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愛搞破壞小寶怎麼辦
我坐在電腦前面敲字,小寶拿了兩盒牛奶走過來說:“媽媽,你一盒,我一盒”,我頭也沒抬的說“好”,可是,當我抬頭看小寶時,她已經把兩盒牛奶都倒在她的玩具鍋裡,然後,把橡皮泥也加進去,還弄得滿桌子都是。我大吼一聲“小寶,你在幹啥?”,她則開心的沖我樂:“媽媽,你看我做的草莓口味冰淇淋怎麼樣?”,我哭笑不得。那麼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孩子們為啥就那麼愛搞破壞呢?
1、孩子的好奇心和行動
幼兒期,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好奇心特別強。他們有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摸摸、看看、聞聞、嘗嘗,弄個明白,喜歡拆卸鐘錶、玩具、收音機、筆,亂按電器開關或遙控器,可能因此損壞了東西。他們拆玩具是想看看為什麼小飛機會飛,玩具青蛙會跳。這是兒童主動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種學習方式,應加以保護。需要提醒孩子的是,哪些玩具可以拆、那些玩具的拆卸可能容易被劃傷而有危險、哪些玩具未經允許是不能拆的。
2、通過破壞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有時候,幼兒外在的破行為也是他內心困擾的表現。也許幼兒只是覺得孤單,因此,他想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媽媽的注意。有的家長愛打孩子,或著家庭氣氛不和諧,孩子內心壓抑,用搞破壞來宣洩內心的壓抑與憤怒。面對用外在物品發洩情緒的孩子時,可以先幫他安靜下來,耐心地和他一起找到正確的情緒轉移方法;當孩子是第二種情況時,家長和老師要給予足夠的關注與傾聽,幫助他建立正常的表達通道,同時讓他看到自己行為背後的後果;對那些錯誤地認為自己因此顯得勇敢的孩子,要讓他分清勇敢與野蠻的區別,使他們懂得破壞別人的財物是不道德的,並不是勇敢的行為。
3、錯誤的出風頭行為
幼兒的破壞有時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力量,比如他想通過砸碎一個物體,拆開某個玩具等等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經常故意弄髒別人的衣服,撕破別人的書,扔掉別人的東西,還以此為樂,那就是破壞性行為,必須及時加以教育和制止。引起幼兒破壞性行為的原因大致有:有的孩子生氣的時候,不知道怎樣處理這種情緒;有的孩子感到受欺負、被嘲笑,就偷偷地搞一些破壞性行為來報復;有的孩子錯誤地認為,損壞人家的東西是大部分小朋友不敢幹的,自己幹了,要比別人勇敢。對於那些試圖通過破壞行為引起別人注意的孩子,平時周圍的人多給予關心和愛護,讓他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並幫助孩子建立更積極的行為贏得教師和同伴的認可,就會有效的減少破壞行為。
對待孩子破壞行為措施
一、讓孩子一起處理殘局
父母可以平靜地和孩子一起收拾淩亂的房間,清掃垃圾,修復弄壞的東西,單千萬別評論和指責。如:領孩子一起找人修好弄壞的鬧鐘,讓孩子看師傅如何拆鬧鐘,如何組裝零部件等。
二、指導孩子分辨、使用貴重物品和危險物品
家中的貴重物品一旦破壞損失會不小的,危險物品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為了以防萬一,父母在孩子能理解時可以告訴孩子哪些東西很危險,如:電源插座、煤氣等,不經父母同意不能碰,等你長大再教你使用。孩子明白了道理也就會倍加注意了。
三、讓孩子參與評估損失的程度,並適當分擔損失
可以讓孩子瞭解損失的程度,如修理花費了多少錢和耗費了多少時間等。
四、和孩子共同尋找其它探索性的管道和手段
孩子想瞭解世界並沒有錯,但探索的方法和管道有很多種,父母要幫孩子尋找更多的途徑。
總之,父母們對待這些精力充沛,常常愛搞些破壞的孩子,不要動輒就訓斥甚至打罵孩子,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針對寶寶的確做錯的搞破壞事情,要正確的引導孩子,而針對那些寶寶可能是在研究或者發揮她自己創造力的搞破壞事情上,則要積極的鼓勵孩子,讓孩子的創造力或者想像力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