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1歲以後每個寶寶都該有個娃娃

小D有個認知老師,每週來三次,和小D玩,也給了我不少輔導關於如何選玩具、如何教育寶寶和如何通過遊戲發展寶寶的認知和其他能力。1歲前的“玩”主要側重於探索:不同材質、形狀刺激感觀發育;抓握、敲打發展精細運動和認知能力。1歲是個風水嶺,1歲之後對於玩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不能只停留在探索的過程了。

小D剛過矯正1歲,她的認知老師就讓我給她買一個洋娃娃和一套水杯、奶瓶、勺子這樣的模擬玩具。國外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洋娃娃,我以前是挺不屑的,但聽完小D老師的話後才發現,這裡面學問可大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娃娃怎麼玩。開始正文前,再喊一下口號,大J不代購哦。個人覺得洋娃娃不需要海淘,文末我分享了如何選購娃娃的攻略。

模仿遊戲

孩子是通過學習他人來自我成長的。孩子的最初學習對象就是父母,每天照顧他們的人。當寶寶有意願進行模仿,那她今後的學習能力會相對更高。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小保護好寶寶的模仿意願。

每天好多次的喝奶、吃輔食,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這套玩具其實就是讓寶寶開始學習這些技能。我們開始教小D給娃娃喝水,給娃娃餵奶,用勺子喂娃娃等等。我每次都是在小D喝完奶或者吃完輔食後,對小D說,小D吃飽了。娃娃也餓了,你可以喂娃娃嗎?一開始,我會示範給她看,慢慢地小D自己就有這個意願拿著奶瓶去喂了。每次小D喂完,我就會拿著娃娃對小D說,真好吃,謝謝你。這些基本禮貌也可以通過小D的娃娃潛移默化地教她。

情感教育

1歲以後的孩子慢慢開始有“脾氣”了,引進這個娃娃其實也是開始教育寶寶如何表達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每天會擁抱小D,對她說我愛你。現在有了娃娃後,我們也會教小D,讓她也抱抱娃娃,摸摸娃娃,對娃娃好。小D的老師說,不要小看這麼簡單的一個舉動,這是在讓寶寶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學會如何照顧他人,對他人友善。

等寶寶再大一點,這個娃娃還可以對孩子有治癒功能。小D的老師和我分享,在幼兒心理學裡,通常娃娃是寶寶自己的映射。有的孩子白天受到委屈了,她就會一模一樣地對待娃娃。最普遍的一個遊戲,比如給娃娃打針。很多寶寶打針疼了哭了,他們內心潛意識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於是,回家後他們就會給其他人(娃娃或者家人)打針,看到他人也會叫疼哭了,他就會“找回信心”覺得原來大家都一樣。有的寶寶如果父母對她大喊大叫,她也會一模一樣對待她的娃娃。小娃娃儘管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但他們會用行為來說很多。這從間接也在提醒我們父母,一歲以後更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時刻記住,孩子是我們自己的鏡子。

想像力培養

以前在公號裡分享過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畫畫的天賦(回復“82”看文章),其中保護好想像力是最關鍵的基礎。娃娃和餐具是開放性的( open-ended),它們沒有任何預設,所有的遊戲活動都是需要寶寶賦予的,這個其實是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我自己的一個心得體會是,1歲以後,小D腦子裡開始有自己的計畫了。和寶寶玩的時候,我們父母要“懶”一點,要跟隨孩子的節奏,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她。

前段時間在國內,我和小D坐著和娃娃玩,小D突然爬走了。小D的外公就在喊,過來啊,不要走,還沒和媽媽玩好了啊。我就及時制止了我爸爸,說,我們都不知道小D想幹嘛,為什麼不等一下看看呢。後來我發現小D爬過去拿了一個小紙盒回來,然後又坐起來,一手拿起勺子一手拿著盒子,開始嘗試喂娃娃。原來我買的這套玩具裡沒有碗和盤子,而小D吃飯時是有碗的。所以她就去拿了個容器回來。於是,我順勢教她,如何用勺子在碗裡(紙盒)舀一勺,再喂給寶寶。

選購貼士

我在給小D選購娃娃時請教過老師選購要求,一併分享給大家。

1、儘量真實、具象:不建議選擇芭比娃娃,這是成人化的娃娃,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沒有親切感;

2、材質軟的比較好:1歲左右的寶寶還是會時不時啃一下娃娃,或者一不小心舉起娃娃戳到自己。所以娃娃的選擇上儘量選擇比較軟的。小D的這個身體都是棉花填充的,手腳也是軟塑膠的;

3、男寶寶也可以有娃娃:我出於好奇問了老師,男寶寶怎麼辦?老師說,她還是會建議給男寶寶買一個娃娃,因為如何表達感情,照顧他人這個是共通的,不分男女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會有一些男娃的爸爸不同意買洋娃娃給自己兒子,那可以買個五官很清晰的玩偶,也可以起到一樣的效果。

4、尺寸適中:選擇洋娃娃尺寸不建議太大,不然容易對小寶寶形成威脅感。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玩”過家家“,現在聽了小D老師的解釋,才明白原來這個簡單的遊戲有這麼多好處。各位媽媽們,趕緊給寶寶準備一個娃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