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厭奶期應積極應對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母乳不夠吃的。而當寶寶四五個月大的時候,又發現寶寶變得不怎麼愛吃奶了,出現了厭奶的情況。是寶寶生病了嗎?家長往往為此憂心不已。專家表示,寶寶不願意吃奶不一定是生病導致的。那麼寶寶厭奶怎麼辦?母嬰專家指出,寶寶厭奶期應積極應對。

寶寶厭奶要先排除病理原因

在寶寶4到6個月大時,偶爾會有三兩天的時間食奶量減少,表現得像胃口不佳,不想進食,這就是寶寶特有的厭奶現象。厭奶期可能出現在寶寶3~4月,也可能會在6~10個月左右出現。引起寶寶厭奶的原因有很多,但可分為生理性厭奶和病理性厭奶。

生理性厭奶持續時間短,大多數是兩三天,這時寶寶的精神狀態是正常的,也不會出現發燒、哭鬧等異常現象,父母不必擔憂。

病理性厭奶,就是因疾病導致寶寶不願意吃奶,有些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代謝性疾病都可能引起厭奶現象。另外就是急性☆禁☆感染,如鵝口瘡會造成口腔疼痛,孩子喝奶的時候會感覺疼痛進而不願進食。因此除了厭奶外還會伴隨其他的異常表現,比如睡得不好,精神不振,容易哭鬧,甚至出現腹脹、嘔吐、發燒或呼吸急促等,家長應該重視,並及時到醫院檢查就醫。

厭奶不一定會造成營養不良

寶寶一旦出現厭奶現象,家長自然就會擔心營養是否跟得上。除了疾病造成的厭奶之外,大部分的厭奶現象都是生理性厭奶。比如出牙期牙齦腫脹不舒服,換新奶粉後口味不喜歡或造成腹部不適等,從而對進食暫時不感興趣或者抵抗。另外,隨著寶寶的長大,開始關注周圍的世界產生好奇並喜歡探索,一些外界嘈雜聲音會輕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他不再專心吸奶甚至是停止吸奶,這都是屬於生理性厭奶。

大多數寶寶的厭奶期在一周左右,此間的厭奶行為並不等同於絕食,因為饑餓仍然會促使寶寶進食。所以儘管喝奶量減少了,大多仍能維持正常的成長。營養攝入是一個長期的概念,不會因幾天的飲食異常就造成營養不良。父母也可以依據成長曲線圖,評估寶寶的生長狀況。

寶寶厭奶期應積極應對

短期內的厭奶情況家長無需過於擔心,如果厭奶期持續時間較長,對孩子以後的飲食習慣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家長應該積極應對——

餵奶時減少來自外界的刺激。寶寶到了好奇的階段很容易被一點點風吹草動吸引注意力,而“忘記了”吃,因此最好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

少吃多餐。如果寶寶在每一頓吃很少的話,那麼他就會很快感到餓,可以少量多次餵奶。而且家長在寶寶厭奶期要有耐心餵奶,如果孩子確實不願意吃,也不要強迫,否則可能越強迫越不吃,適得其反。

及時添加輔食。寶寶到了4個月,就可以開始添加少量的輔食了。如蛋黃、米糊、果泥、菜泥等,但注意開始添加輔食時不要吃得過多,因為此階段仍然是以奶為主,進食過多主食以防影響吃奶量。6個月後就可以較大量地添加粥、肉泥、麵條、胡蘿蔔泥等。這時可增加寶寶食物攝入的種類,同時可以用不同的輔食的顏色吸引寶寶的食欲。

不要頻繁更換奶粉。如果寶寶厭奶情況發生在更換新的配方奶後,有可能是寶寶不喜歡新的配方奶的口味,或新配方奶讓寶寶身體不適。此外,家長給寶寶替換配方奶時,應該採取循序漸進的添加方式。

溫馨提醒:寶寶厭奶期應積極應對。所以寶寶四五個大的時候,會發生厭奶的情況。一般來說,寶寶厭奶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會因此引起營養不良的情況,只要我們採取以上辦法積極應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