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丁說:家長要對孩子的胡鬧容忍到什麼程度?
「加丁說」第一季已經結束,當天五位嘉賓到底講了什麼?
好媽媽中的好媽媽高丹告訴你如何理解孩子的瞎胡鬧
《被誤解的“無理取鬧”》
首先,我們看一下演講者高丹的兒子——路易
在某一天的“瞎胡鬧”
有一天他刷牙漱口完,我想起來他還沒洗手洗臉,就去叫他,可無論怎麼“威逼利誘”,他死活也不來。但平時很自覺的呀,這時,路易的一句話提醒了我,他說:“媽媽,刷牙漱口完就要睡覺了。” 我這才恍然大悟,是步驟顛倒了。他的睡前秩序是“洗手洗臉抹香香,刷牙漱口換衣裳”,先刷牙漱口的話,他就拒絕洗手洗臉了。
————
是不是很崩潰,這個順序有這麼重要麼?
對,這個順序,對於兒童,就是TM這麼重要!
這正是大人對孩子【秩序感】的經典誤解場景。
秩序感不是強迫症,是孩子常見的階段性特徵,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對環境的敏感度會逐漸下降,秩序感和成年以後的強迫症沒有關係。
那麼,到底什麼是秩序感呢?
兒童的秩序感,簡單來說,包括兩種關係:一個是周圍環境中,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係,另一個是兒童自身,和周圍事物之間的關係。秩序,幫助兒童在環境中定位自己,理解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是如何運作的,這樣,他們才知道,如何有目的地去行動。如果秩序被打亂,他們就會不安,就會壓抑,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一般來說,秩序感的年齡段是六歲之前,高峰期是三歲之前。
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秩序感的例子
比如空間的位置關係,不僅要求事物在特定的位置,還對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有要求。眼鏡,要戴在爸爸眼睛上,不能拿下來;拖鞋,要穿在阿婆腳上,不能脫掉;每個人,要坐在餐桌特定的位子上,不能坐錯;蒙台梭利還有個經典的例子,外套,必須穿在媽媽身上,不能脫了搭在手上。
還有做事的順序慣例,要求做某事的地點、時間和流程必須保持一致。比如剛才的例子,先洗手洗臉,才能刷牙漱口;還有,繪本不能講錯一個字;習慣了澡盆就不接受淋浴,等等。
順應秩序感,方便教養
1. 省心省力
順應孩子的秩序感,孩子會很自然地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固定流程,家長一點不用操心。
2. 設限內化
秩序感強烈的孩子很容易把家長的設限、家長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要求,後面就無需一遍遍去強調。
3. 處理不良行為
路易洗完手玩水,自從他的洗手流程多了一個步驟——用客廳的毛巾擦手,這樣流程結束時他已離開洗手間,就想不起來玩水。
4. 分擔家務
孩子天生是很勤勞的,只要給他們做家務的機會。路易會仔細觀察大人做事的步驟和細節,主動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
5. 學習知識
秩序感讓孩子不斷地重複積累,自然而然地學習知識。我從不教路易認字,只給他講繪本,他很熟悉的故事發音,和這一個個小方塊的位置,是一一對應的。
————
WTF!實在不能滿足孩子的秩序感時怎麼辦?
媽媽去上班?完全離乳?上幼稚園?長途旅行?
生活中一些方面的失序引發的不安
解決方案本質上是一起找到替代的方式
説明孩子適應新的秩序
孩子跟你無理取鬧,說明他們信任你
你不接納他,誰接納他
本文版權為加丁說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