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產後憂鬱症 陪伴瞭解很重要
相信許多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怎麼可能?」畢竟一般人的認知是,生兒育女是喜事一樁,怎麼會產生憂鬱症呢?而事實上由於產前產後內外在環境、心生理現象的大改變,往往令產婦手足無措,猶如「新手上路」亂了陣腳,龐大的壓力紛至遝來,終至承受不住而表現出了病態。
遠離產後憂鬱症 陪伴瞭解很重要
產後憂鬱症依其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三級,分別是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blue﹚、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及產後精神分裂症(Postpartum-psychosis)。
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至於產後憂鬱症的確實發生原因為何,尚不完全確定。一般的認知是以下數點:
A荷爾蒙的變化影響。
B生產過程引起過度的害怕驚慌。
C產後傷口太痛及全身虛弱乏力。
D照顧新生兒的壓力及夜間睡眠不足。
E擔心身材走樣不再具有吸引力。
由於產後憂鬱症由很輕微到很嚴重都,有對整個家庭的影響絕對不可輕忽,且有很高的復發率,如果家人發現婦女產後表現出過度焦慮、情緒低落、食欲不佳、失眠等等情形,未來均有可能發展成憂鬱症,如果能及早就醫做個心理諮商,找出高危險病人加以治療,以收防微杜漸之效,自然可將傷害減至最低了。
產後憂鬱症可能會削弱嬰兒跟母親的親密關係(依附關係),造成行為問題,甚至影響嬰兒的認知能力。產後憂鬱症在小孩身上的副作用可能會延續很久,這使我們必須正視。
產後憂鬱症的「定義」,從「產後一個月內病發」到「產後一年內病發」都有。以對小孩的影響來看,我會較傾向「產後一年內病發」的定義,提醒父母重視小孩的成長。同時這也提醒男生,雖然社會文化傾向由媽媽負擔較多照顧小孩的工作,但若媽媽出現憂鬱症狀,爸爸一定要多扛起照顧小孩的責任。
若以「產後一年」來計算,「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大約13%,以產後4-6周的發生率最高,大約會持續三個月。和一般憂鬱症相較,產後憂鬱症持續時間較短,但三個月也夠久了。
產後憂鬱症是大事,要積極處理產後憂鬱症跟一般憂鬱症最大的不同是媽媽會出現不想照顧嬰兒、因此產生罪惡感、或出現想傷害或殺死嬰兒的強迫性想法。由新生兒誕生的喜悅氣氛底下,病人常會隱藏症狀,讓家人不易發現問題。
一旦發現產後憂鬱症的徵兆,恐怕就不是如媒體報導的「傾聽與支持」就好。抗憂鬱症藥物這時是首選,尤其是過去有憂鬱症病史、或之前生產曾出現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會需要儘快給藥。
但如果有喂母乳,就需選擇服用母乳滲透率較低的抗憂鬱藥物,且需密切注意嬰兒的行為,觀察有沒有受到抗憂鬱藥物的間接影響。如果嬰兒是早產兒,因為此時肝功能尚未成熟,缺乏代謝藥物的能力,就不適合服用抗憂鬱藥物。
由於哺乳的限制,以及某些媽媽心理上不願意服用抗憂鬱藥物,「加強運動」是對抗產後憂鬱症的最佳處方,專家的建議是「一週五次以上,每次超過半小時的有氧運動」。
有些病人嘗試草藥、高劑量維他命、omega-3脂肪酸、按摩、針灸、芳香療法等另類療法,有時也會有一些額外的療效。
產後憂鬱症的預防首要之道是:產婦應學會如何自我調適,除了建立信心克服困難,也要培養適應的能力。
當覺得疲倦或心煩時給自己一些時間休息以保持平靜,每天撥出一些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出門散散心或和朋友聊聊天,使身心得到放鬆。
另一個預防產後憂鬱症的好方法是「支持性團體」。國外較常見最好的「支持性團體」是pram-walking,也就是大家一起推著嬰兒車到戶外散散心。
婦產科醫師、社區組織或婦女團體也可以出面來推廣pram-walking,舒緩產婦的身心壓力,還可以多找些同好交換媽媽經與爸爸經。
此外慢慢適應照顧新生兒,不要求自己做個完美的媽媽。當然家人的理解和關心是不可少的,特別是父母、公婆和丈夫應該從旁給予支持與鼓勵,幫助產婦早日康復。如果產婦或家人懷疑其可能罹患產後憂鬱症時,應即早求助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專業人員協助,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