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奶or吐奶,傻傻分不清楚
剛剛喝下去的奶馬上就被吐出來,寶寶究竟是怎麼了?儘管爸爸媽媽都知道小寶寶吐奶不可避免,但親身經歷時,還是會緊張得不知所措,心疼又焦急,寶寶是只是生理性溢奶,還是生病吐奶?媽媽要學會根據症狀加以區分,才能免去不必要的擔心,也不至在寶寶身體出現不適的時候,延誤病情。
溢奶的特點
溢奶也稱生理性吐奶,由於人的胃有兩個門,與食管相連的叫做賁門,即胃的入口,與腸道相接的叫做幽門,是胃的出口。成人的胃垂向下方,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寶寶的胃部尚未發育成熟,從正面看是水準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寶寶的賁門還比較松,不能很好地收縮,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會比較容易流回食道。
另外,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也會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寶寶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
溢奶通常發生在寶寶4個月前,尤其是新生寶寶。表現為寶寶吃完後會吐出少量奶液,或者打嗝時帶出來一口奶,一般量不多,表現為溢出或輕吐。寶寶吐出來的奶還是原液狀液體,吐完後沒有痛苦表情,甚至更加愉快。
吐奶的特點
習慣上把病理性吐奶稱為吐奶,常是嚴重疾病的早期表現。主要原因包括消化道畸形和病菌感染,媽媽發現後,應立即帶寶寶就醫。
病理性吐奶會發生在任何月齡、患有某種疾病的寶寶身上。寶寶吐奶時呈噴射狀,一般要把胃裡的奶吐光,還會吐出胃液。如果是餵奶間隔時間很長,會吐出來帶有奶塊、有酸味的半消化奶液。
防止吐奶的3大攻略
攻略一:掌握好餵奶的時間間隔
通常,乳汁在寶寶胃內的排空時間約為2-3小時,所以每隔2-3小時左右給寶寶喂1次奶比較合理。如果餵奶過於頻繁,上一餐吃進的乳汁還有部分存留在胃裡,必然影響下一餐的進奶量,或是引起胃部飽脹,這就很容易導致寶寶吐奶或漾奶的發生。
攻略二:採用正確的餵奶姿式
在進食等量乳汁的情況下,抱起寶寶餵奶比躺著餵奶發生漾奶的機會要少。抱著寶寶餵奶,寶寶的身體傾斜,胃的下口便相應有了一定的傾斜度,吸入的奶汁由於重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腸,使胃部分騰空,減少了漾奶的發生。
攻略三:餵奶後不要急於放下寶寶
寶寶吃完奶後,媽媽不應立即把他放下,而應豎直抱起,讓寶寶趴在媽媽肩頭,媽媽用手輕拍寶寶背部,讓那些隨吸吮而吞入的空氣排出,即讓寶寶打嗝兒。氣體在胃中停留,佔據一定的空位是引起寶寶溢奶的重要因素。等寶寶打完嗝兒,胃中的氣體排空後再放下寶寶,就會減少漾奶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