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新生兒臍部護理很重要 謹防敗血症

導語:肚臍,在中醫學上被稱為“神闕”。是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吸取氧氣和養分的媒介。當新生兒出生後醫生會剪開連著母親和胎兒的臍帶,待臍帶傷口所結的痂掉了,就會留下痕跡,就是肚臍。寶寶的肚臍關係著寶寶的健康,媽媽要當心,小心“病從臍入”。

1、臍炎

寶寶剛出生時,如果接生時消毒不嚴格,或家長護理不當,就可能會引起臍部發炎、出血、滲出、有膿液、臍輪紅腫等,就是臍輪紅腫,有膿性分泌物,變成臍炎,這時就要趕緊去醫院就診了。

2、敗血症

新生兒如果出生後臍帶結紮時留有臍血管斷口,會在臍部感染時有細菌繁殖,細菌及其毒素臍血管的斷口處進入並參與血循環從而導致菌血症。而這時的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都缺乏,所以很快就會由菌血症發展為敗血症甚至膿毒血症。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差,約有30%~50%的敗血症患兒合併化膿性腦膜炎,病勢兇險,死亡率高,倖存者也常有合併症,如硬腦膜下積液、低鈉綜合征、失明、失聰、癲癇或癡呆等。

3、如何預防新生兒“病從臍入”

醫生提醒,雖然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症狀很不典型,但是後果十分嚴重,一定要努力做好預防工作。孕婦在產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加強圍產期保健,分娩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以免在產前及產時使細菌侵入而發病。新生兒出院後,家長可用上藥給嬰兒臍部消毒,勤換消毒尿布,尿布不要覆蓋在臍部,以免厭氧菌生長繁殖。

4、新生兒臍部護理

在新生兒出生臍帶脫落前後,護理人員通常會用95%酒精加以消毒,95%酒精又稱脫水酒精,可以加速臍帶的乾燥,以避免細菌感染。剛脫落的肚臍處,可能滲出一些血水,家長們不需要太緊張,它會像一般的傷口一樣漸行癒合,此時仍依臍帶處理規則繼續處理就行了。

有些臍帶脫落的不完整,可能仍留一點在肚臍上,使肚臍經常是濕潤的,很容易引起慢性發炎及肉芽組織增生,稱為臍息肉或臍肉芽。臍息肉芽如果持續兩、三個星期都沒有消退,可以找醫生進行恰當處理。

新生兒臍部的護理主要是保持局部的乾燥和清潔,避免排泄物污染。每天要在洗澡後用消毒棉簽蘸溫水或用75%酒精清潔臍部,擦時從臍根部呈螺旋動作向四周擦拭,不可來回亂擦,以免把周圍皮膚上的細菌帶入臍根部,再蓋上消毒紗布,並將紗布固定好;如果臍部有膿性分泌物,周圍皮膚發紅,表示感染加重,要用75%酒精擦洗3-4次,千萬不要塗龍膽紫,因龍膽紫可使臍部表面結痂,使內部分泌物排不出去,以致感染加重。並于每次換尿布時,檢查臍部是否乾燥,若臍部仍為潮濕,可重複以上的動作,以95%的酒精再次擦拭。乾燥後的肚臍就容易脫落,也不易滋生細菌。

臍帶脫落之後,處理步驟也如上述一樣。此外家長們也應隨時注意,保持嬰兒臍部處的乾燥,避免尿布將其浸濕了,濕熱的肚臍容易藏汙納垢而發炎。不要硬扯未脫落的幹的臍帶,以免出血。

相關閱讀:

新生兒臍帶血的作用

新生兒打嗝_新生兒打嗝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