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欣賞和理解藝術是幼兒必備的藝術素養

在幼兒藝術教育中,藝術欣賞相對受到忽視。母嬰專家指出,欣賞和理解藝術是幼兒必備的藝術素養。實際上,幼兒的藝術欣賞潛能是與生俱來的,他們能夠欣賞和理解藝術作品。要激發幼兒的藝術欣賞潛能,我們首先要瞭解幼兒藝術欣賞能力發展的特點與規律。

欣賞和理解藝術是幼兒必備的藝術素養

幼兒生來就有藝術欣賞潛能

借鑒前人的研究與自身的思考,我們將學前幼兒藝術欣賞能力的發展劃分為早期本能直覺反應階段(0-2歲)與直接感知藝術形象階段(2-6歲)。

0-2歲早期本能直覺反應階段

人在生命最初階段的嬰兒時期,就能表現出感知與選擇形狀、色彩、節奏、韻律等形式審美要素的傾向,並能對其作出反應。就像威廉·斯特恩所認為的:嬰幼兒最初對那些產生快樂的藝術物件的特質是極其敏感的,比如像色彩、亮度與明顯的節奏。

嬰兒在出生後的較早時期對美術的兩個基本要素——形與色就有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了。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注視靶心圖與線條圖的時間最長,偏愛複雜圖形;注視彩色圓盤的時間比注視灰色圓盤的時間長一倍。同樣,嬰兒對於音樂的基本要素——節奏、旋律等也非常敏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煩躁不安的嬰兒只要媽媽將其抱在左側或者聽到與媽媽心跳節律一致的聲音就會安靜下來。對於柔美的聲音、美麗的畫面,嬰兒會露出會心的笑容等。1歲左右的嬰幼兒對節奏鮮明、旋律優美的音樂會做出積極反應,能夠跟著音樂的節拍舞動起來。儘管這些最初的反應僅僅是一些本能的直覺行為,還未形成真正獨立的美感反應,但它已為日後更高層次的藝術欣賞活動做好了心理上的準備。

2-6歲直接感知藝術形象階段

兩三歲以後的幼兒,在成人的引導和教育的干預下,不僅能關注到藝術作品的內容,而且能初步關注其形式審美特徵。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藝術欣賞能力的發展逐漸從籠統到分化,從沒有標準到具有一定標準。

在美術欣賞方面,幼兒關注作品內容多於形式。當幼兒面對一件美術作品時,他們首先感知的是作品內容。幼兒對作品內容的感知與理解往往處於淺表層次,還未達到深入感知、理解作品內容所蘊含的深刻意義這一水準。在教育的干預下,幼兒開始初步關注作品的形式審美特徵(如顏色、形狀、構圖等),具有初步感知與理解作品形式審美特徵的能力。而且,幼兒似乎更喜歡感知描繪熟悉物體與令人愉快的現實主義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作品等。例如,幼兒在欣賞索拉瑞奧的《有綠色靠墊的聖母子》時,憑著敏銳的審美直覺,立刻把握住了作品所傳達的濃厚的母子之愛。他們不僅能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容,對作品的形式(如畫面的顏色、質感)也很敏感,如“小寶寶的屁股很光滑,很舒服,我都想摸一摸了”,“小寶寶的頭髮是紅色的,很好看”。

幼兒欣賞音樂時,是把音樂作為一個整體來接受的,並不孤立地辨認音樂的各個因素。兩歲半左右幼兒能注意傾聽音樂,初步感知音樂所表現的內容。3歲幼兒,能與音樂發生情緒上的共鳴,能辨認音樂作品中速度的變化,且其動作能跟隨音樂速度變化而發生變化,但感知音樂作品的性質、力度等還有困難。中班幼兒已有初步的音樂概念,並能將其掌握的音樂概念遷移到性質相同、但沒聽過的音樂作品,能區別音樂作品中較為明顯的力度、速度變化及其表情作用。大班幼兒懂得音樂作品可以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能辨認熟悉的音樂作品的情緒、性質,並掌握初步的音樂知識。通過有趣的活動,中大班幼兒能理解音樂的簡單結構(如樂句、樂段),分辨音樂的性質、體裁、風格。幼兒在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時,常會加上許多自己想像的情節、場景來加以解釋,並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幼兒欣賞和理解音樂的較為獨特的方式。

幼兒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下展現藝術欣賞能力

幼兒對於藝術作品的把握是敏感的,能夠敏銳地把握到藝術文本的形式與內容中的諸多方面:幼兒可以感受到音樂中的節奏、速度與力度,繪畫中的形狀、色彩與構圖,可以體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可以生動地想像到其中的形象與情節等。因此,對於幼兒藝術欣賞教育來說,最適宜的並不是告訴、灌輸、給予等,而是相信幼兒的藝術欣賞潛能,鼓勵幼兒充分地進行感知,充分地發揮想像,自由地表達情感等。

在面對藝術作品時,幼兒能夠大膽、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得益于成人為幼兒欣賞藝術創設的寬鬆自由的活動氛圍。如果成人堅持認為對於作品的欣賞和理解有著唯一的正確答案,那麼幼兒就會努力揣摩隱藏在作品之中的標準答案,或者成人所認為的正確答案等。相反,如果成人相信幼兒的藝術欣賞潛能,並把這種信念傳達給幼兒,同時為幼兒欣賞和理解藝術作品創設一種寬鬆自由的活動氛圍,鼓勵他們大膽體驗和表達,那麼幼兒潛在的藝術欣賞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而且,每一個幼兒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調動自己的情感、個性等因素,對藝術文本的理解和解釋將是一個個獨特而又精彩的意義世界。

當幼兒說“我聽不出什麼”、“我看不懂”、“我不會聽”時,成人應幫助幼兒樹立自信,自由地感受和表現。當幼兒在與藝術文本進行對話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並將自己的情感與藝術文本達到同構,同時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將自己的內心情感與外在形式達到同構,從而產生審美愉悅感,樹立自我認同感。

以多感官通道與藝術進行交流

幼兒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擅長運用多種感官通道和方式來欣賞和理解藝術作品。然而,在藝術活動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如下現象:有時成人希望幼兒靜靜地坐在座位上用語言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在他們眼裡,所謂的“秩序”或“紀律”是更為重要的。然而,與一般成人不同的是,當幼兒用語言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充分運用各種感官通道和方式(如身體動作、表情、視覺、觸覺等)是他們欣賞和理解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幼兒來說,這也是一種更為原初、更為自然的方式。因此,在藝術活動中,成人應尊重幼兒的心理特點,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和方式來欣賞理解藝術。

雖然幼兒天生具有藝術欣賞的潛能,在沒有成人引導的情形下,他們也會主動大膽地探索與表達。但是,如果成人能夠有效地引導幼兒與藝術文本進行對話,那麼幼兒能更有意識地形成審美期待,同時審美能力也能得到增強。在引導幼兒與藝術文本進行對話的時候,不妨嘗試運用下述問題來幫助幼兒欣賞和理解,同時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例如,“你喜歡這段音樂嗎?”“為什麼?”“你在音樂裡聽到了什麼樣的聲音?”“你們猜一猜這段音樂是在什麼情形下播放的?”“聽著這樣的音樂你最想做什麼?”“你能給這段音樂起個名字嗎?”

成人不僅可以成為幼兒與藝術文本之間的仲介與橋樑,而且同樣是一個欣賞者或接受者。因而,在引導幼兒進行藝術欣賞之前,成人也應與藝術文本進行對話。藝術欣賞活動對成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成人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如基本的藝術知識,欣賞與理解藝術的能力,幫助幼兒在直覺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拓展和深化審美情感與體驗;另一方面,教師應將審美的主動權交給孩子,鼓勵幼兒不斷探索與發現,生成更加豐富而精彩的意義世界。另外,成人作為平等的欣賞者或接受者,同樣可以與幼兒一起欣賞藝術,並分享其感受與體驗。在藝術面前,幼兒渴望與成人進行對話、渴望彼此間的分享。此外,在聆聽幼兒的審美感受時,成人也可能是研究者。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欣賞和理解藝術是幼兒必備的藝術素養。為了更好的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我們要注意以上的事項。專家指出,幼兒與藝術的對話,有助於成人更好地瞭解幼兒,並針對幼兒的心理特徵提供適宜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