比如你坐下,等它走了再做游戲,停止你身邊的所有游戲。還有的為什么不讓他去危險的地方,比如他去一個高臺了,忽然癲癇來了當然出現危險,一癲癇來了摔下來,有過這樣的情況。所以要有效幫助孩子假如說到了一個高臺上忽然馬上要來了有征兆了,你可以抓住一樣什么東西來控制自己身體,有效保護自己。
網友:孩子什么時候早教好?
齊常才:孩子出生之后就應該教育了,早教的概念還是像我們所說的答文體一樣,有效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和孩子建立起一種交流模式來,這種交流模式里面有我們的一些文化,有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一些東西,當我們有效和孩子溝通起來之后建立一種情感交流之后,這種我們的教育已經開始了。早教的概念有可能是教育中心,現在的教育中心是非常雜亂的,實際孩子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去一些教育機構玩一些玩具和一些小孩互動是可以的,不要抱著為了讓他教育而教育把他推出去,首先6歲之前的孩子更多的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有一個非常好的行為或者自己的一種非常好的形象,這些是不宜放在早教機構,比如對老人孝敬孝順,和別人交流自然,不能老攻擊別人,實際這是一種家庭教育。早教要記住更多的是你的孩子是不是在家庭當中已經得到友善的教育或者有效的教育,如果孩子在家里都沒有有效教育的話或者沒有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話,再把孩子扔出去那肯定在外面發生很多很多的事情,會出很多的危險。父母要想一想,孩子出生比如我們要要孩子了,孩子一出生我們在孩子某個年齡段該給予他什么東西,我們要有一個提前準備。這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今天跟齊老師一起探討了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的問題,我們受益良多,希望齊老師的建議能對各位網友有幫助。再次非常感謝齊老師抽空百忙之中參加我們的訪談。今天的訪談就到此結束,謝謝!
他就做事兒很迅速,真氣人。為什么和我對著干?請問如何做才好?齊常才:如果是媽媽的話,媽媽和孩子之間實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親媽媽們,非常愿意為媽媽做一些什么事情,如果有沖突的話是因為媽媽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沒有有效建立起來。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愛你,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首先讓孩子認為媽媽是我的,媽媽愛我,先讓他這種意識建立起來。當這個意識建立起來的時候,孩子就非常喜歡聽媽媽的話了,為了得到更多的愛,他就會很自然做媽媽希望他做的事情。媽媽需要這樣去做。
如果是爸爸的話,因為兒子3歲以后的孩子和爸爸會形成一種沖突,這叫情感沖突,就像男性和男性的沖突一樣,說明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低,爸爸沒有自己的男性雄壯的形象,在家里沒有一定的地位,太讓著自己的孩子了,所以平時在家里多和孩子玩一些對抗游戲,比如拳擊,一定打贏他,不要讓著他,該怎么贏就怎么贏他就好了。把他當成一個男子漢一樣和他交流撞擊就好了,沒必要讓著他,過一段時間他這種粗暴的行為就會消失。
網友:兒子5歲,只要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馬上抱著我的大腿哼哼唧唧的讓我給他買,不然就大哭大鬧抱著大腿不走,怎么哄也不行,把我鬧得見到玩具店就繞著走。我怎么做能改變這個狀況?
齊常才:這個孩子有非常強的占有欲望,是占有欲望讓他變成這種行為不能自控,所以說這個孩子就像咱們之前所說的要給孩子情感的交流支持,而不是物質的給予。可能以前給孩子的物質太多,以物質代替情感,而這時候少給一些物質比如少給他買一些玩具少給他買一些衣服類或者吃的東西,要給他更多的擁抱和愛。比如可以多親吻他或者多擁抱他,多鼓勵和支持他,多一些情感上的給予,少物質上的給予,慢慢扭轉他的習慣,因為他的關注趨向于物質而不是情感的需求。如果孩子哭鬧,此時這種行為他內心更多需要愛,如果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離開他的視線,他已經五歲了,我們可以把他抱著撇開放在那兒,他可能會追著跑,我們跑得更快,我們馬上跑開離開他的視線。
主持人:做父母其實沒有必要繞著玩具店走?
齊常才:沒必要。
主持人:讓孩子直面。
齊常才:當我們平時要給他更多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然后減少物質上的給予,就像我們脫敏療法一樣,可以長他去玩具店,再出現這樣的行為我們還是剝奪他的情感,比如不理你了,強化他對物質非常強烈的欲望,隨著當他狀態非常好的時候給他更多的鼓勵和支持或者給他更多的愛,我們就可以讓他改變對物質強烈的需求欲望。
網友:我家寶貝3歲半了一問她喜歡誰她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姥姥什么的全搬出來說一遍,好像怕得罪誰一樣,這樣的情況正常嗎?
齊常才:這樣的情況實際說明這個小家伙很自然的他小的時候我們給他的愛少,或者給他的關注給他的情感比較少,或者給他的擁抱也少。他為了得到更多的外界關注,他會以一個以討好別人的方式來得到,就像上面一個問題一樣,強烈的需要玩具一樣,他是語言上的需求。比如說我如果做得好大家都關注我,實際我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被關注。我們平時不管誰多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給他更多的擁抱或者說當他睡覺之前多陪陪他,陪他的時候多撫摸撫摸身體,這樣才能及時得到外界的情感強有力的關注,這樣他的情感意識將會彌補上,他就會狀態越來越好。他這種討好外界的模式就慢慢消失掉了。
網友:我家寶貝特別喜歡人多,朋友來了要給人家表演節目、唱歌,但是好像有點耐不住寂寞,打人吃飯的時候說話她要叫不要說話了,大人不理她就開始拿桌子上的菜亂弄,這樣好嗎?
齊常才:這個問題跟上面問題有點相似,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注,如果他這樣做的話大家都會理他都會關注他都會看他或者都會制止他,實際給他一種關注。當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還是少去說他,或者哪怕不去用目光看他,實際他這種行為反而會少。可以在這時候忽略他不好的行為,就當沒看見,他實際這樣做的目的讓我們去關注他看他,如果不去關注不去看他,這種行為就會消失掉,因為沒有意義。
網友:我家寶寶四歲,一直都是姥姥姥爺帶,可是突然老人要回老家,孩子只能我來帶,可是寶寶不親我,更多的時候頂撞我,氣的我想揍他,可又怕更不親我,搞得我左右為難,請問專家我該怎么做更好。
齊常才:這個寶寶4歲不知道是男孩女孩,4歲的孩子確實應該給他有效的約束和限制,讓他建立非常正確的行為。這時候當他出現比如頂撞的時候要強有力的制止他這種不好的行為,這是其一。其二,告訴他如果再這樣做媽媽就離開你,你自己獨資呆一段時間,自己想一想,要強有力給他這樣嚴厲的語言批評和行為上不關注他的批評或者剝奪對他的愛。這是父母要做的。當他狀態好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一些故事,或者多擁抱他,之前和他的交流是有沖突的,他小的時候可能沒有時間理他,現在去理他就會出現教育上的斷層,之前沒有交流忽然和他交流就好像以前是陌生人忽然兩個陌生人交流,他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要給孩子一段時間和你建立起一種有效的溝通交流模式,所以要多給他交流支持情感上的交流和愛。
主持人:我們通常說的親子溝通很多人理解是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稱之為親子溝通,現在很多情況是孩子是由再長一輩的人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來帶,這個親子溝通是不是涉及到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跟孩子之間的溝通也稱之為親子溝通,隔輩的親子溝通會有什么樣的不一樣,他們怎么做更好?
齊常才:作為姥姥姥爺來說,實際他們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做父母的不要干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和孩子的溝通交流,不要走進他們的交流模式。當孩子獨處姥姥姥爺獨處的時候,做父母的如果再和自己的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你們建立起你們自己的一種溝通交流模式,就不會出現孩子和姥姥姥爺和父母發生沖突,這是三者之間的關系。
主持人:現在隔輩親,如果姥姥姥爺祖輩對孩子的溝通方式不正確,對孩子溺愛無條件的百依百順,父母做起來比較為難,他想去糾正孩子某種不良錯誤,因為祖輩在那兒,父母這時候的溝通方式應該怎么樣,怎么讓孩子更聽話扳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
齊常才:你所認為的當父母看到了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非常寵自己的孩子,正在寵的時候你不要過去干預,比如看到了沒必要理他們,讓他們相互之間交流去了,那是他們之間的事情。當就剩下父母和孩子的時候,比如老人不在,這時候要給孩子設定一個非常好的原則性的東西,比如說這個事情你不能做,比如說有時候對姥姥姥爺不尊重那是要強烈制止的。孩子能分清誰是他最主要的人,父母的地位任何人代替不了,不管對孩子多好,任何人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作為孩子而言,實際父母說什么讓他變成什么樣的人實際孩子就會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走,而不是按照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的意向去走,抓住這個宗旨就好,這是人的本性的東西。
主持人:父母只要給孩子打好原則性的基礎,至于剩下的姥姥姥爺其它的影響對孩子不是說特別大的。
齊常才:對。前段時間有一個家庭我去家庭作客,也是一個大家庭,家里有爺爺奶奶有爸爸媽媽,孩子去了給我拿了幾塊糖,說齊老師來吃糖,給我放到口袋里幾塊糖,是他最好的糖。這個孩子能夠對姥姥姥爺非常好,因為父母對老人非常好,他看到了,當父母不開心不高興或者看到老人做的事情不好的時候或者覺得太借鑒的時候就會說爸爸媽媽這些東西要它干什么,扔了吧,孩子會說,爸爸媽媽你們不能這樣對老人,這樣對老人是不對的。實際這就形成了他很小的時候就模仿到父母怎么去對他的父母,他模仿到了,實際模仿到了讓他改就很難了。作為父母的,真的要給孩子提供有效的提供讓他建立非常好習慣或者行為習慣或者語言習慣的環境,一旦當他建立起來了,讓他改就很難。
主持人:父母自身的言傳身教是最重要的。
網友:我家孩子3歲半,誰要是讓他不高興或者沒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歇斯底里的嚎叫或哭鬧,我此時就沖過去揍他,老人馬上就阻止我,沖我喊著說孩子還小,不能打孩子。現在孩子是一天不得意鬧上4/5次,弄得我下班晚回家,盡量不聽到孩子鬧,這樣我會好受些,但是我又怕孩子教育不好,以后更難辦。請專家給個好的建議。
齊常才:家庭形成非常混亂的教育模式,孩子有孩子的模式,比如孩子既想和姥姥姥爺和老人去交流,這時候父母又干預進來,做父母的又干預進來,會形成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就像上邊的問題所談的一樣,實際做父母的應該更多給孩子一個行為原則是什么樣的,你必須要遵守這個行為原則,如果不遵守這個行為原則我們就會忽略你,剝奪你的情感,那就好了。當這種情況實際做父母的沒必要上去阻止什么,讓他哭讓他鬧,如果說是之前我們看到什么原因在鬧我們不去管,我們可以躲著直當沒看見,當孩子平靜下來我們再去問怎么回事,是誰的問題誰的原因我們再幫他們解決,平靜地幫他們理清解決掉。如果是孩子的問題的話,把孩子叫到一邊批評。
主持人:在教育過程當中親子教育過程當中打孩子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是嗎?
齊常才:打孩子是這樣的,不管孩子多大,你打他給他的是一種關注,因為你不知道打他有多重他能夠承擔多重,打孩子有時候會出現沒效果,你打了他越打越逆反,跟滾刀肉似的,你打我吧,你批評我吧,我沒事,照樣該怎么著還怎么著。孩子最怕的就是他的情感被剝奪。就像我們聽說的孩子的冷暴力一樣,我不理你,這是最有效的。
網友:我兒子19個月,平時只要天氣允許我每天都帶他在小區健身場玩。每天都接觸很多大人或者孩子,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兒子每次見到小朋友都要躲著,好像非常害怕。前一段時間,有個大點的小女孩,非常友好的和他擁抱,可能我兒子沒做好準備,一下被擁倒了,當時摔的大哭。難道被嚇到了?并且平時一起玩的一個孩子總是搶他的東西,難道就是這些原因?(這只是我自己推測,其實在這之前寶寶也不是非常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請專家幫我分析一下我的寶寶屬于什么情況,我應該怎樣改善這種情況。謝謝!
齊常才:這個寶寶一歲半左右,一歲半左右的孩子有一個這個時期和母親之間有一個相依存期,這個時期如果做母親的沒和孩子有效的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如果這時候分離太快了,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對外界恐懼不安,因為覺得父母不要他了。當母親離開他的時候,他就非常不安,非常不自在。作為母親要給孩子更多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還有情感上的擁抱或者身體上的撫觸,更多的讓孩子體會到媽媽對他的愛,讓他的安全感更加的強大起來。當安全感強大之后他再走向外界的時候可能這種情況就會消失掉,他就不怕外界了。這是其一。
其二,父母對他的保護過重,他沒有之前比如一歲半之前沒有有效的鍛煉自己的身體,比如自己身體的支配性或者對外界如何躲避危險,對外界的危險躲避的這種模式沒有建立起來,他不知道該如何控制自己身體或者如何躲避外界危險。就像我們所說的,在給他更多愛的同時要放開,不要對他保護過多或者干預過多,讓他有意識上的獨立。
網友:我兒子上小學五年級了,每天為了督促他寫作業很是費心,拖拖拉拉,總是等到我大發脾氣后,他才認真寫作業。請問我如何改善這種情況,這樣下去我可受不了。
齊常才:這是現在很多家庭存在的問題,父母一下班回家盯孩子做作業,一盯兩三個小時,孩子磨磨蹭蹭就是不做,做完都十一二點,父母覺得煩死了,這種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就是因為沒有給孩子限定比如給他一定的就是咱們所說的三到六歲的時候沒有給他有效的比如說約束和限制,這是其一。其二,作業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沒有建立起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之前。可能他小的時候父母一直督促他做,你做做這個他才去做,如果不做的話可能罷了。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一定之前要給孩子建立一個你這件事情必須做,這是你應該承擔的事情,要給他一個信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就是自己的事情。之前沒有建立起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父母不陪著我就不做,形成了這種思維意識。現在這個孩子已經十幾歲了,這時候這個孩子更不應該去關注他,比如平時做小事的時候在家里給他分擔一些任務,比如做簡單的事情做完給他鼓勵和支持,不做給他批評。比如讓他幫媽媽把地掃了,把地掃完之后可以給你一個獎勵,可以給物質獎勵或者精神上的獎勵。這是其一。其二,孩子這個時候比如說給他一個任務,不管哪種交流模式,一旦答應這個任務必須完成,不完成就要批評,讓他有一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件事情必須在有效的時間內做完。這個孩子已經形成一種模式你不看著我,我不干事,這時候應該強化他,在有效的時間內做一些事情,如果做好給予獎賞,如果做不好給予批評或者不關注。
網友:我兒子目前1歲~有的時候跟他說什么他不懂好像沒聽到一樣還只顧著玩自己的,這么大的孩子要怎么溝通呢?
齊常才:1歲的孩子教育起來和他溝通起來是非常自然的,當你看到什么的時候,比如正在和他在一個環境當中,當你看見什么的時候要夸大自己的行為舉止,比如說看到一個小蟲子在爬,就可以以非常好奇的去關注一樣什么東西,小家伙就能非常好奇也跟著你去關注一樣東西。這個時候更多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創造驚喜的環境或者驚喜的動作或者驚喜的游戲,這時候的孩子他是非常喜歡模仿的,模仿是非常快的,模仿的準確性是非常高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喜歡強大的人,比如媽媽是非常強壯的強大的,什么事都能做。比如樹葉那么高她就能夠一個下來,他看到這個的時候會非常喜歡跟隨這個人,喜歡跟隨強者。這個年齡段的媽媽做一個強大的人,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思維創造更驚喜的環境就好了。
網友:我兒子現在兩歲半了,可是只要爸爸走進兒子,兒子就會大哭或者躲到我的背后,從不讓爸爸碰他身體。爸爸生氣責備說,這是我兒子嗎,不像我,這樣搞得老公很是撓頭,請問專家有好的建議嗎?
齊常才:實際這個孩子安全感不夠強,對外界不知道如何把控,比如對外界的人包括自己的父親不知道該如何去交流如何溝通,實際剖腹產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對于比如面部輪廓非常清晰的人他會拒絕會躲閃,因為他在視覺上對這種人是理解不了的,看不清他的五官,有一種恐懼的朦朧感。第一看看這個孩子如果是剖腹產的,要做一些比如剖腹產后的訓練,可以做一些訓練,讓他對外界或者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增強起來,安全感也增強,增強之后這種情況就會消失了。做母親多讓孩子多去外界交流,比如母親多帶孩子去鍛煉比如在外界自然界也好外界也好多和別人交流,多讓孩子做一些游戲,外面大的攀爬游戲多做一些,讓他膽量大起來,這時候也就不怕了。有時候作為孩子來說,因為是兒子可能父親比較強勢屬于非常強大非常強勢的男性,這樣的話孩子是懼怕的。我們都知道孩子小時候是懼怕強者,所以作為父親來說可以放低自己的強勢,也要溫柔一些,別孩子一回到家就跟大老虎似的,那樣也不好。
網友:專家你好,我兒子三歲半了,現在只會喊媽媽,為了教他學說話用了很多方法,可是就是不說,有時自己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想說說不出就會尖叫,有時也會拍打自己的嘴巴。我的兒子是不是有問題,我該怎么辦。
齊常才:這個孩子可能確實有問題,三歲半的孩子語言發育首先是比較慢的,他有意識說話但是表達不出來。這樣我們第一到醫院給他做一個生理檢查,看看是不是比如有的會出現舌氣帶短發不出音來,第二出現喉嚨發音這個系統生理是不是有問題。第二,如果沒問題的話,是不是成長過程中受過什么驚嚇或者受過什么刺激,不管是哪方面的刺激,我們再找相應的專家給他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有效幫助他。
網友:我兒子現在兩歲四個月了,平時由于我和他媽媽都很忙因此把他交給了我的一個親戚在家照顧,親戚很愛他,基本上對他都是有求必應,因此導致他現在只要要求不能滿足就使勁的哭鬧,形成了惡性循環,怎末辦呢?另外,他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逆反苗頭,比如說見到了我們的朋友或者長輩,我們叫他叫人,他不但不叫還當著人家的面說"不叫!"讓我們著實的很尷尬。有的時候真的忍不住了把他教訓一頓,過后我又很后悔,覺得畢竟他只是個孩子,但同時我有很迷茫,該怎莫做呢?請專家指點!
齊常才:做父母的之前沒有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情感交流,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父母是要學習的,父母怎么去有效和孩子交流,得認識自己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是什么,他的心理特點是什么。孩子現在兩歲四個月,也是屬于三歲之下的孩子,實際三歲之下的孩子更多是需要模仿,是一個模仿期。模仿期的時候父母可以有效做出一些或者給他提供一些模仿的環境,包括給他講一些交流起來自然的童話故事或者看一些非常好的交流模式是什么樣的,讓孩子模仿到非常好的交流模式。第二,要有效給予孩子愛或者關注,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忽視他,比如說我們讓孩子叫人他可能不叫,我們先不理他,同時這段時間大家都不理他,當他出現叫的時候或者好的行為的時候,我們過去擁抱他鼓勵他支持他,然后給他更多的愛,建立起一種正性的交流。
網友:我兒子兩歲,醫院診斷為天生失聰,醫生建議等孩子大些后置換人工耳蝸。可是現在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和兒子交流?我該如何對待我兒子,我現在對兒子不知所措,希望能有好的方法。
齊常才:天生失聰確實有,以前遇到過這樣的兒童,這樣的兒童長大了六歲之后可以給他置換人工耳蝸,但是之前不能讓孩子和他們脫離情感紐帶,不能和他沒關系。這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一種強化模式,比如說和他建立幾種有效的溝通模式,是肢體語言,比如該吃飯了,咱們可以創造一些和孩子共有的行為上的語言模式。比如說吃飯是哪種動作,睡覺是哪種動作,和孩子達成一致,我們創建之后讓孩子模仿,模仿之后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的機制,這樣和孩子能夠有效地溝通交流。還要同時不要忘記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持,這個鼓勵和支持是一種肌膚的擁抱,多給孩子一些撫觸,多給一些肌膚擁抱親吻,這樣情感不能脫離開。這是其一。其二,強化他的一些行為,比如平時生活中哪些該怎么去做注意自己的安全,這些要強化,讓孩子形成一種強化意識,建立人工耳蝸之后才能更好銜接語言上教他怎么說話就能銜接起來。
網友:我女兒豆豆四歲,有一次跟小朋友玩,我跟家長聊天也沒注意她,那個小朋友突然大喊,我再也不和豆豆玩,豆豆回家去!我就聽豆豆說,你聽我說。之后我也沒聽見她說什么,后來就平靜了,后來又聽見豆豆說,朱朱對不起。睡覺前,我問她,哎,今天我聽見朱朱對你喊,什么事啊?豆豆說,為了橡皮泥,我需要用,她非要。我問,后來怎么好的?豆豆說,我給了她半塊唄,就一塊橡皮泥嘛,小氣鬼。請問豆豆心理會委屈嗎?她會受傷害嗎?我該不該安慰我的豆豆呢?
齊常才:這個媽媽有點太關心自己的孩子了,當孩子在外界能夠自由地溝通交流之后,說明這個孩子能夠獨自去承擔外界帶來的壓力。這個事情對孩子而言沒什么。沒關系,也不用去安慰他,也不用去理他,他能夠在外界交流過程中有效解決沖突或者處理沖突,說明豆豆這個孩子還是很棒的小個體。四歲的孩子表現成這樣,應該說是非常棒的,非常出色的。
網友:我女兒兩歲,現在感覺越來越難帶了,一次她自己在玩兒積木搭高,我看她玩兒的起勁兒,就過去想和她一起玩兒,順手在她搭的積木上加了一塊兒,女兒看了我一眼,哇哇大哭起來,看樣子很傷心,我趕緊安慰她,哄她,就是不行,鬧得我很是無奈。我現在都不知怎么和我的女兒一起做游戲了,不小心就把女兒惹哭了。怎么才能和女兒開心的做游戲呢?
齊常才:當孩子獨自玩游戲的時候是在鍛煉自己,我們真的想和孩子去玩的時候,之前要看到孩子做到什么程度,千萬不要急于為了和他玩而和他玩,要先觀察一段,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會過來找咱們,不需要幫助的時候會自己非常開心地玩。孩子都想把自己表現給大家看,這時候他可能有一個還沒完成,當他自己搭了第三塊第四塊的時候會開心地拽媽媽過來看他的小成就,媽媽有點急干預他的游戲,所以孩子會哭鬧。這是很正常的。之后和孩子玩游戲不要急匆匆過去干預他,首先看看他在干嗎,而是看他玩什么樣的游戲,我們可以過去跟他說一聲能一起玩嗎或者我能和你一起做這個游戲嗎?如果他同意的話,再和他一起玩。而且玩的時候配合孩子,他是游戲的主導者,你是游戲的輔助者,做一個這樣的角色扮演。
網友:專家,你好,現在都說小孩子要激勵教育,要保護孩子的積極性,但有些時候她非要堅持一些東西,但是又認為那樣做不合適,應該怎么對她說“不”呢?
齊常才:這個小孩子我們沒說年齡,如果說1歲之下的孩子語言量非常小,咱們就說3歲到6歲這一段。1歲到3歲這個年齡段如果孩子出現不好行為的時候,我們第一扳臉,我們這個環境當中有很多的電源插座,小孩子1歲以上的孩子都喜歡去摳那個小眼,但是從沒聽說過哪個小孩因為摳那個小眼電死的,沒有。當孩子趨向于電源的時候,做父母的表情是非常嚴厲的非常堅決的,你不能動,一次就把孩子控制住,孩子以后再也不去了。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這種不好行為的時候,我們扳臉,非常嚴的把臉一扳孩子嚇住了,再不去接觸這些危險的東西,這是1—3歲,主要是孩子不會出現生命危險,他做一些什么是可以讓他嘗試的。3歲之后孩子的獨立性和獨立意識是非常強的,自己更愿意創作一些東西了,這時候會做一些咱們認為出格的比如在家里玩火或者玩什么非常危險的,而這時候我們要教會他怎么保護自己和怎樣逃避危險,我們要教給他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如果出現了咱們所說的他非要做什么事情,比如那件事情真的非常危險,那要強有力的制止,直接告訴他這是不對的,要用語言告訴他這是危險的。
網友:我家四歲的兒子就喜歡呆在家里,膩在我身邊。一次全家人去登山,兒子自己不小心巖石碰了一下手,就捧著手讓我給他貼創口貼,我看后發現只是捧紅了,沒有擦破皮,沒關系的,可他卻非常緊張自己的手。類似的事情還很多,幼兒園老師也反映他總是特別謹慎小心,有難度或者危險的事情就躲避了。我非常希望他像個男子漢,我該如何幫助他?請給出好的建議。
齊常才:現在城市的孩子更多是圈養,沒給孩子提供一個有效的鍛煉機會,他鍛煉的非常少,咱們認為他已經非常獨立的時候,他還是一個非常小的小個體,他不能自己有效控制自己身體和有效躲避危險或者判斷外界的危險性或者危險程度。孩子的鍛煉機會少,我們要給他更多的鍛煉機會,比如哪怕再小的事情也要讓他自己去做,讓他更多做一些小事情鍛煉自己的身體控制能力然后再讓他去外界。在這時候比如平時會給他更多的鼓勵和支持、情感上的擁抱,因為他可能在這一點上自我安全意識還是很低的,讓他的自我安全意識強起來,讓他更加自信起來。
主持人:這時候爸爸應該比如男子漢這方面的話是不是爸爸的角色比媽媽角色更重要一些?
齊常才:這時候爸爸可以教他一些比如撞擊類的或者沖擊力比較強的比如拳擊游戲,或者摔打游戲,可以很自然和孩子玩一些這樣的游戲,讓他的身體控制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網友:請問專家寶寶幾歲后就可以承受挫折教育了,我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更堅強?
齊常才:實際挫折教育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在自己鍛煉了,比如孩子在6個月之后有一個社會性的萌芽,他很自然讓自己的身體挪動自己的身體去夠比如他想夠的一樣東西,他就非常賣命地去夠了。這時候比如說我們要想鍛煉他更積極的夠這樣東西,比如他快摸到的時候,我們再把這個東西拿遠一點,不再讓他去夠,實際這就是一種挫折教育。當孩子比如說太遠了,沒有力量去夠了,這樣鍛煉他,當他又夠到的時候我們要鼓掌或者說寶寶真棒或者擁抱,給他一定的鼓勵。這個小的稱之為挫折教育,不是非得挑戰一個在他能力之外的,有點太大了,這就不叫挫折教育,就打壓了。實際上我們要找一些孩子能做的事情,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事情嘗試。
主持人:挫折教育不是讓他挫折,適當給一些鼓勵,挫折教育和鼓勵是并存的。
齊常才:不能孩子做了一些小事就說孩子真棒,也沒有必要。
網友:女兒現在3歲了,爺爺奶奶跟我們一起住,我跟老公白天都上班,基本上都是爺爺奶奶帶,寶寶原來跟我挺親的,我每天回家都盡可能的跟寶寶互動。但最近,寶寶開始不喜歡我了,我讓抱抱也不讓,因為她最近上幼兒園了,所以我會經常問她幼兒園的事情,而且他做的事情不對,我都會耐心的跟她講,不知道是不是講太多了,寶寶排斥我。
齊常才:孩子3歲,實際孩子不管是幾歲我們做父母的少一些語言上的就像老師教孩子一樣,少一些語言上的教育,多一些行為上的給予,多讓他去模仿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然后多給他一些形象,比如故事里面,如果這個是女兒的話,比如說咱們都知道獅子王里面有女性角色,白雪公主里面也有女性角色,是女兒都喜歡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形象是什么?因為什么而喜歡白雪公主?要給她一些明確的形象的指引。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按照這種形象去努力,讓自己變成白雪公主那個形象而往這個方向走。實際我們說多了對孩子而言,第一他聽不懂,他不知道你說這個有什么意義。第二,他會覺得你在他而便嚷嚷他覺得煩燥不安。這個和跟爺爺奶奶帶沒有關系,家長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溝通交流,媽媽的溝通技巧問題。媽媽應該去學怎么樣和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互動起來,提供什么樣的東西他才喜歡他才開心。
網友:孩子兩歲了,她特別粘媽媽,只要我回來就只跟我玩(平時是保姆和老人一起照看)。特別喜歡親我的臉。別人都說是因為我溺愛孩子,不應該老讓孩子親我,可是我認為這是他信任我、愛我的表現,真的沒有覺得溺愛他,因為在一些事情上,我很講原則,會跟寶寶講道理,有時還會發脾氣。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
齊常才:實際這時候孩子兩歲,兩歲左右的孩子更多需要媽媽的相依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希望從媽媽身上學到很多媽媽的性格特征,她需要媽媽提供一些行為上或者言行上的行為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學到。這時候女兒是非常年粘的,是自然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這時候和孩子更多玩一些游戲,比如舉高高,媽媽舉高高和她藏貓貓這樣的游戲,和她互動起來,因為孩子需要媽媽的情感來充實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所以她會粘媽媽,粘媽媽是正常的,不粘是不正常的。在她粘的同時給她更多的鍛煉機會,給她更多的要求,讓她更加強壯或者更加有能力起來。這個孩子為什么和外界不親了,因為他沒有能力了,自己不安全沒有能力獨處,所以回到媽媽身邊,媽媽給他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給他更多的愛之后,他內心強大起來之后才去外界交流。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孩子的安全感不強或者給予的愛不夠,尤其是母親這兒。媽媽是安全基地,安全基地給他充足的像補充能量一樣,給他安全感的能量,當他強壯起來之后自然就走向外界了。
網友:2個月寶寶白天和晚上老不睡覺?24小時就睡個四五個小時,怎么辦啊 什么原因啊?
齊常才:兩個月的寶寶他的需求很簡單,第一就是吃,第二就是渴。如果兩個月的寶寶我們都知道當他生理上得到滿足的時候第二就是對情感的依賴了,比如家里的環境是不是輕松自然,比如家里他的空間是不是光線柔和的,溫度是不是適應的,環境對于孩子來說是不是有效的舒服的。有一些孩子出現生理上的情況,比如消化問題,身體不舒服,有的是生理上的不舒服,身體上哪個器官不好,兩個月的寶寶睡不著,因為不舒服。一是生理上,二是心理上。生理上基本是不是奶水對孩子來說,因為有的母親奶水是非常寒的,寒氣比較重,孩子吃了胃脹腸胃不舒服,就睡不好睡不著,有這種情況。第二種情況,孩子生理上比如胳膊腿或者哪兒或者捆著不舒服,讓他不自在不舒服。還有呼吸,是不是呼吸不暢,比如睡著了憋醒了,這些需要注意。第二是心理上的,家庭的環境是不是很好,是不是有很多噪音或者突發的一些聲音是不是老把他驚醒。當這兩點都沒有問題的時候,都看了,都沒問題,實際就隨他了,千萬不能因為他不睡覺而天天抱著他或者老去關注他,這樣對他不好,反而對他不利。
網友:專家你好,我兒子三歲,前不久被診斷為小兒癲癇;為了保護兒子的安全,我會限制兒子做些危險的事情或去些危險的地方,當癲癇發作后我看兒子很恐懼,我也束手無措。我不知該如何幫助我的兒子?請您給出好的建議。
齊常才:這個孩子就是一種特殊人群,小兒癲癇有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消失,有些會伴隨他的一生。實際這樣的孩子他是屬于慢性疾病兒童,他有慢性疾病兒童的一種教育模式。第一,讓他意識到他身上有一種東西,比如有的孩子確實沒胳膊沒腿一樣,他也要適應這個沒胳膊或者沒腿,一旦適應了他也能形成一個他的模式。讓孩子形成一種模式,比如告訴他你身上有一種東西,這種東西當它來的時候你要冷靜地面對它,比如說這種東西來的時候一小會兒就走了,你不要害怕,只是你身上的一個小東西,小東西來了你快樂地迎接它,當它走了之后你再繼續玩你的,因為孩子有癲癇也知道什么時候發作,發作之前有征兆,有征兆之前就讓孩子有效地保護自己。比如你坐下,等它走了再做游戲,停止你身邊的所有游戲。還有的為什么不讓他去危險的地方,比如他去一個高臺了,忽然癲癇來了當然出現危險,一癲癇來了摔下來,有過這樣的情況。所以要有效幫助孩子假如說到了一個高臺上忽然馬上要來了有征兆了,你可以抓住一樣什么東西來控制自己身體,有效保護自己。
網友:孩子什么時候早教好?
齊常才:孩子出生之后就應該教育了,早教的概念還是像我們所說的答文體一樣,有效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和孩子建立起一種交流模式來,這種交流模式里面有我們的一些文化,有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一些東西,當我們有效和孩子溝通起來之后建立一種情感交流之后,這種我們的教育已經開始了。早教的概念有可能是教育中心,現在的教育中心是非常雜亂的,實際孩子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去一些教育機構玩一些玩具和一些小孩互動是可以的,不要抱著為了讓他教育而教育把他推出去,首先6歲之前的孩子更多的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有一個非常好的行為或者自己的一種非常好的形象,這些是不宜放在早教機構,比如對老人孝敬孝順,和別人交流自然,不能老攻擊別人,實際這是一種家庭教育。早教要記住更多的是你的孩子是不是在家庭當中已經得到友善的教育或者有效的教育,如果孩子在家里都沒有有效教育的話或者沒有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話,再把孩子扔出去那肯定在外面發生很多很多的事情,會出很多的危險。父母要想一想,孩子出生比如我們要要孩子了,孩子一出生我們在孩子某個年齡段該給予他什么東西,我們要有一個提前準備。這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今天跟齊老師一起探討了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的問題,我們受益良多,希望齊老師的建議能對各位網友有幫助。再次非常感謝齊老師抽空百忙之中參加我們的訪談。今天的訪談就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