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虎媽幫:一位哲人說過:“人生的豐富是人際的豐富,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的煩惱來源於人際交往,同樣,很多快樂也來源與人際交往。

懷孕七個月,我已腹大如鼓行動不便,婆婆來我們家裡幫忙照料三口人的飲食起居,順便帶了各種菜籽,把家門口的空地開闢成一分菜地,兜兜一邊開心的幫奶奶鬆土、撒種、澆水,一邊憂心的蹙著小眉頭問:“奶奶,我們用不用做一個圍牆?不然別人趁你不在家來偷菜怎麼辦?”

不等兜兜說完,奶奶就制止兜兜:“別胡說,哪裡有偷的?咱們種的菜好,鄰居們看著喜歡就摘點兒回去吃沒什麼,那是摘,不能說偷知道嗎?”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把順手牽羊的偷菜叫做摘菜,覺得心頭暖暖的,如這一個陽光和煦的春日午後。

婆婆總是喜歡做很多麵食,不管是包子還是窩頭,分送給鄰居,不出兩周婆婆已經有了固定的朋友圈子,每天早晨一起爬山,下午一起跳廣場舞。

周日,兜兜在寫周記,忽然冒出一句話:“媽媽,假如咱們家著火了,我覺得會有很多鄰居幫我們打119求救的!”

“哦?為什麼?”

“因為奶奶跟鄰居都是好朋友了,好朋友就會相互幫助,有一句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嘛!”兜兜能說出這句俗語是出乎我意料的。

就在去年,鄰居老太太沿著社區院牆種了一排豆角、黃瓜,每天午後不辭勞苦的搬著小凳子坐在自家小菜園前,看著來往的人們,生怕大家會趁她不備偷了豆角。一但發現有孩子靠近立即喝止,可是,越不讓看孩子們越好奇。其實孩子們靠近的目的只是想一天天看到小豆角、小黃瓜怎麼從花朵裡變出來,老奶奶的人體欄杆卻製造了更大的神秘感,於是,夜晚打著手電筒偷小豆角的事件此起彼伏,每每早晨聽到老太太站在牆邊咒駡小兔崽子們沒家教,就很糾結,怎樣才能協調這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對立關係?

非常感謝我的婆婆,她善良的換掉了一個“偷”字,只是這一字之別、一念之差就教會孩子正確看待、對待人際關係。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順暢的人際關係,是很多家長在糾結的問題:“別的孩子總是欺負我們孩子怎麼辦?”“我們孩子不合群總是自己玩兒怎麼辦?”……其實很簡單,第一給孩子做出好榜樣,第二營造豁達和善意的環境。兩者都需要家長以自身的修養浸染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教給孩子必要的、標準的交際用語

除了通用的“請、你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等禮貌用語外,還應該引導孩子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及時的介紹自己、表達自己的感受,真誠伸出友愛之手,恰到好處給予對方讚美、肯定等等。比如:“我是某某某,你叫什麼名字……?”“很高興看到你!你比照片上還要……”“你喜歡玩什麼?咱們一起玩兒吧!”

“跟你在一起真開心,期待下次早點見到你!”。

教給孩子交往的原則,指導孩子協調社交中出現的矛盾

雖說與人交往是靈活隨機的,但是日久見人心,再複雜多變依然有原則可循:自私自利、耍小聰明、斤斤計較的人得不到真正的朋友,真誠、寬容、溝通、奉獻、關心、分享才是交往的要訣。

孩子之間相處,鬧點小矛盾、出點小事故在所難免,“你就不會還手?咱不能吃虧!”或者“惹不起躲得起,以後離XXX遠點兒,別跟他玩兒!”兩類極端的宗旨性錯誤引導一定避免。但是我們也不必告訴孩子“吃虧是福”一味忍氣吞聲,從每一件經歷中總結矛盾雙方所作所為的優劣,取其精華為自己所用,才是日後逐步提升交往能力的關鍵。

上個月,兜兜放學的時候在操場玩兒,被高年級的男孩子從一米多高的平臺上一把推下,臉朝下墜地,摔的慘不忍睹,而男孩子的媽媽卻趁我們扶兜兜的一分鐘時間迅速拉著孩子逃離了現場,沒有一句道歉的話,更沒有一絲愧疚的幫助,甚至沒有讓我們看清他們的背影。我們緊急帶兜兜去醫院進行檢查消毒止血消腫之後,兜兜仍舊心有餘悸,第二天不想再去上學,但是我鼓勵兜兜去,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逃避、值得逃避,這不是你的錯,為什麼你要害怕、要覺得丟臉?

首先,犯錯誤必須有擔當——我要求學校查出這對類似交通逃逸的母子。我不需要任何物質賠償,只需要一句道歉。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誤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哪怕只是一句道歉,也勝過唯唯諾諾的逃避。對這次犯錯的男孩是警戒,對兜兜也是一樣。

其次,孩子應該學會自我保護——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兜兜在這件事情上也有責任,她只顧眼前卻忽略了身後的危險。因為在一個群體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友善謙和,尤其是在遊戲和戶外活動時,有些人可能會因規則、秩序的概念較為淡薄,傷害到其他人,所以我告訴兜兜,不論何時何地應該全面的觀察你所處的環境,避免到擁擠、爭搶激烈的地方,畢竟明刀易躲、暗箭難防。

生活本來就是有悲有喜,有常規、有意外。讓孩子全面的瞭解世界,不等於讓孩子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於毫無防範心理。這是孩子對社會應該持有的態度,也是教育孩子應拿出的示範。

最後,寬容原諒他人的錯誤——接受別人的道歉,給他改正的機會。

疏導、轉移孩子對矛盾結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檢討自己的過失之後,寬容他人的缺點與失誤,培養孩子寬廣的胸懷。畢竟事情已經發生,無法逆轉,我們需要告訴教孩子充分應用“溝通、寬容”去化解交往中的不快,對做的好的地方給予正向強化,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上坦蕩接納,在互相協調中提高交往能力。

給孩子創設更多社交場合和機會,讓他在實踐中成長

當我們給孩子澆灌了一定的交往禮儀和社交技能後,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出去了,最好的教育始終在路上而不是在教室對嗎?

每個週末多帶孩子參加不同團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或者請朋友們來家裡舉行簡單的家庭聚會,讓孩子結交不同成長環境的小朋友和各行各業的大朋友,瞭解他們的生活、逐漸摸索出與不同人相處的技巧。

每個週末我們會帶兜兜參加電臺直播、電視臺節目錄製、親子活動或者戶外運動,兜兜與大家線上、線下交流的同時看到電視臺攝影師的辛勞、主持人的睿智、嘉賓的博學、其他小朋友的友善,更感受到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一項活動時那種團隊的凝聚力,兜兜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逐漸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正如陶行知說的:“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家長自己多交朋友,給孩子做出榜樣

毋庸置疑,家庭環境對孩子心智性格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廣接善緣,孩子耳濡目染就有了交朋友的欲望、條件。孩子在父母與朋友交往的融洽氛圍裡,感受到快樂,自然會模仿父母的方式去結交朋友;甚至還可以說家長的朋友圈子自然而然為孩子拓展了交往範圍,幾個家庭的孩子因父母關係順理成章就結成了朋友。

不以成人的眼光去評判孩子的交往能力,給他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孩子的社會經驗有限,並且性格有天壤之別,不要指望孩子在人際交往上的表現恰好符合你的理想。他可能是開朗大方,也可能內向靦腆;可能性格強硬倔強,也可能柔弱順從的;可能狡黠,也可能厚道。每種性格特徵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無須厚此薄彼,強制孩子做改變。只要他擁有良好的朋友關係,和同伴玩耍時是快樂的、內心是純淨的,就足夠。

一位哲人說過:“人生的豐富是人際的豐富,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的煩惱來源於人際交往,同樣,很多快樂也來源與人際交往。為了孩子的快樂,我們必須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畢竟家長行為反射的作用對孩子的影響遠比專門的教育作用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