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講座筆記:孩子不好帶?家長自身找原因
學習的基本是靠動來學,有的家長說孩子很淘,淘並不是問題,我們要學會怎麼在孩子的動中讓他學會新的體驗。孩子如果不動家長就會要擔心了,而且擔心的是一個長遠的問題,是不是神經系統發育出現了什麼問題。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崔玉濤醫生關於家長和寶寶的交流互動以及如何訓練寶寶在生活中加強學習能力的講座筆記吧!
寶寶學吃
吃中的學習體驗
“首先和家長們互動一下,你認為你的孩子每次吃飯都很愉悅的請舉手。”現場有不到一半的家長舉手,那就是說很多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並不感到愉悅,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你有沒有讓孩子去津津有味地嘗試吃?所有的餵養都是以孩子饑餓為前提的。
“一個11個月孩子的媽媽說孩子一夜要吃8遍奶,問我怎麼戒掉夜奶?戒掉夜奶首先要看看媽媽你是怎麼對待孩子的?有多少媽媽是摟著孩子在大床上睡的?那小床是用來幹什麼的?有的家長說孩子根本睡不了小床!孩子為什麼睡不了小床?一夜喂8次是孩子真的餓嗎?真的需要吃嗎?如果把母乳當成了孩子的精神食糧那就沒辦法了。”
家長早早地就讓孩子把吃混淆了,讓孩子對吃失去了興趣,又反過來怪孩子不好好吃飯。孩子吃輔食每次都要吃完嗎?憑什麼孩子每次都要按你的規定來吃完?我們正常人每天都吃三頓飯,孩子每天應該吃幾頓呢?六頓。而現在有的孩子幾乎不到兩個小時就吃一頓,胃腸道幾乎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所以孩子的吃飯問題幾乎百分之百是家長造成的。
進食時間
新生兒的餵養要從按“需”餵養逐漸過度到“按時”餵養,因為長大後要形成一定的規律,要有睡覺時間,要有玩的時間,逐漸過度到和大人的生活規律一致。不能說孩子每天晚上六點吃飯,然後大人在七點吃飯的時候就讓孩子看著,這孩子肯定還要跟著吃吖,這樣就不利於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所以儘量讓孩子的作息時間和大人一致。
夜哺
指從午夜12點到清晨6點這段時間不再哺乳。要讓孩子慢慢地養成不再需要夜哺的習慣。有的媽媽看孩子睡的很香不忍心把孩子弄醒餵奶,但孩子又不可能堅持到第二天早上不吃奶,這就要下半夜再起來餵奶。這樣對孩子和大人來說都沒有好處,因為本身母乳媽媽如果休息不好也會影響母乳的品質。這種情況就可以在12點前,讓孩子在迷迷糊糊的狀態下吃點奶,持續一段日子慢慢就會把孩子的生物鐘調整過來,慢慢也就戒掉了夜哺,大人和孩子下半夜都能睡得踏實了。
食物質地
孩子一歲半以前主食都應該是奶,而不應該因為添加了輔食就減少了奶量,這是錯誤的。輔食的添加時間基本在4-6個月大,這個具體以每個孩子的自身情況來定。添加半固體食物的時間主要看孩子的槽牙是否長出來了,在喂孩子吃飯的時候,家長要坐在孩子對面做出咀嚼的動作,孩子看的時間長了,慢慢就學會了怎麼去咀嚼。咀嚼好的孩子說話吐字就會清晰,因為嘴部肌肉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輔食
我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剛開始添加的時候可以把菜泥混合到米粉裡面一起喂輔,不適宜把幾種輔食分開喂輔,如果分開喂時間長了,孩子會知道這個好吃,不喜歡吃那個,容易造成以後挑食。混在一起餵養不會造成營養的損耗,還有利於以後不挑食。一頓輔食要有1/2的碳水化合物,1/4的蛋白質,1/4的蔬菜,有的家長喜歡早上給孩子蒸碗雞蛋糕,這一點都不科學。
進食工具
有的家長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多吃點,就把泥糊狀的輔食也放到奶瓶裡去喂輔。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添加輔食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嘗到其它的東西,也是為了以後用勺碗自己進食做準備。所以從添加輔食開始,就要用碗和勺來喂輔。
學吃的誤區
有些孩子便秘,有的家長就認為是喝水太少了,多喝水吧。其實喝水多少和便秘沒有任何關係,喝水再多也都是從尿液中排出來了。便秘主要是纖維素缺乏造成的,為什麼母乳餵養的孩子大便不容易成形呢,而奶粉餵養的孩子大便都很幹呢,主要就是因為母乳中含有纖維素,而任何奶粉中都不含有纖維素。輔食的製作不是越精細就越好,製作菜泥的時候用刀切的菜泥可以保留纖維素,而用輔食機攪拌過的纖維素沒法保留了。
有的家長說我給孩子熬的粥熬了三個小時,熬的可稠了。其實粥稠是澱粉吸水造成的,並不是越稠營養越多。煮粥可以先把米泡軟打碎後再煮,省了時間還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營養素。麵條也可以用清水煮好後撈出來,再澆上骨頭湯攪拌。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吃的可多了,一頓能吃一碗麵條,你有沒有看看那一碗麵條裡有多少水呢?輔食做的太精細了,纖維素都給破壞掉了。不能因為開始添加輔食就減少奶的攝入量,一歲半以前的嬰幼兒都應該以奶為主。
寶寶學睡
睡中的學習體驗
大家看到了上面幾種睡眠的資料,其實這個資料是最騙人的。一個人的睡眠主要看深睡眠時間的長短,有的孩子是睡覺了,可是吭吭嘰嘰的一個小時也沒睡實,這樣孩子進入深睡眠就慢;有的孩子這句話剛說完下一秒就睡著了,這樣的孩子進入深睡眠就快。只要孩子睡醒後精神愉快,進食順暢,就說明孩子的睡眠品質好。
孩子白天睡覺不要拉窗簾,要讓孩子感受到白天和黑夜的區別。剛出生的嬰兒每天的睡眠時間比較長,無法區分黑夜和白天。過了兩個月之後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黑天和白天的區別,這樣有利於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嬰兒從小養成獨立睡眠的習慣,有好多家長習慣摟著嬰兒入睡,這除了有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只是方便了家長的夜哺,對孩子養成獨立睡眠習慣一點幫助都沒有。
讓孩子獨立地睡小床,小床上除了孩子睡覺必需的小枕頭、被子之類的,其它任何東西都不要放,那些都是不安全因素的源頭!一個五個月大的孩子來急診時臉已經紫了,已經死亡。後在口腔中拿出一個特薄的塑膠袋,家長說是放在小床上面放擦孩子的口水的紙的。還有一個8個月大的孩子因為第四次肺炎入院,第一次肺炎的時候只有兩個月大,平均兩個月肺炎一次。後經檢查在氣管中取出一個杏仁,家長都解釋不了這東西怎麼進去的。還有一個就是墜床,這是發生率特別高的事件。一個嬰兒墜床來急診檢查腦出血,為什麼?因為從床上掉下來的時候正好頭撞到了玩具上,玩具為什麼會在床的周圍呢?家長也解釋不了這個玩具為什麼會放在床周邊。這些都是家長應該時時注意的安全問題,一定要把這些危險因素早早地排除掉。等孩子會爬後,只有把孩子放在地上是最安全的。在地上鋪好地墊,孩子再怎麼翻怎麼爬都是安全的。
學睡的誤區
有的家長習慣抱著睡,晃啊晃,這是最錯誤,小孩子很怕“悠”,容易造成大腦中的毛細血管出血。再有就是睡前嬉戲,有些爸爸工作忙回家晚,總要逗孩子玩一會兒,玩完了對孩子說“你睡覺吧,我吃飯去了”。可是孩子正在興奮中,怎麼可能睡覺呢。不要把母乳當成孩子的精神食糧,只要孩子哭就把乳☆禁☆頭塞到嘴裡,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為什麼哭,並不是每一次哭都是因為餓了。一哭就吃奶很容易造成持續的夜哺,搞得媽媽特別疲累,母乳的品質也下降了。
還有就是我們現在對孩子的睡眠干預太多,有時候孩子“嗯”了一聲,其實啥事沒有,家長趕緊爬起來看怎麼了;有時候孩子可能只是翻了個身,我們也要去看一下。結果就是孩子本來睡的好好的,反倒被我們家長給弄醒了。再有就是睡眠沒有規則隨成人的作息,有時候家長把孩子哄睡後就要起來幹點自己的事,可是孩子能感覺到你不在他身邊了,他就容易醒過來,然後又搞得很難再入睡,最後養成了和大人一起晚睡的壞習慣。所以媽媽應該儘量隨著孩子的作息來,給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和規律。有的媽媽說我家孩子睡覺就愛翻滾,小床太小了,總撞到床圍。其實你們沒有發現孩子撞過幾次後就不再撞了,他也知道疼吖,睡覺變老實了,睡眠品質也提高了。
寶寶學便便
排便中的學習體驗
不要孩子穿著尿布濕,沒事就看看是不是拉了,或是拉了馬上就給換下來,應該讓孩子體驗到便便後的不舒適感,然後讓他學會表達這種不舒服。慢慢就會學會了有便便的表達。如果一直感覺不到這種不舒服,就沒辦法學會有便便要表達了。等孩子大一些了,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到衛生間去排便,讓孩子觀察大人是怎麼排便的,慢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學會自主排便。不建議把尿,因為把尿的時候孩子的肛門也在用力,長大後容易患痔瘡。
寶寶學看
看中的學習體驗
嬰幼兒都喜歡看飽和度高的顏色,比如大紅、大綠。媽媽不可能把自己臉塗成紅色的,但可以穿紅色的衣服吖。我們大家都習慣在家裡穿特別普通的家居服,然後出門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是給誰看吖?是給別人看的。媽媽們在家裡也要穿得漂漂亮亮,這樣才能給孩子造成視覺的刺激。要用大面積的大紅大綠的床單被褥,要經常更換。在孩子會爬以後,地墊要買淺顏色或是純白的,然後在上面放顏色鮮豔的玩具,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如果地墊特別鮮豔,孩子趴在上面就盯著地墊看了,哪還會爬呢。給孩子購買玩具也要買紅綠黃等大塊拼接的玩具,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
寶寶學聽
聽中的學習體驗
剛出生的嬰兒媽媽不適合講故事,因為講故事的時候肯定要帶入角色產生音調的變化,這樣孩子分辨不出媽媽的原本的聲音了,會感到不安。就用平時正常的語音語調和孩子交流,在孩子剛剛開始牙牙學語的時候,要對孩子做出充分的回應。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剛開始啊啊地可愛說了,後來該說話了卻啥也不說了,這是為什麼呢?就是說你對孩子的語言的回應是長期的,而不是只堅持了一兩天就覺得煩了,你回應的少了,孩子漸漸說的也少了。
一定要多跟孩子說話,你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對孩子表達出來。家中有方言的也可以正常說方言,不需要刻意地回避,聽的過程中各種語言都可以接觸。語言只是工具,有的孩子會說英文,這並不說明這孩子的智力就高。如果家長的英文發音並不是標準的,就不要在家偶爾弄出一句英文來了。有個家長為了給孩子英文環境,把孩子送到全英文的幼稚園,然後來找我諮詢,為什麼孩子每天接園都要踢她幾腳。我建議她把孩子轉到雙語幼稚園試試,轉園一個星期後她說孩子好了,每天接園都很開心。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可以表達了,在全英文的環境中,他聽不懂也沒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心裡得多憋悶吖。轉到雙語環境中,最起碼他可以和生活老師溝通沒問題了,心情自然就好了。所以說,語言的學習自然就好。
寶寶學動
運動中的學習體驗
嬰兒從出生就可以趴著了。有的家長覺得趴著壓著心臟了、壓著肺了。其實心臟就在中間,怎麼躺著都是一樣的。趴著是大運動和精細動作的起點,趴著時是撐開的精細動作的開始,趴著的時候手會從拳頭慢慢打開。趴著抬頭全身的肌肉都會得到鍛煉,仰躺時胳膊腿的運動動的只是胳膊和腿部的肌肉,是局部運動。為什麼要給孩子穿的衣服少於大人呢?因為孩子是動的,孩子動的多就容易出汗,所以要穿的少點。孩子手腳偏涼正合適,如果手腳熱就是穿的有點多了。
學動的誤區
最大的誤區就是新生兒戴脖圈游泳,新生兒戴上頸圈之後視線是斜上方的,不能平視。游泳確實對孩子的皮膚刺激有很大的好處,但要親子遊,而不是戴頸圈讓孩子自己游。
寶寶學說
說中的學習體驗
孩子聽得懂,能夠按照大人的指令做事情,應該在15-18個月左右。理解成人的表達也在15-18個月。對孩子咿呀作聲的應答一定要長期持續,而不能只堅持幾天。
寶寶學交流
交流中的學習體驗
孩子的哭本身就是一種交流。認生是孩子成長非常重要的體驗。怎樣度過認生期呢?就是多帶寶寶見人。但要有親疏遠近,不能見到誰都讓抱,只有最親近的人才可以抱,讓孩子從小就理解陌生人的概念。其實分離焦慮多來自于大人,有時候還沒分離呢,大人已經快哭了。不要偷著離開,每次離開前都愉快明確地告訴孩子離開的原因和回來的時間,說到做到。藏貓貓要在離開前訓練,讓孩子產生有走有回的認知。要讓孩子真正理解揮手再見的意義,而不是孩子學會再見後去哪兒都讓孩子表演一下,有時候剛進門就讓孩子表演揮手再見,孩子就會納悶了,怎麼再見了還不走呢?孩子學習任何事物的目的都不是為了表演而學習的。每一次在離開的時候揮手再見,孩子就會明白揮手再見的真正意義。
交流中爸爸的作用
男孩子會從爸爸那裡學會男人的素質,女孩子會從爸爸那裡學會男人是什麼樣。要讓爸爸更多的時間單獨地與孩子在一起,而不是爸爸與孩子單獨在一起時媽媽還在遙控指揮!爸爸帶孩子沒什麼可不放心的,都是親孩子,能怎麼樣呢。媽媽們大可以放心地讓爸爸參與到育兒過程中來,給爸爸更多的時間單獨帶孩子,不要給予過多的指導,讓爸爸自己去摸索,讓父親成為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