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逗小孩的正確方式

見到可愛的寶寶,難免想要“逗逗”TA。但有時候,大人並無惡意的“逗逗”對小孩來說卻是“不友好行為”,雖然TA可能還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內心卻是拒絕的。鑒於Go姐的寶寶在“閱兵假”和“月餅節”被“逗哭”了好幾次,今天就和媽媽們聊一下,當“逗寶寶”升級為“捉弄寶寶”,如何既不讓孩子受傷害,也不讓朋友感到尷尬。

感謝@溪溪供圖:小司令在拍照時,被引導員阿姨“逗”哭了,“逗”寶寶要注意把握“度”哦。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提到:“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但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卻往往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這種逗的目的絕不是讓孩子高興,而是利用孩子來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迷惑、羞辱、擔憂和失落。

一、“捉弄寶寶”的負面影響

當然我們都承認多數大人是出於對小孩子的喜愛才忍不住“逗”,但動機友善不表達結果對孩子沒有傷害,對被捉弄的小孩子來說他們並沒有能力去理解成人世界的幽默方式,難以鑒別人際交往中的“玩笑”,因此,大人的言行會讓TA信以為真,從而產生負面影響:

1.這句傷害孩子安全感的話你家孩子遭遇過嗎?

Go姐遛娃時,見過路人阿姨逗別家2歲多的小寶寶說:“你媽媽是不是不要你了?”這句話在生活中特別常見,甚至我們自己家老人也經常說,你爸不要你了,你爸不管你了,再……我也不要你了……也許大一點兒的孩子會憤怒地反駁,但小寶寶聽到這樣的言語只會感到恐懼和無助。小寶寶需要百分百依賴媽媽才能生存,所以在TA的內心深處,天然存在著害怕被遺棄的恐懼心理,當再有人用相關語言刺激TA,就讓TA失去安全感。隨著科學育兒的觀念普及,越來越多的媽媽都知道在所有的“捉弄”中,“你媽媽不要你了”殺傷力最大,看似無意的一句玩笑話,卻對親子關係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然而還有很多長輩、沒有孩子的親戚朋友最愛的逗小孩金句,想想也覺得每個當媽的努力一小步,經年累月社會觀念才能改善一大步啊。

@小美媽 供圖。親媽捏臉玩兒,親媽帶頭捉弄孩子的行為必須不要不要的,大家切記,作為父母不能夠捉弄寶寶,以身作則最重要。

2.缺乏信任感

念大學時,Go姐與閨蜜在速食店吃飯,隔壁坐著年輕媽媽和2歲小女孩。Go姐覺得小女孩啃核桃的樣子可愛極了,就逗她:“哇!你的核桃看起來很好吃呀!你願意把它分一半給我吃嗎?”原以為小朋友有強烈的物權意識,不願意分享,哪想到,她真的從嘴裡摳出半顆核桃,連著哈喇子一起遞給Go姐……看著小女孩真誠的眼神,Go姐最終也沒有勇氣收下那半顆核桃,而是笑著說:“謝謝你,不過我還是不吃了。”Go姐一直記得當時小女孩疑惑不解、一臉茫然的樣子。現在想想,這大概就是“不友好的捉弄”。

小寶寶不懂得“欺騙”或“虛假”的概念,當TA聽到大人提出索要食物,就願意慷慨地分享;TA不會理解大人是在“試探”或“取樂”;而這樣的捉弄只會讓小寶寶自尊心受傷,對成人語言和行為所表達的指令感到疑惑,更甚而變得缺乏信任感,對周圍的人充滿提防,不利於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養成。

@魔怪媽媽 供圖:被怪蜀黍和怪阿姨捉弄後委屈的小魔怪。

3.請不要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家庭聚會時,Go姐的小外甥想要吃糖,但長輩把糖果藏起來,要求他唱一首歌或表演一個節目才可以吃糖。本來就有點兒認生的小男孩憋紅了臉,不知所措。這樣以糖果作為“交換條件”的捉弄,會讓寶寶誤認為給別人東西就可以胡亂提要求。

和“交換條件”類似。Go姐記得小時候去媽媽單位玩兒,媽媽的同事阿姨隨口說要帶小Go姐去遊樂場玩兒。當時滿心歡喜地收拾東西準備出發,可是媽媽卻解釋說:“阿姨要上班,她是逗你玩兒,哄你高興。”回想這樣的“捉弄”,當時作為孩子的Go姐內心的失望至今仍留下不愉快的記憶。還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放假住在姥姥家,我二姨說下週末再回來給我帶吃的,我暗暗記在心裡,到了那天,一大早起床吃完飯就跑到車站去等她,家裡人還以為我丟了,到處找終於在車站把我找到了,本來以為我亂跑想揍我一頓,知道原委之後我媽勸了半天才把我勸回家,告訴我二姨隨口說的,下次不要再當真了。大人給寶寶開“空頭支票”,是一種缺乏誠信的行為示範。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說了也記不住,小朋友內心世界的單純是你無法想像的,而當他們發現大人只是隨口說說,內心的感受是好是壞,從我把這件事記到現在就可以想像了。

媽媽們對孩子的愛和照顧是無條件的,媽媽們也知道,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但難免遇到親朋好友無意給小寶寶開“空頭支票”或是提“交換條件”,這樣的“捉弄”是一種負面的行為示範,伴隨著不誠信,或是誤導小寶寶可以“提無理要求”,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一定要站在寶寶這邊。

4.尊重孩子從把TA當成平等的人開始

Go姐的寶寶無論去哪兒都抱著一隻Teddy。有次在電梯裡遇到鄰居逗她說:“把你的小熊給我玩一會兒”,沒等到寶寶反應,就伸手過來“搶”小熊。寶寶“哇”地大哭了起來。鄰居很不屑地評價:“這麼小氣的寶寶啊”。

Go姐想說,這事兒真和小氣不小氣沒有關係,對寶寶來說,別人管您要錢包不給就搶你錢,還變搶變罵,和您這種行為沒有太大分別,這樣的“捉弄”讓寶寶感到恐懼,不合理的批評更會讓寶寶感到失落,造成強烈的心理傷害。

5.混淆認知

Go姐家娃爸的同學來作客,Go姐告訴寶寶喊“叔叔好”,但同學一定要逗她說“叫爺爺”。大人覺得捉弄寶寶很好玩,借寶寶來活躍大人之間的氛圍也沒有關係,以為寶寶那麼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利用寶寶的幼稚,故意“顛倒黑白。這種捉弄會讓寶寶接收到十分混亂的錯誤資訊、感到困惑,可能會造成寶寶的認知混淆。只有媽媽最知道,TA並不是大人所想的那麼的“小”,TA會看大人的臉色,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孩子們什麼都懂!

二、如何婉拒親友的“捉弄”能減小朋友間的尷尬

有些媽媽礙于面子,無法拒絕自己的寶寶被捉弄。如果媽媽們擔心當場制止或指責對方,會破壞友好的交往氣氛。Go姐給媽媽們支個招,既讓寶寶不受傷害,又不讓親友感到尷尬。

感謝@veronica 小南瓜麻麻 提供照片。寶寶因恐懼而大哭,需要媽媽及時安撫。

1.直接溝通

如果是自家親友捉弄寶寶,咱們不妨直接與他們溝通,真誠地將負面影響告訴他們,懇請他們停止自己的行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媽媽家的親戚朋友,就由媽媽來說,如果是爸爸方面的親戚朋友則最好由爸爸去表態。

2.以孩子的角度制止大人的“捉弄”

如果直接溝通涉及到“面子”問題,媽媽可以給寶寶解釋對方無惡意。比如,為了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Go姐在寶寶的玩具熊被搶時告訴她:“阿姨在和你開玩笑,她不會把你的玩具熊搶走!”這既可以消除寶寶的恐懼,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又自然地緩和了氣氛,不會讓鄰居感到難堪。

3.避開某些過分的人

媽媽們難免遇到特別難以溝通的“熟人”:幾次三番地提醒他們,他們卻依然熱衷於捉弄寶寶。這種情況下,媽媽帶寶寶外出時就要儘量避免見到TA,以免寶寶受到傷害。

三、如何及時安撫被捉弄的寶寶

每個寶寶的性情各異,面對同樣的捉弄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當寶寶因為受到捉弄而感到不開心,或出現其他消極情緒時,媽媽要積極地安撫寶寶。

1.及時對寶寶進行情緒疏導

當孩子表現出消極情緒時,媽媽一定要表現出理解,和寶寶站在一條戰線上,比如和寶寶說:“媽媽知道你心裡肯定不好受!”寶寶會因為媽媽的理解和支持感覺到特別溫暖。

2.培養寶寶的“反捉弄能力”

媽媽不可能時時刻刻陪在寶寶身邊,因此,培養寶寶的“反捉弄能力”是個非常必要的選擇。告訴寶寶大人的某些捉弄行為其實並沒有惡意,提前讓寶寶知道一些TA可能會遇到的捉弄場景,讓寶寶對大人的捉弄產生“免疫力”。

四、別人家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能夠讀到這裡的親們,不管是親爹媽還是親戚朋友們,肯定都是愛寶寶的,既然有了這個出發點了,咱們就不難做到正確逗寶寶的唯一黃金標準了——尊重寶寶,不管多小的寶寶,我們都要當成平等的人來尊重與禮貌對待,不要把他們當成弱者強加自己的意願去對待他們。

1.尊重意味著,你不能對TA說謊,不管是誰誰不要你了還是阿姨把你領回家養吧都是很唐突的。

(成人式的善意謊言也是不可以的哦!)

2.尊重意味著,經過他們的允許你才能動他們的東西和親近他們的身體,上來就刮臉、不經寶寶同意就抱他們、要求親親等也都是不禮貌的哦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遇到不熟的親朋好友抱抱和親親的要求,大一點的寶寶一開始幾乎都會扭頭拒絕,小一點的寶寶可能還不懂拒絕,但是不拒絕不代表他們樂意,即便有的小寶寶在家長授意下親親,往往也是迫于家長的權威不得以而為之,這並不能代表寶寶喜歡你)。

3.尊重意味著,監護人在場,孩子不餓的情況下,你也不需要去餵食寶寶。

(那種給寶寶喂糖、喂小顆粒容易造成嗆噎的食物、喂垃圾食品的叔叔阿姨就更要搬小板凳面壁了)。

4.有一件可以放心去做的事就是:拍馬屁!~

(很多寶寶都會在陌生人面前故意展示自己“才藝”,及時表示激烈的讚賞,有助於快速拉近距離哦!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表揚完一個寶寶是最……的寶寶之後立刻漠視TA轉而去表揚另外的寶寶是最……的寶寶,面對寶寶同樣要注意拍馬屁的藝術哦~)

怎麼樣,有沒有覺得寶寶的世界好難搞?是啊,你以為養個孩子這麼容易呢?!

最後,當寶寶被捉弄時,媽媽的保護還是最重要的!當媽的切忌保持沉默或者陪笑,也許你的表態會讓親戚朋友覺得你這個當媽的護犢子、小題大做或是當了媽變玻璃心了,但是正如Go姐前面說的,社會觀念的進步就靠每個媽媽勇於說“不”,幫寶寶爭取成人的“尊重”,凡是明事理的親戚朋友,早晚都會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