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誰說沒有母乳就不是好媽媽


(Photo by limaoscarjuliet @ flickr)

三十五歲的賴小姐五年前在醫院剖腹產生下老大,沒有經驗的她沒想太多,一開始就打算喂母乳。她沒料到,產後第二天開始脹奶,寶寶卻不太會含乳☆禁☆頭、吸母奶,她傷口痛、乳☆禁☆房也痛,寶寶還不斷大哭,但護士仍每隔三小時就把孩子推過來要她親喂,警告她“再不擠會變石頭奶”。

她那沒有喂母奶經驗的母親也急得到處打聽方法,拿針頭挑乳☆禁☆頭、拿空針筒吸,什麼招數都用過了,兩人搞了滿頭汗就是擠不出奶水來,又痛又累;先生每天到醫院就看到兩張苦瓜臉。她回想,當時每天以淚洗面,“邊餵奶,眼淚就滴在寶寶臉上。”

張小姐是高齡產婦,數月前剛在臺灣南部某教學醫院剖腹產。由於手術麻醉,張小姐生產前、後整整三天無法進食和飲水。剛生完幾小時,護士就把寶寶推過來,要她親喂,連半夜也一樣。張小姐沒有脹奶的感覺,寶寶卻已將她兩邊乳☆禁☆頭扯咬到破皮。疼痛又虛弱的她覺得無法餵奶,拜託醫院喂寶寶喝配方奶,卻被拒絕,護士堅持要她親喂。直到寶寶體重已經掉了一六%以上,醫院才給寶寶補配方奶。

她們生產的醫院都是“母嬰親善”醫院,但諷刺的是,兩位哺乳過程受挫的產婦有相同的委屈:“這樣是要逼死產婦嗎?”


(Photo by Tanel Teemusk @ flickr)

追求母乳哺育率,忽略產婦需求

母乳含有來自母親的抗體,是奶粉中沒有的成分,也是寶寶最好的食物。近十多年來在臺灣政府大力推廣哺喂母乳政策下,媽媽們已普遍接受母乳優先的觀念。根據臺灣國民健康署的資料,臺灣二〇〇四年時,六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哺育率為二四%,到二〇一二年已有四九.六%,高於世界平均三七%。

數字成效背後的臺灣母乳論述,仍普遍缺乏對哺乳媽媽的關照。仔細查看臺灣國健署“母嬰親善院所”認證項目,多半是為了達到“促進母乳哺育率”這項終極目標,即使認證基準中明文母嬰親善院所得尊重“產婦及家屬意願”,但許多第一線人員在協助媽媽哺乳的過程中,並沒有真正顧慮到產婦的個別差異及需求。

二〇一三年五月,臺灣女人連線和立委林淑芬等人召開記者會,抨擊母嬰親善院所“對媽媽不友善”。在母嬰親善院所生產的林淑芬當時直言,她因為受不了親子同室的照顧壓力,提前打包出院。她認為媽媽哺乳權該受維護,但強推哺乳政策,反而讓新手媽媽更累、更挫折。

臺灣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陳麗娟回應,母嬰親善院所的母乳哺育措施其實是秉持“支持協助、但不強迫”的精神。她強調,第一線的護理人員除了指導哺乳技巧外,也要給予媽媽情感支持,不要讓“關心”變成哺乳媽媽的壓力。

三個新觀念,快樂育兒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楊佳羚,二〇〇六年在瑞典生下女兒,讓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護士曾對她說:“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小孩。”因此,要讓媽媽愉快育兒,需要大家一起改變觀念。

一、擺脫迷思。

“喂母乳才是好媽媽”、“母乳是上天的禮物”等觀念或說法,很容易讓哺乳不順的媽媽鑽牛角尖,例如若泌乳少就聯想是“上天的懲罰”。上善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何采諭指出,媽媽們要能夠拋開這些念頭,不是只有喂母乳才是好媽媽,“能提供母乳很好,若真的不行,可以考慮替代方法。”

“母奶喂愈久愈好”的觀念也讓許多媽媽感到莫大壓力。何采諭的兩個孩子都喝母乳到一、兩歲,但她指出,當寶寶開始吃輔食、甚至能吃大人食物時,還想喝母奶,也有可能只是想尋求撫慰感。

二、勿和他人比較。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甯說,每位媽媽的體質、生活習慣不同,每個寶寶胃口也不同,所以毋須和他人比較泌乳量,也不必自責。他也以自己太太生兩胎的經驗為例,太太產後的泌乳來得很慢,生老大時一直沒有追上來,只好和配方奶搭配喂。到第二胎時他們“不拚命”,親喂完寶寶若還餓,家人就把寶寶推出去走走,讓媽媽休息,並用滴管搭配補充配方奶,到產後兩、三周才達到全母奶。

三、外界應尊重不同選擇。

網路上有許多“全母乳捍衛者”,只要討論區一出現猶豫或想放棄喂母奶的貼文,立刻撲上來道德勸說。博主媽媽 Genie 在科學園區上班,每天上班抽空擠母奶,喂到寶寶十個月大,打算讓寶寶一歲時離乳。

當時她上網發文問換奶方法,就引來網友留言“全母乳最好”、“六個月大以後還是喝母乳最好”⋯⋯她曾寫下〈母乳納粹份子〉一文來形容這群人,現在回想起來仍憤憤不平:“我知道母奶很好,但我已經喂了快一年,每天擠母奶很累,你們知道嗎?”

楊佳羚指出,瑞典有完善的制度支持哺乳,包括有四八〇天的親職假、任何場合都能自在哺乳等,但是媽媽不論何時停止哺乳,小兒護士、身邊朋友不會說任何一句話。她說,當時小兒護士建議她逐步使用安撫奶嘴、滿四個月開始讓寶寶小口嘗試輔食、滿六個月後睡前讓寶寶喝以嬰兒玉米粉或嬰兒米麩沖泡的食物,增添飽足感,好能一覺到天亮⋯⋯都是為了減低父母照顧新生兒的辛苦,因為“媽媽沒有休息,就不能快樂養小孩”。

臺灣母乳協會發起人之一、親職作家陳安儀說,若沒有受過專業諮商訓練,在網路上回應他人哺乳問題要謹慎小心。她建議,首先要能同理對方的心情,要瞭解對方的各方面狀況,再提供資訊、建議給對方,但不能強迫,否則會引起反感或造成對方壓力。她舉例,曾有位想哺乳的媽媽是美術館櫃檯人員,一刻也不能離開工作崗位去擠奶,和協會義工討論很久都想不出方法,最後建議她白天喂配方奶,晚上回家再親喂,有多少喂多少。

走過艱辛喂母乳之路的媽媽們很偉大,但不是只有喂母乳的媽媽才是好媽媽。孩子成長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如果喂母乳造成痛苦,不如選擇一條媽媽、寶寶都能愉快安心的養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