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多抱孩子=讓他變“笨”?

感官、感覺和知覺,你分清了嗎?

感官

比如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等,它們接收環境中的各種資訊,是人最最基礎的資訊來源。

感覺

感覺是感官所提供的一種資訊,一種相對來講比較單一的資訊,是集中在物體上某些方面特徵和屬性的一種資訊。

知覺

相對於感覺來說,知覺是一種整合的資訊。我們的感官會同時接收到很多資訊,但我們並不是按照先後順序一樣一樣的處理,而是整合起來,以便我們迅速的理解一種事物或當下的情境。知覺是我們(或者說孩子)最終理解這個世界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

知覺系統提供給我們人體一些非常有用的資訊,以便於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可以去獲取我們想要獲取的東西,讓我們避免危險等等,因此我們的動作都是靠知覺在指導的。當我們一直在談兒童的動作發展,在談兒童的思維發展時,其實追溯到最初始,是ta們的知覺資訊有沒有效、迅不迅速、完不完整。

在生命最初的時間裡,感知覺系統迅猛發展,以便於個體可以變成一個非常高級的生命體,能夠整合多方面的資訊——能夠整合視聽覺、皮膚觸覺、嗅覺等等的資訊。

回想人類的嬰兒,聽到聲音的時候,大部分的嬰兒都會回頭(頭會轉動)來注視這個聲音的發聲地,他的視線會聚焦在發聲的物體上,其實就代表了他的聽覺和視覺是整合在一起的。當他的視覺追蹤到這個物體,耳朵又聽見,能夠讓他更有效地去識別這個物體,能夠讓他的注意力更集中在這個上面,做出判斷和試圖去理解。

而很多時候其實動物並不完全具備這個能力,比如像小貓小狗,其實在它小的時候還不能視聽覺整合。你可以試驗一下,對於很小的小貓(一個月以內),你跟它去互動的時候,故意在它身邊發出聲音,它的耳朵會動,大家知道動物的耳朵會動,它會轉動來指向聲音源,但是它的視線並不一定會轉過來,因為它完全依靠聽覺就能感知這個資訊。

知覺、動作和聰明間的秘密們

知覺與動作

在兒童早期,ta們的手部相對比較笨拙,不能夠靈活地去運動各個指關節,只能運動手臂和肘關節,然後慢慢發展到手腕和手指,這就是他的動作發展從粗到細的一個過程。但是進一步的來說,ta的觸覺,也是從粗到細。

在早期,兒童觸摸物體的時候,還不能分辨的非常細膩,無法各種材質都能分辨出來。但隨著年齡增長,比如說到4-5歲,這些兒童就可以分辨非常多的材質,閉上眼睛單靠觸覺就能分辨到。這種分辨能力對於聽覺來說也是一樣,所有的感官知覺都會越來越細,而且整合會越來越有效。這種資訊的整合從少到多,從單一到複雜,從零散到完整,兒童的知覺能力也就越來越強。

積木搭建與精細動作

為什麼說低齡的孩子(2~4歲),剛剛開始玩積木的時候,不易去搭非常精細的結構呢?因為孩子做不到,他做不到這一點,他就會非常的焦躁,感覺到挫敗,所以我不建議這麼做。

但是隨著兒童年齡增長或者積木經驗非常豐富了,那麼你就應該對他提高要求。這個要求是他能夠達到的,這個要求如何達到,包括了你可以傳授給他一些技巧,告訴他怎麼做才能非常的精細。在鍛煉精細動作的同時,其實你也是在鍛煉他的知覺能力。因為這些精細性不僅僅是用眼睛觀察,還需要有手部的感覺、軀體的感覺,ta會感受到物體和自己身體的相對性在裡面。

比方說,大家用的比較多的F1積木或卡普樂積木,搭得非常非常高的時候,甚至超出孩子的身高,孩子得要站在椅子上去搭建的時候,這就會跟軀體感覺有所統合。

如果我們不搭那麼高,只是很精細,比如說卡普樂的邊,或者F1積木上面的卡槽,當它們能夠非常精確的對齊時,圖案會非常漂亮,差一絲一毫都會影響整體的美觀。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對其積木做調整的時候,我們並不完全靠視覺來達到需要的效果,反而更多的時候是靠觸覺——我們用手指來摸積木的邊,用食指拇指拿住,或者兩手分別用一根手指拿住積木的兩端,用食指肚夾住積木的兩端放下去。放下去的同時,可以用中指的指肚去摸一下積木的邊是否平了。

這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動作,我們也完全不需要用眼睛看來感知到這個部位精不精確。這時候的這些動作,以及當時皮膚的觸覺所感受到的非常微妙的變化,整合到一起就是知覺,這個知覺會告訴你,你應該做什麼樣的調整。所以我們說知覺是指導動作的。

這裡我們要再講樂高積木為什麼不適合低幼兒童玩,為什麼小的寶寶、學齡前兒童更適合於玩木質積木。這一方面是因為木質積木更能夠鍛煉兒童的觀察力和平衡能力,計算物體的各項屬性和特點。

而另一方面,這其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就是手部的觸覺。大家知道,樂高積木是雙手用力拼插的,它不涉及到精細的動作,它只涉及到用力的插,插穩就可以了,它不涉及到要微調,因為每個積木都是死的,它的卡口只要卡住了就OK了。但是木質積木會涉及到微微地調整,也就是我前面說到的,它有一絲的偏差都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構的美觀和穩定性。

動作與聰明

從本質上來講,由嬰兒或者兒童主動發起的一些運動都可以看成是探究性的運動,因為ta是基於自身的一個動作的目的去做這件事情的,ta需要去從ta的運動當中感受到各方面的資訊,並整合到一起。所以我們說探究性的活動是非常有利於推動兒童的成長和發展的,不僅僅是動作的發展,也包括了認知和思維的發展。

所以為什麼經常抱孩子會讓ta們變“笨”?

這裡我們所說的,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儘量減少抱著ta行動。

當我們抱著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身體就處於一個被動接收資訊的狀態。我們前面說到的身體運動能夠給孩子帶來非常多的知覺資訊,這裡面有兩種,身體的運動和身體的移動,後者,也就是位移。位移有兩種,一種是自我生成式的,他是通過自己運動生成了這個位移,接收到了資訊;另一種叫他人生成式的。這兩種方式截然不用,它們從不同的來源收集到知覺資訊,所以給大腦的資訊是不同的,因此人做出的反應也是不同的。

說抱著的時候,一般孩子的這個臉都是朝向後方,或者側面的,他一定與行進的方向不一致,所以我們說抱著的孩子他不會對不同的資訊源之間的聯繫有什麼預期。

資訊源包括了視覺的,前庭覺(平衡覺——身體平衡的感覺),還有我說的軀體的感覺,比如肌肉、關節部位的各種感覺,這麼多的感覺整合到一起才會告訴人我應該怎麼走,我是不是應該避開東西,我應該如何運動自己的身體來繞開或者是爬到某個東西上面去。所有的這些資訊,都源自於不同的資訊源之間是有關聯的,是整合在一起的,是一種知覺。但是,當我們抱著孩子的時候,他的這些感覺資訊就割裂了。因為他的身體沒在移動,是成人在移動導致了他有移動的感覺,這時候他軀體的肌肉、關節都沒有動,他沒有這些資訊來源。他的平衡覺也是不正確的,他視覺的方向也是不對的。所以他就不會產生預期,也就不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所以我們說要減少孩子抱,更多的其實是我們提倡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講,起初的探索,無非就是爬著去找各種各樣的東西,走路去感知各種空間、高度等等,這些運動的體驗在早期對孩子來說非常寶貴。

有了以上所說的這些多種感覺整合到一起變成的一種知覺資訊,在三個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意系統,識別系統,和定位系統。

而這三項就是我們認為人要完成複雜的任務、解決複雜的問題或者未來學習中需要具備的非常重要的三項能力——注意、識別和定位。而這三項能力都基於人的知覺系統靈不靈敏。換句話說,一個聰明的孩子在這三個方面一定會是非常敏銳的,是能夠做出迅速反應的。

而如果我們沒有讓孩子有比較多的練習,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讓ta在真實的世界當中去感知覺各種各樣的資訊,並且讓ta有機會去整合這麼多的資訊,做出反應,給ta一些練習的機會來調整自己的動作,並發展新的策略,而是都替代ta做了,那麼我們就不能對他有很高的預期,認為他可以自行解決一些問題,因為他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