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女兒是父親的小情人" 很好玩還是很扭曲?

養生之道網導讀

:我也曾覺得“女兒是父親的小情人”這種說法好玩有意思, 直到我讀到一篇文章才發現, 成長的迷戀是很可怕的事情。

為了表達對女兒的親密之情, 很多人會用“女兒是父親前世的小情人”來表達, 同理, 兒子也變成了母親前世的小情人。 更甚者, 還把前世直接給省略了, 變成了現世的小情人。

百度了一下, “女兒是父親的小情人”, 有四百八十多萬條, “兒子是母親的小情人”, 有四百五十多萬條。 可見, 此話題提及率是相當高的。

我也曾覺得這樣的說法好玩有意思, 直到我讀到一篇文章。 文中的故事是,

Advertisiment
成年人在好玩的心理下, 配合五六歲的小姑娘和當兵的舅舅(舅舅也是配合者)玩了一個結婚的遊戲。 後來舅舅在戰場上犧牲, 小姑娘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因為故事中的小姑娘所有未來的夢想都是和舅舅結婚相連的。

對於幼兒而言, 很難分清現實和遊戲, 因此, 遊戲即現實, 這也是兒童需要在遊戲中發展自己的原因。

作為母親, 我有時看著兒子也會想, 這個如今與我如此親密的兒子, 將來他會有自己喜歡的姑娘, 會離開家, 會結婚, 然後擁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想起這些時, 如果說沒有些許的失落那是騙人的, 但同時也真心希望兒子獨立並能夠離開我, 去探索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作為母親, 我希望我能夠做到目送他、祝福他,

Advertisiment
而不因為對他的愛而設置障礙。

成長的迷戀:俄狄浦斯情結期

親子之愛是如此濃烈, 在文學和神話中幾乎是永恆的主題。 異性親子之間超越了親子關係的愛, 則常是悲劇的主題。

精神分析鼻祖佛洛德, 借用希臘的悲劇故事, 提出“俄狄浦斯情結”與“愛列屈拉情結”, 分別指男孩和女孩在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對異性父母的迷戀。 通俗的說法就是, 男孩會出現戀母傾向且嫉妒父親, 女孩會出現戀父傾向且嫉妒母親, 他們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與異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關係。

但他也指出, 這種欲望因不被社會所容許, 所以後來都受到了潛抑。 如果一個人肆無忌憚地表現出這種欲望, 可能就會像希臘悲劇裡的俄狄浦斯和愛列屈拉,

Advertisiment
受到嚴厲的懲罰。

相對於多數人知道的“俄狄浦斯情結”所指的戀母情結, 被稱為“愛列屈拉情結”的戀父情結, 則沒有那麼廣為人知。 由於女孩子的異性☆禁☆愛本能傾向, 使得女孩子戀父而妒母, 這種“戀父妒母”就產生了“戀父情結”。 現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結”通指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階段。

按照精神分析理論, 幼兒在3-6歲期間, 進入了俄狄浦斯期, 簡稱俄期, (為了行文方便, 只闡述戀母)。

幼兒在心理上成功進入俄期, 是重要的成長標誌, 因為這是其認知和情感發展的結果。

關係的分化:從母嬰二元關係進入(父、母、自己)三角關係

在戀母前期, 幼兒處在與母親的二元關係中, 即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

Advertisiment
只有我和母親的關係, 看不到父親的存在, 隨著心理的發展, 幼兒通過母親看到父親。 為什麼要透過母親才能看到父親呢?因為只有幼兒有一天能夠發現母親除了自己, 還和另外一個男人有關係, 而且是超越自己與母親之上的關係, 這時, 父親才在幼兒的精神層面被看見, 二元關係就慢慢讓位於三角關係, 即我、母親還有父親, 這是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成就。

這時的幼兒可能會說:“媽媽, 我要和你結婚”, “媽媽, 你給我生個孩子吧”, 女孩子可能會說“爸爸, 我長大了要嫁給你”等。

可以想像, 幼兒發現, 原來眼中只有“我”的母親, 竟然眼裡還有另外一個男人。 如果夫妻關係親密, 幼兒更是嫉妒, 努力想要回到母嬰二元關係中, 獨佔母親。

Advertisiment
當然, 想要獨佔母親, 得先把父親幹掉。 對於一名幼兒來說,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幼兒想要幹掉父親的幻想會引發被父親懲罰的焦慮, 小男孩會在生活中表現出來。 如, 擔心自己的陰☆禁☆莖受到傷害。 一小男孩洗澡時嫌水熱會說:“太熱了, 我擔心把小雞雞燙壞了”。 與父親對抗遊戲中, 會警告說:“別攻擊我的小雞雞啊”。

他也可能在日常的遊戲或玩笑中攻擊父親等。 希望把父母分開的行為和願望, 如有的父親出差, 幼兒會非常開心, 偶爾獨佔也比沒有機會強。

心理發展的過程有兩種動力, 一種是成長的向前發展的動力, 一種是向後的退行的動力。 幼兒在這兩種力量的張力中前行。

角色的認同:男孩學爸爸, 女孩學媽媽

如果夫妻關係較好,或者通過母親的眼睛幼兒感受到母親尊重父親,孩子會覺得父親厲害。隨著認知能力逐漸發展,他通常會嘗試放棄幹掉父親的幻想,“讓這個男人去照顧母親吧,我雖然不甘心,沮喪,但是,我同時也感覺到解脫,我可以自由地做個小孩子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用擔心老媽的心情沒人照顧。”這或許是幼兒內心的獨白。

幼兒開始向父親認同,一是可以曲線救國,迂回地獲得母親的愛;二是可以進入男人的世界,像父親那樣有力量被尊重。

“我如果像母親愛的那個人一樣,母親就會愛我。”對於女孩是“如果我像母親那樣,父親就會愛我。”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女孩像媽媽,男孩像爸爸,女人像女人,男人像男人。

女孩愛美麗,穿媽媽的高跟鞋,用媽媽的髮卡等,要像媽媽那樣,即向媽媽認同,進入女人的世界。兒子模仿爸爸說話的語氣,崇拜爸爸,希望像爸爸那樣有力量等,即向爸爸認同,進入男人的世界。

角色清晰,健康發展。

孩子的噩夢:變成母親情感上的小丈夫

然而,現實卻並非如人意。如果環境偏差太大,夫妻關係糟糕,母親再過分強勢,幼兒無法通過母親的眼睛看到滿足和對父親的尊重,反而看到的是絕望、無處寄放的心靈、憂傷或憤怒。顯然,父親無法滿足母親,母親也無法讓自己幸福快樂。

此時向後退的動力大於向前發展的動力,幼兒在精神層面就會繼續呆在二元世界裡,為的是繼續守護母親,滿足母親。表面上看他成功地幹掉了父親,獨佔了母親。

然而,成功後的結果就像詛咒一樣,孩子可能會犧牲掉繼續向前發展自我,畢生追求的是滿足母親的願望,讓母親快樂和幸福,承擔了母親情感上的小丈夫角色

這樣,只有母親快樂和幸福,孩子才會覺得有存在感,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角色混亂,停滯不前,成年後可能出現各種精神障礙,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他的責任。

一名男孩在幼稚園喜歡打人闖了不少禍,母親看起來也是很著急。然而,每次談到孩子打人時,孩子都會看母親,還帶著一絲狡黠的滿足的笑。顯然,他不是為自己在打,他是為了母親。原來孩子的這種行為滿足了母親對男人的角色期望,因為孩子的父親在母親的眼中缺少男子氣、甚至有點窩囊。母親雖然表現得因此事著急,但情緒卻是愉悅的。

一個十多歲的男孩在父親和母親關係惡化分居時,夜間睡覺突然開始害怕,於是母親無奈,只好讓兒子和自己睡一張床,男孩得以慰藉母親受傷的心。然而,即將進入青春期的男孩與還有濃重女人氣息的母親睡在一張床上,男孩自然會有性衝動,但是對母親有性衝動讓男孩很困惑,同時也帶來深深的罪惡感。男孩雖然外形高大陽光,但是,成年後只對男人有性衝動。對女人的性衝動可能被壓抑或者被轉移到同性身上了。

一名男孩,父親在家時間很少,一周回不了一兩次,全職媽媽的母親孤獨憂傷深重。兒子要上幼稚園了,家裡只剩母親一個人。相依為命三年的母子,兒子怎能撇下母親不管,獨自自由成長。他要回去照顧可憐的不幸福的母親。怎麼辦呢,潛意識有辦法。這個階段的孩子,想像和現實常難以區分,他太想被老師打,常給家人說老師打他,甚至夜間常做噩夢,縮在床角說“別打我,別打我”。最後,只能讓他先回到家裡。這個孩子白天還高興地對別人說:“我有精神疾病”,兒童的潛意識防禦相對成人來說較輕,語言和行為中常常會流露出來。

家庭的魔咒:男人毀女人,女人毀兒子,兒子再毀自己的女人

二十世紀英國傑出的小說家勞倫斯,在其成名作《兒子與情人》中,把母子之愛和情人之愛的矛盾、複雜的心理描寫得非常細膩:

所有的孩子,尤其是保羅都特別反對父親。在父親莫雷爾因傷住院後,保羅高興地對母親說:“現在我就是家裡的男人了!”

這種家庭悲劇其實是勞倫斯自己早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勞倫斯於1885年9月11日誕生在諾丁漢郡伊斯特伍德礦區一個礦工家庭。做礦工的父親因貧困、粗暴和酗酒,與當過教師的母親感情日漸冷淡。母親對兒子的畸型的愛,使勞倫斯長期依賴母親而難以形成獨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禁☆愛能力。直到1910年11月,母親病逝後,勞倫斯才掙扎著走出畸形母愛的怪圈。

這種戀母或者說戀子情結輕一點時,可能還允許兒子娶個媳婦回家。但是,回到家裡還要百般折磨,橫挑鼻子豎挑眼等,如情敵一般。

我中學時讀語文課本裡的《孔雀東南飛》時,對焦老太太也是恨得牙根疼,焦仲卿的母親估計在封建社會是比較常見的,只不過焦母可能對兒媳劉蘭芝百般挑剔過分些而已。俗話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啊,可見當個媳婦多麼不易啊,大好的青春拿來熬。女人們相比較對年老色衰的擔憂,日子好過些可能更重要。

兒子在哪裡,兒子常常逃離現場,留下兩個女人對戰。所以說婆媳關係,看似不關兒子的事情,其實母子關係才是核心。

從這個角度出發,世界各國都在不斷上演的家庭悲劇是:一個男人毀了女人,然後女人因為無法填補的情感空虛,讓忠誠守護自己的兒子繼丈夫的位,結果毀了自己兒子的人生,兒子成年後因為承擔著母親情感丈夫的角色,無法給自己的女人完整的愛,毀了自己的女人。

於是,新的輪回又開始了。男人毀女人,女人毀兒子,兒子再毀自己的女人……

我們在象徵層面上理解幼兒的性心理發展過程,不要直接拿來和現實對照。比如,“父親”這個人雖然現實中存在,但是代表著力量和保護的“父親角色”並不一定在孩子內心自然存在,孩子仍然可能呆在二元關係裡。反過來,“父親”這個人即使現實中不在,但是代表著力量和保護的“父親角色”也可以在孩子的內心存在。“父親角色”的功能發揮是間接的,通過母親起作用。

如果夫妻關係較好,或者通過母親的眼睛幼兒感受到母親尊重父親,孩子會覺得父親厲害。隨著認知能力逐漸發展,他通常會嘗試放棄幹掉父親的幻想,“讓這個男人去照顧母親吧,我雖然不甘心,沮喪,但是,我同時也感覺到解脫,我可以自由地做個小孩子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用擔心老媽的心情沒人照顧。”這或許是幼兒內心的獨白。

幼兒開始向父親認同,一是可以曲線救國,迂回地獲得母親的愛;二是可以進入男人的世界,像父親那樣有力量被尊重。

“我如果像母親愛的那個人一樣,母親就會愛我。”對於女孩是“如果我像母親那樣,父親就會愛我。”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女孩像媽媽,男孩像爸爸,女人像女人,男人像男人。

女孩愛美麗,穿媽媽的高跟鞋,用媽媽的髮卡等,要像媽媽那樣,即向媽媽認同,進入女人的世界。兒子模仿爸爸說話的語氣,崇拜爸爸,希望像爸爸那樣有力量等,即向爸爸認同,進入男人的世界。

角色清晰,健康發展。

孩子的噩夢:變成母親情感上的小丈夫

然而,現實卻並非如人意。如果環境偏差太大,夫妻關係糟糕,母親再過分強勢,幼兒無法通過母親的眼睛看到滿足和對父親的尊重,反而看到的是絕望、無處寄放的心靈、憂傷或憤怒。顯然,父親無法滿足母親,母親也無法讓自己幸福快樂。

此時向後退的動力大於向前發展的動力,幼兒在精神層面就會繼續呆在二元世界裡,為的是繼續守護母親,滿足母親。表面上看他成功地幹掉了父親,獨佔了母親。

然而,成功後的結果就像詛咒一樣,孩子可能會犧牲掉繼續向前發展自我,畢生追求的是滿足母親的願望,讓母親快樂和幸福,承擔了母親情感上的小丈夫角色

這樣,只有母親快樂和幸福,孩子才會覺得有存在感,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角色混亂,停滯不前,成年後可能出現各種精神障礙,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他的責任。

一名男孩在幼稚園喜歡打人闖了不少禍,母親看起來也是很著急。然而,每次談到孩子打人時,孩子都會看母親,還帶著一絲狡黠的滿足的笑。顯然,他不是為自己在打,他是為了母親。原來孩子的這種行為滿足了母親對男人的角色期望,因為孩子的父親在母親的眼中缺少男子氣、甚至有點窩囊。母親雖然表現得因此事著急,但情緒卻是愉悅的。

一個十多歲的男孩在父親和母親關係惡化分居時,夜間睡覺突然開始害怕,於是母親無奈,只好讓兒子和自己睡一張床,男孩得以慰藉母親受傷的心。然而,即將進入青春期的男孩與還有濃重女人氣息的母親睡在一張床上,男孩自然會有性衝動,但是對母親有性衝動讓男孩很困惑,同時也帶來深深的罪惡感。男孩雖然外形高大陽光,但是,成年後只對男人有性衝動。對女人的性衝動可能被壓抑或者被轉移到同性身上了。

一名男孩,父親在家時間很少,一周回不了一兩次,全職媽媽的母親孤獨憂傷深重。兒子要上幼稚園了,家裡只剩母親一個人。相依為命三年的母子,兒子怎能撇下母親不管,獨自自由成長。他要回去照顧可憐的不幸福的母親。怎麼辦呢,潛意識有辦法。這個階段的孩子,想像和現實常難以區分,他太想被老師打,常給家人說老師打他,甚至夜間常做噩夢,縮在床角說“別打我,別打我”。最後,只能讓他先回到家裡。這個孩子白天還高興地對別人說:“我有精神疾病”,兒童的潛意識防禦相對成人來說較輕,語言和行為中常常會流露出來。

家庭的魔咒:男人毀女人,女人毀兒子,兒子再毀自己的女人

二十世紀英國傑出的小說家勞倫斯,在其成名作《兒子與情人》中,把母子之愛和情人之愛的矛盾、複雜的心理描寫得非常細膩:

所有的孩子,尤其是保羅都特別反對父親。在父親莫雷爾因傷住院後,保羅高興地對母親說:“現在我就是家裡的男人了!”

這種家庭悲劇其實是勞倫斯自己早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勞倫斯於1885年9月11日誕生在諾丁漢郡伊斯特伍德礦區一個礦工家庭。做礦工的父親因貧困、粗暴和酗酒,與當過教師的母親感情日漸冷淡。母親對兒子的畸型的愛,使勞倫斯長期依賴母親而難以形成獨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禁☆愛能力。直到1910年11月,母親病逝後,勞倫斯才掙扎著走出畸形母愛的怪圈。

這種戀母或者說戀子情結輕一點時,可能還允許兒子娶個媳婦回家。但是,回到家裡還要百般折磨,橫挑鼻子豎挑眼等,如情敵一般。

我中學時讀語文課本裡的《孔雀東南飛》時,對焦老太太也是恨得牙根疼,焦仲卿的母親估計在封建社會是比較常見的,只不過焦母可能對兒媳劉蘭芝百般挑剔過分些而已。俗話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啊,可見當個媳婦多麼不易啊,大好的青春拿來熬。女人們相比較對年老色衰的擔憂,日子好過些可能更重要。

兒子在哪裡,兒子常常逃離現場,留下兩個女人對戰。所以說婆媳關係,看似不關兒子的事情,其實母子關係才是核心。

從這個角度出發,世界各國都在不斷上演的家庭悲劇是:一個男人毀了女人,然後女人因為無法填補的情感空虛,讓忠誠守護自己的兒子繼丈夫的位,結果毀了自己兒子的人生,兒子成年後因為承擔著母親情感丈夫的角色,無法給自己的女人完整的愛,毀了自己的女人。

於是,新的輪回又開始了。男人毀女人,女人毀兒子,兒子再毀自己的女人……

我們在象徵層面上理解幼兒的性心理發展過程,不要直接拿來和現實對照。比如,“父親”這個人雖然現實中存在,但是代表著力量和保護的“父親角色”並不一定在孩子內心自然存在,孩子仍然可能呆在二元關係裡。反過來,“父親”這個人即使現實中不在,但是代表著力量和保護的“父親角色”也可以在孩子的內心存在。“父親角色”的功能發揮是間接的,通過母親起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