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這是一張孩子的角度來的圖片,天空沒有那麼多,地面顯得更寬廣

最近在讀的一些讀物,還有一些親眼所見的事情,亦或是一些經歷都讓我對兒童教育有了新的認識。以前我總說教育的最基本原則沒有其他,唯有尊重,尊重孩子是一切行為的先決條件。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才是真的做到了“尊重”呢?其實想來想去沒有什麼好辦法,只有把自己的視角改變,換成孩子的視角一切問題也就找到突破口了。就像那個被人熟悉的笑話一樣:精神病院裡來了個難纏的病人,無論醫生如何詢問他就不開口說,在想什麼無人知曉,倒是也不傷害別人,只是每天都打一把傘蹲在花壇邊上,一蹲就是一天,如果有人把他拉走他也不反抗,等有了機會再跑回去蹲下。後來院裡來了個專家,拍著胸脯保證,一定能察出患者的思想到底是什麼。於是二話不說也打了一把傘蹲在患者旁邊,什麼也不問。起初兩人就那麼蹲著,後來過了幾天後病人終於開口說話了,他問專家:“你也是蘑菇?”這個笑話看似好笑,其實在揭示一個道理,那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想真的明白對方在想什麼,那麼只能改變我們自己的視角,對於孩子教育來說也是一樣的。

孩子的視角到底是什麼樣的視角呢?首先這被身體條件所限制,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高在不斷提高,但是最初的身高是很矮的,而且起初連走路也不會,孩子從出生到學會走路先後經歷裡仰面朝天的視角、匍匐前進的視角然後才是一個矮矮的走路的視角。

現在社會生活節奏非常快,也許不會再有這樣無聊的父母會花時間來演示孩子的視角了。但是我想說如果你依然保持好奇心不妨去試試,這是一個有趣的實驗。你可以首先仰面朝天的躺上一段時間,既不能移動身體,也不能翻滾,天花板的內容似乎有些無聊是吧?這時候如果反反復複有人出現在你的視野上空便打破了這種無聊,於是你開始研究這個臉,對這個臉進行深刻記憶,這時候的你比上學時的任何一個時刻都用心,因為除了這件事外實在沒的可做了。至於爬行的視角也很好演示,把身體降低到一個類似寵物狗的角度就可以了,但是覺得不會有寵物前行的那種速度和準確度,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這時候可比躺著有趣多了,那些犄角旮旯的髒東西一樣也不會被你錯過,打掃衛生時你都不會注意到這些吧!這也就難怪了孩子為什麼會專門去摸一些你不喜歡讓他們亂動的“髒東西”。

因此這樣一來你或許就能明白了很多不解,為什麼帶孩子去商場或者超市沒一會兒孩子就不耐煩了,因為除了各種大腿以外基本什麼都看不到,非常無聊!這個我就拿小歡做過一個實驗,曾經帶她去了一個人不是很多,但是全是地攤兒的地方,琳琅滿目的什麼都有,雖然並不是有趣的玩具,有些東西對於小歡來說根本無法理解是用來做什麼的,但是她的興趣卻極大,東瞧西看的有十足的逛街范兒。而且她甚至能分清楚這些都是需要花錢才能得到的東西,根本不去亂摸。可見孩子並不是不能理解你為什麼一定要去商場買東西,而是你無法理解孩子在商場裡的無趣呀!

除了身體條件而決定的視角外,孩子的視角不同的成人的還有心態問題,孩子始終都是擁有好奇心的,而且一點也不功利,任何一件事的出發點都不會因為它“很賺錢”或者“很有利”而是簡單地因為它“很有趣”或者“我不懂,我又想懂”這一點決定的視角更能很好地解釋一些較大兒童的心理。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上學時的成績不佳,你說破大天告訴他如果你學習不好,將來就不會有好的工作,不會賺更多的錢養家糊口。可孩子就是不懂,因為在孩子的眼裡賺錢本身就是一件不太重要的事情嘛!如果你能耐下性子來觀察孩子的生活,也許就會突然發現他其實很在乎隔壁桌小剛看自己的眼光,因為無論哪種方面小剛似乎都比自己強那麼一點,小剛會有游泳了,自己還不行,小剛悠悠球能翻出更多花樣來,自己只會那麼幾種……如果這個時候你瞧瞧地告訴孩子,如果你能把成績高於小剛,或許他也會有崇拜的眼光看你。這時候奇跡就發生了,孩子的成績果然蹭蹭見長,這就是挖掘對了孩子的興趣點。

可是有的人會說,我們畢竟是大人,即使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有時候也未必能如願。的確如此,而且如果大人真的只是簡單地把自己變“幼稚”似乎也是對於教育無益的,作為成年人需要做的是首先理解孩子,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前進,做到有的放矢。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經常會向大人提問,問一些海闊天空的問題,這都是基於他們的好奇心。可是成年人會發現,最初孩子提一個問題時我們還能回答,但是當孩子繼續刨根問底時我們似乎也有點知識不夠用了!比方說孩子會問,“天上飛的是什麼呀?”我們會回答是小鳥,“小鳥為什麼會飛呢?”“因為它有翅膀,翅膀的骨骼跟我們不同,是中空的因此能飛翔。”“為什麼小鳥要選擇把自己變成這樣飛起來?”……再繼續問下去,恐怕要涉及很多考古學、生物學等等的知識了,此時如果不是專業的人士未必都能知道。於是大部分的父母會感到煩躁,不再回答。

成年人已經把目前的生活環境當成了”慣性“,雖然有太多的不解,但是已經很少去想想為什麼了,因為這些大部分的事情都與”利益“無關。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只要是有趣的又是不懂的就都想鬧明白。其實這種好奇心才是人類繁衍至今的原始動力不是嗎?因此如果有一天孩子的父母也能像孩子那樣去思考,或許就是理解孩子的所有行為了。這篇文章與之前的不同,沒有對某個具體的事件進行討論,也始終無法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是依然覺得有必要拿出來分享,希望對一些困惑中的父母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