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玩具有多了不起,看看積木就知道了

積木大小、形狀、高度、長度、面積、體積、材料和質地各不相同,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不僅能獲得這些數學特性最基本的感受,也能在玩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由此擴展出的分類、排序、配對、平衡等更抽象的數學概念。

1、 數量關係

孩子對數學的學習遠不只是我們一直以為的數數、認數而已,也許一個4歲的孩子能從1數到100,但如果不能"拿出5塊餅乾",就說明他沒明白基本的數學概念,理解和掌握"多和少"以及"和……一樣"比簡單會數數更重要。在搭積木時孩子能直觀地看到"量", 與背得的"數"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物量的一對應關係,也能體驗到"一堆""幾個"等模糊的數量概念的含義。

2、 形狀及其關係

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也許是湊巧,也許是某一種形狀的積木用完了, 迫使他們自己想辦法尋找替代品的時候,會發現原來這些不同形狀的積木相互是有聯繫的, 比如兩塊正方形積木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積木,再難一點的,原來兩個小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可以組成一個梯形,兩個正方形和四個小三角形可以組成一個六邊形……功利一點說,如果孩子在年幼時就被這些奇妙的圖形遊戲深深吸引,還怕他以後學不好曾經最讓你痛苦的幾何課嗎?

3、 長度

學齡前的孩子認識長度都是通過"比較"得出的,在搭積木的過程中,他們很容易理解長度的變化,去掉幾塊積木可以讓火車變短,加長呢?這些都不用教,孩子在玩的時候自然就發現了。

4、 面積

用積木圍出一塊自己的"領地",要再擴大疆土增加面積怎麼呢?那就調整擴展"週邊"吧積木還能幫孩子形成更抽象的面積守恆的概念,比如兩塊一樣大的三角形可以構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或者以相反的形式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大三角形底座的屋頂,慢慢地孩子會意識到雖然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面積並沒有發生變化。

5、 體積

讓學齡前的孩子理解體積的概念未免太強人所難,但不妨礙他們通過親眼看到體驗到一塊塊積木怎麼搭成了一個立體模型,來獲得早期的感性經驗,為以後學習打下基礎。

孩子用積木搭出自己喜歡的真實的和想像的物體,它們組成的"世界"就是娃娃們可以自己控制的舞臺或場景,如果再加入一些小人、交通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元素,體驗各種社會角色以及各種角色關係,就更能豐富和加深孩子對於周圍社會環境和生活的認識。在與同伴一起玩積木時,學習解決在積木遊戲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也是幫孩子學習尊重他人、分享、協商、謙讓、輪流等社會性☆禁☆交往的契機,説明他們理解社會性規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