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4-12個月語言發育特點】怎樣促進嬰兒的語言發育
養生之道網導讀:
嬰兒4-12個月語言發育特點有哪些?語言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隨著腦的發育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那麼,嬰兒4-12個月語言發育特點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嬰兒4-12個月語言發育特點
4-6個月寶寶往往會重複發出各種聲音逗著玩,如果有人對他講話或者是早上起床時,他就會滔滔不絕地、常常是大聲地發出各種簡單輔音和母音,如:“ma—ma-ma”;“da-da-da”;“bi—bi-bi”等等,並且能比較明確地對周圍人的聲音做出反應。聽到聲音時會將頭轉向發出聲音的方向,眼睛似乎會尋找說話的人,偶然會發出輕輕地笑聲。
在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大多數寶寶都有經過咿呀學語階段。一開始,寶寶是由於咿呀學語,本身的樂趣而響個不停。父母對寶寶的咿呀學語應感到高興,應常常對著寶寶咿呀作答,這樣就強化了寶寶學語,大人對寶寶接近成人言語的發音逐步強化,使寶寶從沒有含義的咿呀學語過渡到有意義的說話。
先天性聾啞的寶寶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裡也會像正常寶寶一樣咿呀學語,但由於他們聽不到自己和別人的聲音,發音的興趣就會消失,語言的發展因此而受到阻礙。
二、7-9個月的嬰兒
寶寶7-9個月時,雖然不會說話,但已經能聽懂成人簡單語言的意思了,對成人發出的聲音能應答,當成人用語言說到一個常見的物品時,寶寶會用眼睛看或用手指該物品。這是由於大人平時不斷地用語言對小兒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事物進行描述,慢慢地熟悉了這些聲音,並開始把這些聲音與當時能夠感覺到的事物聯繫起來。也就是說,寶寶已能將感知的物體和動作、語言建立聯繫。
聽懂成人說話,對寶寶心理發育具有很大的意義,也為今後的語言發展打下了基礎,因此,父母應該多和孩子說話,並注意將語言、物體的動作聯繫起來,通過寶寶的視覺、聽覺及感官來説明寶寶進一步理解語言。
三、10~12個月的嬰兒
10~12個月寶寶能理解更多大人的語言,如說“電燈呢?”他會看燈,並用手指著燈;問他“眼睛呢?”他會用手指自己的眼睛,或眨眨自己的眼睛;聽到成人說“再見”,他會擺手;聽到“歡迎、歡迎”的聲音,他會拍手。
將近1歲的寶寶已能模仿的說出一些詞音。一定的“音”開始有一定的具體的意義,這是這個階段寶寶語言發展的特點。聲音對寶寶來說已起到初步交際作用,但還只是有限的聯繫,寶寶還不能說出有些已經理解的詞。此時寶寶常常用一個單詞表達自己的意思,如“外外”,根據情況,可能指“我要出去”或“媽媽出去了”。“飯飯”,可能指“我要吃東西或吃飯”。
為了促進寶寶語言的發展,成人應結合具體事物訓練寶寶發言,可以用遊戲形式來訓練。在正確的教育下,1歲寶寶已能說出“爸爸、媽媽、阿姨、帽帽”等5~10個簡單的詞,當東西掉在地上時會發出“拿”的聲音,示意成人撿起,見到爸爸、媽媽從外面回來,會喊“爸爸、媽媽”,當然有時會叫錯,把爸爸叫成媽媽。
怎樣促進3個月嬰兒的語言發育
除哭聲外,有時還能自由地發出兩個音節的音,如;gao,la,ma等。嬰兒在親人或其他人逗引時,會發出短暫而真實的笑聲:見到令自已高興的物體時,會出現呼吸加深,全身用勁等興奮的表情。
媽媽逗引嬰兒-但不接觸寶寶的身體,觀察嬰兒的反應,如果嬰兒在媽媽逗引下能發出“咯咯”的笑聲,即為發育良好。
在嬰兒清醒的時候,如^睡前、吃奶時,經常播放一些舒暢、美好、愉快,優美的音樂和歌曲,給嬰兒提供一個優美的音樂環境,促使嬰兒儘快進入夢鄉或激發其愉快的情緒。大人還可以經常給嬰兒念一些有趣的兒歌,刺激嬰兒聽覺,喚起嬰兒的情感。
當給嬰兒餵奶、換尿布時,媽媽可經常邊說邊喂,邊說邊換尿布,給予嬰兒一些有益的語言刺激,無論什麼樣的生活場景都是跟嬰兒說活的好機會,比如爸爸上班外出可以對嬰兒講:“寶寶,我上班去了,再見!”下班回家時可說;“寶寶,你好嗎?我回來了!”儘管嬰兒還小,不可能懂得大人的這些語言,但是這些有益的語言刺激總有一天會帶給嬰兒意想不到的收穫,因此,大人要不厭其煩地儘量多和嬰兒說話。
影響寶寶語言發育五個誤區
誤區一: 認為寶寶聽不懂就很少與他交流,結果影響了他的語言發育
剛出生的孩子,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餓了吧!這是奶”等等,時間一長,這些語言資訊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裡。隨著他的智力發育,再經過多次的語言重複,他就明白,原來媽媽是這樣的;肚子餓了,吃了奶就不餓了等等。到了1歲,他自然隨著大人反復的重複爸爸、媽媽,他也就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慢慢地就促進了他的語言發育。
誤區二: 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延緩了寶寶的語言發展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以後,而他還不會說出來,如果說寶寶指著水瓶,大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於是把水瓶遞給他,其實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倒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別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要求達到了,當然不用被迫說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如果當寶寶想喝水時,你不明白他的意圖或者故意裝作聽不懂,寶寶就會努力讓你明白他的意思,試著去說“水”,慢慢地他就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也許僅僅一個字或者一句,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但是一定要掌握好不解其意的尺度,掌握不好會影響寶寶正常表達自己的要求。
誤區三: 經常用兒語和寶寶說話,從而影響寶寶說完整的話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歷單一詞句、多個詞句、完整句子這三個階段,父母要瞭解孩子的這一規律,不能遷就他,應恰當地引導孩子向更高的語言階段發展。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於單一詞句階段。寶寶經常發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願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又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到了1歲半,孩子能用二三個片語合在一起來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個詞句時期。如“吃飯飯”、“媽媽抱”等。快到2歲時,一般會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卻認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跟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因此,不管孩子怎樣說話,父母都應該用正確的語言來回答他提出的問題,並用標準的話語來糾正孩子的話,這樣就可以通過父母的正確語言示範,寶寶能較早學會說完整的句子。
誤區四: 重複寶寶的錯誤語音,從而造成寶寶發音不準確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准的現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造成的。如在發“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就把舌頭放平了,於是錯音就出來了。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和寶寶說話,時間長了,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音就逐漸正確了。
誤區五: 語言環境複雜,使孩子無所事從
有些家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境複雜,多種方言並存,這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一二種正確的語言,更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育。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您現在應該對嬰兒4-12個月語言發育特點瞭解了吧。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了。